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業聚集的不僅是有錢人,還有聰明人。這兩撥人在規則範圍內創造出來的新產品,有時候會讓市場為之“虎軀一震”,比如說引發了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的CDO,再比如2021年美股市場最火的“空白支票公司”SPAC。
透過先籌錢造殼、再併購公司的方法,SPAC繞開了美國證券市場對於公司上市的很多監管,同時為投資者創造了在超低風險下以小博大的可能性。作為一個融資工具,SPAC高效、乾淨的邏輯,對投資者和公司來說有如神來之筆;但作為一個被資本市場利用的融資工具,SPAC直接導致了美股IPO市場新一輪的泡沫,自然也引發了監管的關注。
這一期節目,我們就來看看SPAC這個“資本盲盒”的真面目。
| 主播 |
肖文傑|《第一財經》雜誌主筆
許冰清| 《第一財經》雜誌主筆
| 你可以在本期節目聽到 |
03:062021年,美股有76%的IPO專案是SPAC
04:46每個人都能發起一家SPAC公司?
10:21高風險和灰色行業的公司更喜歡藉助SPAC去上市
16:01上市到底是一種目的,還是一種手段?
| 延伸閱讀 |
什麼是SPAC:
SPAC的全稱是“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又被稱為“空白支票公司”。它是一個上市公司,但是沒有業務,也就是一個殼。這個殼的目標就是在24個月裡,收購一個合適的未上市公司。
SPAC公司的錢哪裡來:
一個SPAC公司的資金規模500萬美元起步。它的核心就是管理團隊,這個團隊一般佔有20%的股份,但自己出資極少。大多數的錢,是管理團隊募集而來。這就要求管理團隊有很強的號召力和投資信譽,所以一般來說,那些比較成功的SPAC都是由著名投資人、企業主成立的。
SPAC對未上市公司有什麼好處:
SPAC不能事先確定自己要投資的標的。如果這麼做,那監管機構就會找上門來。不過SPAC尤其吸引高風險的行業,比如醫藥、金融、新能源、網際網路、前沿科技,或者數字貨幣、大麻、博彩業等身處灰色地帶的行業。這些公司要透過正規渠道上市並不容易,往往價格會被低估,還要經過很多合規性的考驗。相比之下,透過被SPAC收購上市,是一個方便、快速的方式。
SPAC對於投資者有什麼好處:
機制設計保證了早期參與的投資者能獲得更高收益,也能更快把自己看中的公司送上市。
SPAC有什麼風險:
如果SPAC買來的公司不夠好,股價也可能會在併購結束後下跌。這樣就虧錢了。實際上也確實有這個風險,一項針對115家已完成收購的SPAC的研究發現,大部分SPAC在找到要收購的目標公司後都會虧損,而且在併購一年後,虧損的速度還會加快。這意味著投資者持有SPAC的時間越長,其收益表現可能會越差。所以,SPAC模式對於發起者挑專案的要求很高。
SPAC熱的重要推手:
矽谷傳奇投資人Chamath Palihapitiya。他是個出生在斯里蘭卡的美國移民,第一桶金來自Facebook的股權激勵,之後又成立了風險投資機構Social Capital,給Palantir、Slack塞過錢,這兩家公司也是前幾年美股最重要的大型IPO專案。
但到了2019年,Chamath意識到SPAC模式大有可為,而且管理一家殼公司,比管理VC要輕鬆太多了,於是迅速掉頭All-in,在很短時間內用其SPAC公司IPOA收購了維珍銀河,將這個常規意義上根本無法上市的公司做成了市值15億美元的上市公司。到今年3月初,Chamath已經參與了21個SPAC專案的發起或管理,其中14個已經完成收購。他的長期計劃是,這些SPAC公司的名字要從IPOA一直覆蓋到IPOZ,也就是至少得有26個。
| 收聽平臺 |
你可以在蘋果播客、喜馬拉雅、Spotify、
網易雲音樂、小宇宙、QQ音樂等平臺收聽節目
本文版權歸第一財經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常點在看,更及時獲取資訊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