楠木軒

重磅!易會滿刊文:堅決防止“市場失靈”引發異常波動

由 尉遲長喜 釋出於 財經

紅星資本局訊息,8月1日,證監會黨委書記、主席易會滿在《求是》雜誌發表題為《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的文章。

易會滿在文章中指出,股市有漲有跌是規律,對正常的波動政府不宜也不應干預,不能花錢買指數;但不干預不是放任自流,必須始終堅持底線思維,堅決防止“市場失靈”引發異常波動。這就要求守牢風險底線,把握好度。同時也要認識到,資本市場的穩定不是守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必須保持定力,堅持透過改革激發市場活力,增強市場韌性和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文章中的關鍵表述包括:

1、更加需要發揮好資本市場作用,促進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協同發展,引導更多儲蓄向新興產業集聚。

2、證監會將繼續把維護市場平穩執行作為工作重中之重,圍繞穩預期、穩上市公司、穩資金面、穩市場行為持續發力,強化對市場資金流向、投資者行為和上市公司業績等邊際變化的監測分析,健全資本市場內生穩定機制,完善極端情形下的風險應對預案。

3、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以“繡花”功夫做好規則、業務和技術等各項準備,確保這項重大改革平穩落地。

4、努力形成各市場板塊錯位發展、適度競爭的格局,健全各層次市場互聯互通機制。

5、將進一步健全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援機制,著力提升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發債融資的可得性和便利性。進一步完善期貨市場品種體系,推動更多實體企業參與期貨市場,加強期現聯動監管,更好助力保供穩價大局。

6、繼續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作為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內容,堅持把好入口關與暢通多元退出渠道並重,堅持聚焦資訊披露和公司治理雙輪驅動,進一步化解資訊披露不實、大股東違規佔用擔保等突出問題,引導上市公司規範治理、聚焦主業、做優做強。

7、發揮好資本市場併購重組主渠道作用,支援行業領軍上市公司帶動中小企業協同發展,促進產業鏈供應鏈貫通融合和經濟轉型升級。

8、加快推進企業境外上市備案制度落地,保持境外上市渠道暢通,支援各類企業依法依規赴境外上市,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持續加強開放條件下監管能力建設,進一步完善跨境資金監測監管機制和風險應對預案。

9、加強與香港市場的務實合作,深化滬深港通機制,進一步推動提升香港市場承接境內企業上市能力,支援香港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促進兩地市場協調發展。

紅星新聞記者 俞瑤 謝雨桐

責編 任志江

附《求是》刊發的全文:

《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

易會滿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資本市場在金融執行中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重要作用。如何進一步發揮好資本市場功能,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必須回答好的重要課題。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發展階段,我們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我國資本市場在新時代發生深刻的結構性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資本市場工作,加強對資本市場的集中統一領導,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明確提出要透過深化改革,打造一個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要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重要位置,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紮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要把主動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學防範,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著力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著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線和風險應急處置機制;等等。這些重要論述為新時代資本市場改革發展指明瞭方向。特別是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緊扣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堅持用改革的思路和辦法來破解資本市場體制機制性障礙,堅定推進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推動資本市場發生深刻的結構性變化,服務經濟發展實現量質雙升。

股債融資穩步增長。2017年至2021年,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和再融資金額合計5.2萬億元,交易所債券市場發行33.9萬億元。其中,2021年IPO和再融資金額合計約1.5萬億元,股票和交易所債券市場融資合計超10萬億元,均創歷史新高。

市場結構明顯最佳化。截至2022年6月末,A股戰略性新興行業上市公司超過2200家,新一代資訊科技、生物醫藥等高科技行業市值佔比由2017年初的約20%增長至約37%,上市公司研發投入佔全國企業研發支出的一半以上,上市公司作為實體經濟“基本盤”、轉型發展“領跑者”的角色更加凸顯。投資者結構逐步改善,境內專業機構投資者和外資持倉佔流通市值比重由2017年初的15.8%提升至23.5%。

多層次市場體系不斷健全。科創板、創業板試點註冊制相繼成功落地,大大提升了資本市場對優質企業的吸引力。深化新三板改革、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邁出關鍵一步。《中華人民共和國期貨和衍生品法》審議透過,有效填補了期貨和衍生品領域的“基本法”空白。截至2022年6月末,期貨期權品種已有94個,基本涵蓋國計民生主要領域,在2021年以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的背景下,我國動力煤、鐵礦石等主要期貨品種價格及漲幅均小於現貨、小於境外,為保供穩價大局貢獻了積極力量。

最佳化資源配置的功能進一步發揮。資本市場基礎制度的適應性包容性明顯提升,市場化的激勵約束機制不斷完善。資本市場併購重組主渠道作用不斷強化,近5年併購重組交易金額約10萬億元,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退市制度進一步健全,今年已有42家公司強制退市,進退有序、優勝劣汰的市場生態正加速形成。

水平制度型開放穩步推進。統籌開放和安全,推動市場、產品和機構全方位開放。證券基金期貨行業外資股比限制全面放開。互聯互通不斷深化,滬深港通制度安排持續最佳化,交易型開放式基金(ETF)納入滬深港通標的落地實施,滬倫通機制對內拓展到深交所,對外拓展至德國、瑞士。A股納入國際知名指數並不斷提升比重,在香港推出A股指數期貨。外資連續多年保持淨流入,我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吸引力和競爭力明顯增強。

二、現代資本市場具有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功能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小微企業提供高效金融支援,促進跨週期、跨產業、跨群體分散風險,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財富管理需求等,對金融體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資本市場在資源配置、風險緩釋、政策傳導、預期管理等方面有獨特而重要的功能,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所在,在高質量發展中能夠發揮更大作用。

激發市場主體創新活力,助力夯實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培育出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是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具備的微觀基礎。資本市場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不僅能提供融資支援,更能在完善公司治理、激勵企業家精神等方面發揮重要功能。從經濟金融發展史看,科技創新、產權保護、市場拓展與金融支援都是推動“創造性破壞”不斷髮生的關鍵力量,資本市場在其中的積極作用也日益突出。證券交易所的發展進一步暢通了公司股份流轉,提高了融資與定價效率,也為實施股權激勵等創新機制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沒有資本市場的持續發展,企業創新、科技進步不可能如此日新月異。

促進產業和金融良性互動,助力暢通國民經濟迴圈。經濟活動是一個動態迴圈過程,實現儲蓄與投資的良性迴圈是其中最基礎、最重要的一環。一直以來,我國儲蓄主要透過信貸轉化為投資,間接融資占主導地位。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也出現了傳統行業產能過剩與新興產業投資不足並存的局面,微觀上表現為企業投資回報下降,宏觀上則是有效投資需求不振。近年來,我國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市場利率總體下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增速基本匹配。但總的看,我國不缺資金但缺資本,尤其是缺創新資本的問題比較突出,在傳統行業投資增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這一結構性矛盾更加凸顯。資本市場能夠以分散決策、風險自擔的方式推動儲蓄向創新產業集聚,在當前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關口,更加需要發揮好資本市場作用,促進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協同發展,引導更多儲蓄向新興產業集聚,同步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形成更高效率、更高質量的投入產出關係,實現經濟在高水平上的動態平衡。

助力完善宏觀經濟治理,促進經濟平穩執行。經濟增速的換擋期,也是金融風險的易發高發期,保持宏觀經濟穩定是成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必要前提。一些經濟體的經驗表明,高槓杆是系統性風險的重要來源,經濟增速下行後,金融風險特別是債務風險加速暴露,經濟將經歷被動去槓桿的艱難過程。當前,我國宏觀槓桿率較高。資本市場透過擴大股權融資規模、豐富風險管理工具等手段,可以緩解高槓杆風險、暢通貨幣政策傳導,對提升經濟執行的穩定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推動經濟發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助力實現共享發展。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資本市場是居民增加財產性收入、滿足日益增長的財富管理需求的重要渠道,也是完善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的重要支撐。近年來,證監會著力深化投資端改革,壯大各類中長期投資力量,推動出臺個人養老金投資公募基金政策,大力倡導專業投資、價值投資、長期投資,引導上市公司透過現金分紅、股份回購等增強對投資者的回報。同時,持續最佳化資本市場生態,“零容忍”打擊證券違法違規行為,推動證券糾紛特別代表人訴訟制度落地,更好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2017年至2021年,我國上市公司現金分紅超6萬億元;偏股型基金年化收益率11.7%,公募基金受託管理各類養老金超4萬億元,創造了良好回報。下一步深化資本市場改革,仍須進一步增強上市公司價值創造能力,提升行業機構專業能力,實現實體經濟發展、上市公司質量提升與投資者回報增長的良性互促。

三、牢牢把握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的正確方向

我國資本市場經過30多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改革發展,已進入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的新階段。我們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深化對現代資本市場的規律認識和實踐把握,努力打造一個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

堅持黨對資本市場工作的全面領導,確保發展方向始終正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的根本保障。必須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不折不扣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把黨的領導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資本市場發展的一般規律更好結合起來,堅守資本市場監管的人民立場,把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切實體現到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的實際成效上,體現到有力有效促進科技、資本和產業的高水平迴圈上。加快形成證監會系統全面從嚴治黨嚴的氛圍,堅持嚴的主基調不動搖,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全面加強對公權力執行的全流程監督制約,強化行業廉潔從業監管,營造風清氣正的資本市場生態。

堅持實事求是,堅定走中國特色資本市場發展之路。西方國家資本市場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形成一些相對成熟的經驗,我們要以開放務實的姿態積極學習借鑑。同時更要看到,我國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建設資本市場,市場的發展定位、功能職責必須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適應,必須充分考慮當前我國的市場基礎、投資者結構和法治誠信環境等現實條件。近年來,證監會堅持尊重註冊制基本內涵、借鑑國際最佳實踐、體現中國特色和發展階段特徵的三原則,先後推進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試點註冊制,在堅持以資訊披露為核心、強化中介機構把關責任、推行市場化定價等國際通行做法的同時,在一二級市場平衡、板塊錯位發展、投資者保護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有特色的機制安排。我們要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大膽探索、小心求證,以註冊制改革為契機,繼續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努力走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資本市場發展之路。

堅持市場化法治化,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發展環境。資本市場規範要求極高,必須堅持“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尊重市場規律,遵守契約精神,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特別是要正確認識和把握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律,引導資本規範健康發展。一方面,把握好資本市場監管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守好入口關,與相關方面共同建立健全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制度機制,維護好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另一方面,加強證券監管與行業監管等的協同,既亮明“紅燈”,也設定好“綠燈”,落實好“兩個毫不動搖”,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依法保護產權和智慧財產權,激發企業家精神和市場創新創造活力,更好引導資本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

堅持系統觀念,著力構建各方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資本市場是一個機理複雜的生態系統,只有統籌好當前和長遠、全域性和區域性的關係,透過改革完善制度、最佳化結構、改善生態不斷強化自身功能發揮,才能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這需要牢固樹立全域性觀念,既紮紮實實辦好資本市場自己的事,也主動加強同財稅、貨幣、產業等政策的協調配合,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在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打擊證券違法違規行為等方面增強合力,共同營造良好市場生態。

堅持統籌好改革發展穩定,推動資本市場行穩致遠。資本市場穩定執行是保持功能正常發揮的基礎,也是推進改革、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的基本前提。股市有漲有跌是規律,對正常的波動政府不宜也不應干預,不能花錢買指數;但不干預不是放任自流,必須始終堅持底線思維,堅決防止“市場失靈”引發異常波動。這就要求守牢風險底線,把握好度。同時也要認識到,資本市場的穩定不是守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必須保持定力,堅持透過改革激發市場活力,增強市場韌性和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持續提升資本市場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能力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的特徵更加明顯。同時,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國資本市場發展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時期。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決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把防風險、穩增長、促改革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積極主動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政策協同,加大金融支援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發展力度,努力實現市場穩、政策穩、預期穩,透過改革“進”、開放“進”,更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進”。

維護市場平穩執行,強化市場功能發揮。資本市場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反映的是預期,體現的是信心。在複雜嚴峻的形勢下,保持資本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具有特殊重要意義。今年以來,受烏克蘭危機、國內疫情反覆等因素疊加影響,市場一度出現較大波動。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各相關方共同發力,市場逐步趨穩,預期明顯改善。證監會將繼續把維護市場平穩執行作為工作重中之重,加強宏觀研判,圍繞穩預期、穩上市公司、穩資金面、穩市場行為持續發力,強化對市場資金流向、投資者行為和上市公司業績等邊際變化的監測分析,健全資本市場內生穩定機制,完善極端情形下的風險應對預案。同時,主動加強與宏觀經濟管理部門、行業主管部門等方面的溝通協調,保持政策預期的穩定和一致性,助力有效化解房地產企業風險、促進平臺經濟規範健康發展,努力以預期穩促市場穩、經濟穩。

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促進資源最佳化配置。註冊制是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牛鼻子”工程,是發展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的關鍵舉措,也是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重大改革。“十四五”規劃、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都對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製作出明確部署。總的看,經過近3年的試點探索,以資訊披露為核心的註冊制架構初步經受住了市場考驗,配套制度和法治供給不斷完善,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的條件已基本具備。下一步,證監會將牢牢把握改革正確方向,科學把握稽核註冊機制、各板塊定位、引導資本規範健康發展等問題,以“繡花”功夫做好規則、業務和技術等各項準備,確保這項重大改革平穩落地。同時,加快中介和投資端改革,完善證券執法司法體制機制和投資者保護體系,推進關鍵制度創新,為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制度和生態環境。

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助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著眼於宏觀穩槓桿、微觀增活力,進一步提升資本市場服務的覆蓋面和普惠性,更好滿足不同型別、不同階段企業的差異化發展需求。抓住支援創新這個關鍵,堅守科創板“硬科技”定位,加快完善創業板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評價標準,突出主機板大盤藍籌特色,強化北交所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定位,努力形成各市場板塊錯位發展、適度競爭的格局。發揮好北交所的“龍頭”撬動和“反哺”作用,統籌推進新三板基礎層、創新層制度創新,穩步擴大區域性股權市場創新試點範圍,健全各層次市場互聯互通機制,完善更加契合中小企業特點的基礎制度,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發揮好私募股權和創投基金支援創新的戰略性、基礎性作用,進一步提高監管透明度和服務效率,暢通募、投、管、退各環節。交易所債券市場是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22年6月末,我國這一市場規模已超過19萬億元,約佔境內債券市場總規模的14%,其中非金融公司債佔比達到43%。證監會將進一步健全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援機制,著力提升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發債融資的可得性和便利性;深入推進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擴募和試點範圍拓寬,抓緊推動保障性租賃住房、民營企業試點專案落地,助力加快形成存量資產和新增投資的良性迴圈;與相關方面一道,深化債券市場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完善市場化法治化債券違約處置機制,加快構建制度健全、競爭有序、透明開放的債券市場體系。同時,進一步完善期貨市場品種體系,推動更多實體企業參與期貨市場,加強期現聯動監管,更好助力保供穩價大局。

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晴雨表”功能。上市公司是經濟高質量發展重要的微觀基礎。近年來,證監會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和中央深改委審議透過的《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機制實施方案》,推動上市公司質量穩步提升。證監會將繼續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作為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內容,堅持把好入口關與暢通多元退出渠道並重,堅持聚焦資訊披露和公司治理雙輪驅動,進一步化解資訊披露不實、大股東違規佔用擔保等突出問題,引導上市公司規範治理、聚焦主業、做優做強。同時,發揮好資本市場併購重組主渠道作用,支援行業領軍上市公司帶動中小企業協同發展,促進產業鏈供應鏈貫通融合和經濟轉型升級。

統籌開放和安全,擴大高水平雙向開放。我國資本市場在開放中成長,也必將在進一步擴大開放中壯大。面對複雜的國際環境,證監會將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統籌開放和安全,堅定不移推進市場、機構、產品全方位制度型開放。加快推進企業境外上市備案制度落地,保持境外上市渠道暢通,支援各類企業依法依規赴境外上市,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持續加強開放條件下監管能力建設,進一步完善跨境資金監測監管機制和風險應對預案。同時,加強與香港市場的務實合作,深化滬深港通機制,進一步推動提升香港市場承接境內企業上市能力,支援香港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促進兩地市場協調發展。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