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業 深改潮起再揚帆
新華社北京11月6日電(中國證券報記者周璐璐 林倩 胡雨)而立之年的中國資本市場穩步走向成熟,中國證券行業資本實力、盈利能力顯著增強,國際化程序加快,合規風控水平明顯提升。隨著資本市場改革不斷深化,中國證券業正朝著高質量發展的方向揚帆起航。
(小標題)逐漸擺脫“靠天吃飯”
1987年9月19日,由深圳12家金融機構出資成立的全國第一家證券公司——深圳特區證券公司(後更名為“巨田證券”)設立,掀開了中國證券行業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
經歷了上個世紀90年代的快速發展期,2007年A股大牛市帶來首個營收高峰,2015年股市大幅波動後的重新調整,以及2019年對外開放的持續加速之後,證券業正在書寫新的歷史篇章。
卅載光陰彈指過,昔年小樹已枝繁葉茂。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134家證券公司總資產為8.03萬億元,淨資產為2.09萬億元,淨資本為1.67萬億元。
“中國證券行業經歷了比較曲折的發展過程。”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稱,“早期的券商規模小、數量少、業務模式單一、專業人才缺乏,基本上‘靠天吃飯’。經過30年的發展,雖然還不能與國際一流投行相比,但與自己的發展歷史縱向比較的話,這些頭部券商規模擴張較快,業務更加多元。可以說,當前券商業務基本上進入了全面開花的階段,多家券商也在尋找自己的品牌定位。”
(小標題)資本市場深改穩步推進
註冊制改革、對外開放政策等資本市場深化改革舉措不斷推進,成為證券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助推器”。
首先,券商投行業務的“蛋糕”趨於增大。中信建投證券資本市場部行政負責人、董事總經理陳友新認為,註冊制下,市場對於券商投行的定價能力和銷售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進一步促進券商由傳統通道服務模式向綜合金融服務提供商轉型,長期來看將會提升整個券商行業的服務水平並帶來有效增益。
其次,本土券商加速嬗變。隨著證券行業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外資券商逐步進入中國市場。中外券商同臺競技背景下,本土券商正透過提高風險定價能力、提升業務創新能力、完善國際化佈局等方式來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第三,重塑商業模式,加速金融科技佈局。興業證券資訊長李予濤認為,金融科技是驅動券商轉型發展的重要引擎,目前科技與金融行業的融合已進入3.0階段,金融科技可對業務全面賦能,甚至是對商業模式和業態重構。
“中國經濟發展為證券業蓬勃發展奠定基礎,而資本市場改革為企業融資提供更便捷、高效的通道。”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指出,“越來越多優質企業能夠透過A股市場融資,助力企業發展的同時也為證券市場的繁榮注入活力。”
在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看來,中國證券業的蓬勃發展來源於規範和競爭。在規範中,券商主體不斷提升治理現代化,約束短視行為。在競爭中,券商效率大幅提高,主動創新,合乎規則,實現獎優罰劣和優勝劣汰。
(小標題)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證券行業正在探索走一條以差異化、多元化為特徵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田利輝表示:“我理想中的中國證券業是高度自律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證券業。要有頭部大型券商,能與高盛、摩根同臺競技,也要有中小券商,不斷實現規則下自律中的創新發展。”
中信證券總經理楊明輝曾在今年6月份的年度股東大會上表示:“將來在資本市場上券商或許是多元化的。既有全方位、綜合性、大規模的‘航母級券商’,也有專業化、具有特色的中小券商。”
對於頭部券商和中小券商的發展路徑,董登新提出,大型券商已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化效應,可以在佈局全牌照綜合業務的同時突出自己的強項,打造出特色和品牌,提高市場知名度和地位。對於中小券商,千萬不要去模仿大券商“以大為美”,應該去尋找自己精準的市場定位,集中火力,加碼自己所擅長的領域,做優做強。
董登新認為,橫向比較來看,我國證券公司有四個方面需要趕超。一是規模效應需提高;二是品牌特質需進一步明確;三是國際化水平需強化;四是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階人才亟需補充。
對於“航母級券商”的出現,業內一直充滿期待。田利輝指出,打造航母級券商需要內涵式發展、外延式增長和突變式跨越。內涵發展是不斷最佳化公司治理,提升業務能力,增強現金流,獲得核心竟爭力。外延式增長是透過購併,補短板、擴規模、增份額。突變式跨越是藉助金融科技,創新業務模式,借力外部衝擊,一躍成為國際領先的券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