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魏亞霖
8月17日,A股三大指數跌幅均超過2%。根據Wind統計,當天A股有3789只股票泛綠,滬深300成份股主力資金淨流出288.76億元。
新能源板塊也不例外。Wind資料顯示,鋰電池指數連續兩日下跌了7.45%;燃料電池指數則是在八連漲後首跌3.01%。
當天收盤後,華南某券商營業部負責人對時代財經表示,“機構投資者很可能是這波下跌的主力,晶片與新能源一旦趨勢轉壞,機構就會逃跑,就像白酒的重演。”
不過,Wind資料顯示,8月17日鋰電池板塊主力淨流入1.52億元,鋰礦板塊主力淨流入4.33億元。
同日,一位不願署名的分析師告訴時代財經,從長期來看,新能源依然是重要賽道,但受到大盤拖累,而且板塊近期缺乏強力催化劑,新能源板塊進入調整期。
時代財經注意到,在鋰電板塊走弱同時,市場資金部分流向了同屬新能源領域的氫能、儲能等。
除此以外,在大盤動盪的當下,新能源領域是否還存在機會?
圖片來源:unsplash
新能源走向分化?
長期以來,“新能源”、“新能源車”常常被用來代指“鋰電池”、“鋰電池車”。實際上,新能源概念還囊括了光伏、風電、氫能等有助於減少碳排放的清潔能源行業。
但從A股表現來看,新能源概念內部早已出現了分化。今年以來,在鋰電行業一片火熱的同時,其他新能源概念卻處於低位。
以8月17日收盤價為例,Wind鋰電池指數市盈率(TTM)為111倍。與此同時,光伏指數為57.2倍,氫能指數為23.1倍,水電指數為16.6倍。
但這種鋰電“稱雄”的局面也正在發生變化。Wind資料顯示,8月16日,燃料電池板塊淨流入35.65億元,上漲2.41%,而鋰電池板塊淨流出63.46億元,重挫4.73%。
截圖來源:Wind
而上述分析師認為,新能源板塊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分化。他告訴時代財經,“發展新能源是國家的政策導向,無論是哪種新能源,最終目的都是減少碳排放。因此,新能源板塊內部不是非此即彼的分化,而是處於同一趨勢和賽道。”
氫能、儲能概念火熱
當整個A股陷入震盪,如何尋找新能源領域的機會?
上述分析師認為,減碳是大的國家政策方向,接下來新能源投資需要格外關注政策走向。
川財證券陳靂在8月16日研報中也認為,市場處於尋找“低位補漲”板塊的階段,建議關注國家戰略支援和佈局,同時處於相對低位的板塊。
8月16日,北京市經信局對外發布《北京市氫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河北省發展改革委印發《河北省氫能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受到政策刺激,當天氫能、氫燃料電池概念掀起漲停潮,深冷股份(300540.SZ)、厚普股份(399471.SZ)、中泰股份(300435.SZ)、密封科技(301020.SZ)、科融環境(300152.SZ)、美錦能源(000723.SZ)、全柴動力(600218.SH)、海馬汽車(000572.SZ)、京城股份(600860.SH)、陽煤化工(600691.SH)等紛紛漲停,致遠新能(300985.SZ)更是3連板,大洋電機(002249.SZ)4天3板。
8月17日,燃料電池指數下跌3.01%,中泰股份卻完成2連板,東方電氣(600875.SH)、深冷股份、全柴動力跟漲逾4%。
儲能領域是近期熱門的另一新能源領域,同樣受到政策加持。
7月29日,國家發改委釋出《關於進一步完善分時電價機制的通知》,其中提出加大力度推動抽水蓄能和新型儲能加快發展,不斷健全市場化執行機制,全力提升電源側、電網側、使用者側儲能調峰能力。
8月10日,《關於鼓勵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自建或購買調峰能力增加併網規模的通知》,鼓勵發電企業透過自建或購買調峰儲能能力的方式,增加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併網規模。
與此同時,鋰業龍頭贛鋒鋰業(002460.SZ)三連跌,連續三日主力淨流出,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300750.SZ)也連續兩日主力淨流出。
市場是否認為鋰電板塊的估值已經過高?
一名資深市場觀察人士7月底曾對時代財經表示,當前A股鋰電池板塊整體估值都太高了,恐難以持續。當時,贛鋒鋰業、寧德時代的市盈率(TTM)都在180倍左右。
但上述分析師則不認為鋰電板塊估值過高,他對時代財經表示,“新能源汽車是大勢所趨,下游需求依然強勁,但市場還不太能接受目前的高估值。這一波上漲走得太快,還需要調整,尋找新的驅動點。”
安信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陳果也表示,調整則是機會,建議繼續配置新能源等高景氣長賽道標的。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火熱的氫能、儲能板塊已經引起監管層注意,交易所頻頻下發關注函、監管函,關注熱門股的“含金量”。
8月17日上午,近五天股價上漲70.51%的厚普股份(300471.SZ)收到關注函,交易所要求公司用樸實、客觀語言描述氫能業務實際內容,並就氫能業務實際開展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進行提示。
同日收盤後,近期儲能“妖股”——南京聚隆(300644.SZ)收到深交所監管函,交易所直指公司未準確、完整地說明相關產品與儲能、新能源汽車業務領域的具體關係,已經違反了交易所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