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港股醫藥股“當家”,熱度還能持續多久?
財聯社(深圳,記者 成孟琦)訊,醫藥股逆勢爆發成為今日不溫不火的港股市場中一大亮點。這其中,復銳醫療科技領漲近30%;藥明生物也釋出盈喜公告,漲6.47%,成為今日北水淨流入第二大股。
7月是港股IPO市場的爆發月,今日兩隻新股登入暗盤,其中一隻為為醫藥股。大熱新股醫脈通暗盤高開36.03%,截至收盤較招股價漲9.93%,報29.9港元,成交額逾1.42億港元。公開發售階段醫脈通獲592.41倍認購,合共接獲626195份有效申請,一手中籤率5%,認購90手穩中一手。
大熱新股醫脈通暗盤收漲9.93%
獲得592.41倍認購的醫脈通,此次IPO由高盛與海通國際作為聯席保薦人,7名基石投資人共認購總額約2.2億美元股份,其中FMR、富達國際、騰訊、GIC分別投資4000萬美元,而MatthewsFunds、Springhill、奧博資本(OrbiMedFunds)分別投資2000萬美元。
醫脈通主營為製藥及醫療裝置公司提供數字醫療營銷服務。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按收益計算,醫脈通於2020年在中國提供數字醫療營銷服務的醫師平臺之中名列第一,市場佔有率為21.4%。按註冊醫師使用者數目計,醫脈通是中國最大的線上專業醫師平臺,截至2020年12月31日,醫脈通平臺可透過網站、桌面應用程式及移動應用程式登入,約有350萬註冊使用者,其中約240百萬使用者為執業醫師,佔截至同日中國所有執業醫師約58%。
財務資料方面,2018年至2020年,公司收益分別為人民幣8346.3萬元、1.22億元及2.14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59.9%。同期,公司淨利潤分別為1418.9萬元、3127.0萬元及8519.7萬元,複合年增長率為145.0%。
根據招股書所刊登的募資用途,約40%用於擴充套件業務,包括開發及增加解決方案種類、擴闊客戶基礎、提高客戶忠誠度及促進使用者增長與參與度; 30%擬用於投資技術及提高研發能力;20%擬用於戰略投資或收購機會;10%擬用作一般補充營運資金及其他一般企業用途。
興業證券發表研報指,短期內受到疫情影響,專業醫師平臺內容需求增加;中長期,國內分級診療逐步實施為醫脈通帶來發展新機遇。醫脈通上市利於擴大使用者基礎,加大技術投資,開發更豐富的解決方案,從而繼續保持國內最大專業醫師平臺的地位,把握住醫療數字資訊服務市場上升空間,看好其中長期發展空間。但同時行業競爭加劇,醫脈通也面臨使用者留存及吸納不及預期,客戶集中度高等問題。
恆指微跌,醫藥股漲勢良好
7月14日,恆指跌0.63%報27787點,國指跌0.48%報10065點,恆生科技指數漲0.1%報7667點。
恆指雖有微跌,但醫藥板塊漲勢良好。生物醫藥B類股集體走高,歐康維視生物-B漲近8%,其於昨日發表公告,指一款治療兒童近視發展的自研新藥OT-101(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獲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批准,開展治療兒童近視的安III期臨床試驗。康寧傑瑞製藥-B、亞盛醫藥-B漲近7%。
醫藥個股方面,微創醫療漲9.46%。接連分拆心脈醫療和心通醫療上市後,微創醫療6月份三度分拆微創醫療機器人赴港上市。此外,微創電生理目前也正在尋求科創板上市,已獲上交所受理,擬募資10.12億元。
復銳醫療科技漲29.17%。復銳醫療科技7月14日釋出公告,稱其全資附屬復銳醫療天津已與公司控股股東復星產業訂立再許可協議,復銳醫療天津同意由復星產業在領域內引進、使用、銷售或商品化已許可產品。已許可產品RT002是一項研究產品,也是第一種長效神經調節藥物。另外,復銳醫療7月13日公佈,上海復星醫療系統有限公司已成為其全資附屬公司。
天風證券近日釋出研報稱,復銳醫療科技2021年上半年73%以上的收入增速遠高於2021 年初公司業績指引中40%的收入增速,證明了公司各項發展戰略的落地能力,體現了公司產品在全球受歡迎程度超出預期。調高2021年全年及未來年度盈利預測,給予復銳醫療科技2021年PS為7倍,對應目標價32.88 港元。
醫藥外包概念股也是全線上漲,昭衍新藥漲超9%,方達控股漲近6%,金斯瑞生物、藥明生物漲超6%。藥明生物釋出公告,預期2021年上半年盈利按年增長逾1.35倍,主要因為期內加速推進新冠病毒相關專案,以及研發中引入更多後期專案,提高收益。7月14日藥明生物獲淨買入3.74億港元,成為獲北水淨買入額第二位的港股,排名僅次於騰訊。
中外資機構談港股後市表現,醫藥板塊獲看好
摩根大通亞洲股票策略師Mixo Das表示,目前美股不斷創新高,而歐洲及日本股市則接近歷史高位,不過亞洲股市自2月高位以來自累計一定的跌幅,認為目前可能是買入亞洲股票的最佳時機。他稱,投資者目前在亞洲的倉位非常少,而亞洲股市的估值已降至更正常的水平,如果亞洲區的宏觀經濟開始穩定,亞洲股市可能會大幅上升。
國泰君安國際表示,港股盤面雖有所恢復,但大市交投未見明顯增量,暫難突破當前震盪點位區間。高景氣、高盈利依然是市場的主要關注方向,但投資者仍需謹慎追漲,以防短期回撥風險。推薦低估值的金融板塊;估值合理的科技、醫藥成長板塊;持續高景氣的光伏、鋰電、半導體、新能源車板塊;以及醫療器械、疫苗等防疫概念股。
面對7月上旬港股的動盪,興業證券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師張憶東團隊發表研報指,加強中概股監管和企業到國外上市的監管,對港股利大於弊,將加速優質型經濟股票到港股和A股上市,港股市場結構持續最佳化。過去幾年隨著港股制度改革,市場結構發生了劇變、恆指發生最佳化,科技、醫藥、消費佔據了主導。7月港股調整之後,新經濟領域的成長股龍頭,價效比凸顯,恆指2021年預測EPS增速將達到33.8%,恆指2021動態估值僅為12.7倍。維持“下半年宏觀有驚無險、A股港股都不是熊市、行情先抑後揚”的基本判斷。相信7月上旬快速調整之後,港股市場步入企穩築底的階段,8月份中報業績有望提供向上的動力。優質成長股是港股中長期的主戰場,逢低加倉高景氣的物管、醫藥、品牌消費、新能源車、半導體等領域高性價比的成長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