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尹中卿:以系統觀念打好穩增長組合拳

瞭望 |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尹中卿:以系統觀念打好穩增長組合拳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尹中卿

  重大政策制定和改革措施出臺前,一定要堅持先立後破、通盤謀劃、有序銜接,加強多方面論證和風險預測評估

  在執行和實施中,要堅持科學精準、鬆緊有度、穩紮穩打,杜絕簡單分解目標任務的辦法,防止傳導不暢或層層加碼、運動式、一刀切等情況

  在檢查和監督中,要堅持實事求是、寬嚴結合、注重實效,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監管體系,能耗強度目標可以在“十四五”規劃期內統籌考核,並留有適當彈性

  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王仁貴

  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4萬億元,財政收入突破20萬億元,城鎮新增就業1269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1%,居民消費價格上漲0.9%……面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和諸多風險挑戰,中國經濟在2021年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

  當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續,世界經濟復甦動力不足,大宗商品價格高位波動,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確定。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

  “做好今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頂住新的下行壓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尹中卿在接受《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專訪時表示,應對非常挑戰,穩增長是必然選擇。

  尹中卿認為,三重壓力之下,實現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各專案標,任務很艱鉅。這就要求宏觀政策的制定、改革措施的出臺、監管舉措的加強,都要講求時度效。要增強各項政策的協調銜接,形成整體合力,而不是政策之間相抵相剋,甚至多重政策疊加共振產生負效應。“要從大局著眼,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早出、多出,不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晚出,甚至不出。”他說。

  在尹中卿看來,穩增長尤其要處理好發展和安全的關係。具體到經濟領域,就是要處理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係。“在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同時,要著力解決經濟增長中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和體制性問題,從而增加經濟內生動力,提高潛在增長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為順利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打下更為堅實的基礎。”

  經濟增速放緩趨勢須儘快“觸底”實現“築底”

  《瞭望》:無論是政府工作報告,還是之前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在這樣的態勢下,如何看待今年5.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

  尹中卿:實現5.5%左右的經濟增速需要付出巨大的、艱苦的努力。雖然去年經濟增長8.1%,但兩年平均增長只有5.1%,邊際增長率逐季放緩,第四季度下降到4%,全社會特別是市場主體對經濟增長的預期普遍比較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產業鏈供應鏈受到的衝擊尤為明顯。需求減弱更是體現為三大投資輪番下降。最先下降的是製造業投資,隨後基礎設施投資也開始下降,房地產投資自去年起因房地產市場的深度調整,也出現了比較大的下滑。與此同時,消費恢復滯後於生產和投資,內需恢復滯後於外需,進出口也面臨著下行壓力。

  政府工作報告把今年經濟增速目標設定為5.5%左右,這是高基數上的中高速增長,主要考慮穩就業保民生防風險的需要,既與過去兩年的平均增速及“十四五”規劃目標要求相銜接,也體現了穩中求進、主動作為,有利於引導市場預期,提振社會信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現高速增長。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後,除了2010年短暫達到兩位數以外,GDP增速逐步從兩位數下降到個位數,今年預期目標為5.5%左右。按照“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要求,到2035年我國人均GDP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趨勢就必須儘快“築底”。

  經濟增速持續放緩有多重原因,有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外部不確定性、多年高速增長後的高基數等因素,同時還要從我國經濟發展內在結構、內在邏輯和內生動力來尋找。

  當前,我國傳統的經濟增長動力有所減弱,新動力還沒有完全替補上來,潛在增長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出現下移。在穩增長過程中,我們應該探析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結構、內在邏輯和內生動力,沉下心來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經濟增長中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和體制性問題,從而增加經濟內生動力,提高潛在增長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為順利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

  《瞭望》: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執行在合理區間,要強化宏觀政策的跨週期和逆週期調節。在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的同時,這對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提出了什麼樣的新要求?

  尹中卿: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增強有效性。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註重精準、可持續。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就業優先政策要提質加力。政策發力適當靠前,及時動用儲備政策工具,確保經濟平穩執行。

  財政政策方面,精準、可持續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比如降低財政赤字率,強調新增財力要下沉基層,主要用於落實助企紓困、穩就業保民生政策,促進消費、擴大需求。今年安排中央本級支出增長3.9%,其中中央部門支出繼續負增長。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增加約1.5萬億元、規模近9.8萬億元,增長18%,為多年來最大增幅。中央財政將更多資金納入直達範圍,省級財政也要加大對市縣的支援,這將使基層落實惠企利民政策更有能力、更有動力。支出結構上,主要瞄準具備條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礎設施、老舊公用設施改造等建設專案。

  貨幣政策方面,則要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支援。

  強化宏觀政策的跨週期和逆週期調節,才能更充分發揮宏觀政策的積極效應,有力應對經濟下行壓力。

  赤字率下調並不意味著積極財政政策力度減小

  《瞭望》:在經濟增長壓力加大的情況下,今年2.8%左右的赤字率比去年有所下調。這樣的安排主要是基於什麼樣的考慮?

  尹中卿:財政赤字率下調到2.8%,並不意味著積極財政政策力度減小,也不意味著財政收支規模縮小。

  今年從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依法收繳1.65萬億元近年結存的利潤,調入中央一般公共預算,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同時大力改進增值稅留抵退稅制度,對留抵稅額實行大規模退稅,為企業提供現金流支援。預計全年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其中繼續減稅約1萬億元,留抵退稅約1.5萬億元。財政收入繼續增長,加上特殊上繳收入等舉措的運用,財政支出規模是繼續擴大的。

  近兩年我國赤字率已經有所下降,2020年赤字規模一度達到3.76萬億元,赤字率從2018年的2.6%上升到2019年的2.8%,2020年進一步上升到3.7%。2021年經人代會批准的財政赤字率是3.2%,實際執行只有3.1%,壓縮了0.1個百分點。去年經濟規模達到114萬億元,如果赤字率保持不變,今年赤字規模將會有較大增加。但中央並沒有維持去年的赤字水平,今年將赤字率進一步壓低到2.8%,赤字規模比2021年減少2000億元,比2020年減少3900億元。適度下調赤字率,減少赤字規模,有利於為財政可持續和今後應對風險挑戰預留政策空間。

  《瞭望》:這其中是否也有化解財政風險的考慮?

  尹中卿:2008年以來,我國已實行了14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對穩定經濟增長髮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在財政領域積累了不同程度的風險。如果長期、過分依靠財政政策刺激經濟增長,勢必會留下後遺症。

  2008年以前,我國地方政府債務問題並不突出。根據有關資料,當時全國省市縣鄉四級政府負債餘額不到3萬億元。截止到2021年底,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超過53萬億元,其中,國債餘額23.27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餘額30.47萬億元,這意味著每年用於償付債務的利息就超過1萬億元。與此同時,一些地方政府還透過政府購買服務、PPP等方式,出現並積累了較大數量的隱性債務,影響到一些地方政府的財政收支狀況和政府信用。

  今年地方政府一般債務新增限額7200億元,比去年減少1000億元,比2019年減少2600億元。今年地方政府專項債務新增限額與去年持平,比2019年減少1000億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一系列舉措,如降低赤字率、減少地方政府新增債務限額等,一個鮮明的指向就是著力化解和防範財政領域風險。

瞭望 |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尹中卿:以系統觀念打好穩增長組合拳

  為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進一步加裝“防火牆”

  《瞭望》: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繼續按照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準拆彈的基本方針,做好經濟金融領域風險處置工作。如何看待重大經濟金融風險處置的進展,以及當前面臨的形勢?

  尹中卿:經濟金融領域的風險主要包括之前已經提到的財政風險,以及金融風險、房地產市場風險、供應鏈風險、失業風險、通貨膨脹風險等。金融領域風險主要體現為過分充裕的流動性、過分寬鬆的信用、過分放鬆的監管等。

  我國對高風險金融機構已有警覺,精準拆彈,先後有針對性地處置了高風險的P2P等網路信貸機構,有序處置了一批高風險企業和違法違規金融機構,重點打擊惡意掏空金融機構的違法股東。除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外,去年增加了針對中小銀行資本補充的專項債券,今年又提出設立“金融穩定保障基金”,這些為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進一步加裝了“防火牆”。

  在持續控制、降低宏觀槓桿率特別是政府負債率的同時,我們開始有意識地降低企業槓桿率。目前,一些大型企業的槓桿率、負債率比較高,一些民營企業盲目投資,一些資本無序擴張,相關監管部門已在化解。近幾年居民槓桿率提升過快、過高的情況也應關注,並需要採取切實可行的舉措逐步降低。

  《瞭望》:政府工作報告對房地產業發展的部署是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應如何準備把握這一工作部署的用意?

  尹中卿:過去20多年來,房地產行業、房地產市場對拉動經濟增長髮揮了重要作用。但一些地方由此形成了比較嚴重的路徑依賴。在房地產市場越來越金融化、居民商品住宅價格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偏離“房住不炒”方向,重拾依靠放鬆房地產市場拉抬經濟增長速度的“藥方”,無異於“飲鴆止渴”,雖然在短期內可以刺激或者拉動經濟增長,但將會給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留下更大的風險隱患,進一步推高房價、進一步加劇房地產市場泡沫、進一步扭曲房地產與實體經濟的結構均衡。

  正因為如此,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堅持“房住不炒”定位,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援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業良性迴圈和健康發展。這就要求保持定力,既保障居民剛性需求,又紮緊把房子作為“炒品”的口子。

  在宏觀調控中,我們應該注意把房地產市場與房地產行業區分開來。房地產市場既包括商品房市場,也包括租房市場,要加強調控和監管,維持平穩健康發展;而對房地產業特別是材料、建築、安裝、裝修等行業則要想盡辦法促進發展,以此改變房地產行業結構,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發揮各項政策穩預期、增信心的整體合力

  《瞭望》:需求收縮是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之一,如何看待政府工作報告在擴內需方面的部署?如何把握擴內需系列政策與高質量發展的有機統一?

  尹中卿:內需潛力大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要實施好擴大內需戰略,推動消費持續恢復,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在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接合部發力。

  消費方面,要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多渠道促進居民增收,提升消費能力。當前我們正在探索共同富裕的路徑,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強化就業優先導向,不斷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就業率,為城鄉居民增加收入打好基礎。今年我國的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大學生畢業人數高達1076萬人,比去年增加160多萬人。近兩年來,因疫情原因無法去海外就學或畢業後無法在海外就業的留學人員轉移回國內。去年以來,一些教輔行業和平臺企業裁員較多,再加上農民工進城務工、轉業軍人就業等因素,就業壓力較大。要對就業形勢有充分的估計,尤其要關注青年群體和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因此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穩崗擴就業”“穩市場主體保就業”“增強創業帶動就業作用”十分必要。讓更多群眾特別是中低收入群體透過就業實現增收,這是擴大消費、穩住經濟的基礎。

  投資方面,強調的是“有效”。前面我們談到,製造業投資、基礎設施投資、房地產投資都出現下滑,投資的出路何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擴大有效投資”。我們要用好政府投資基金,帶動擴大有效投資,在補短板基礎上,支援在建專案後續融資,開工一批具備條件的重大工程,增加對新型基礎設施、老舊公用設施改造等有效投資,促進數字經濟、自動駕駛、綠色產業等新產業發展,抓緊上馬“十四五”規劃提出的102個大型專案,建設重點水利工程、綜合立體交通網、重要能源基地和設施,加快城市燃氣管道等管網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澇設施,繼續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

  《瞭望》:要實現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目標,推進工作落實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尹中卿:政府工作報告審議通過後,重點在落實。在這個過程中,要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一些政策、改革舉措、監管措施從部門看、從區域性看都是正確的,也是合理的,但疊加後就有可能產生負面效應。重大政策制定和改革措施出臺前,一定要堅持先立後破、通盤謀劃、有序銜接,加強多方面論證和風險預測評估。在執行和實施中,要堅持科學精準、鬆緊有度、穩紮穩打,杜絕簡單分解目標任務的辦法,防止傳導不暢或層層加碼、運動式、一刀切等情況。在檢查和監督中,要堅持實事求是、寬嚴結合、注重實效,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監管體系,能耗強度目標可以在“十四五”規劃期內統籌考核,並留有適當彈性。避免攻堅戰打成消耗戰、持久戰打成突擊戰。

  抓好今年各項工作任務的落實,要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最大限度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要大力統籌協調好宏觀政策、改革舉措和監管重點的關係,兼顧宏觀與微觀、當前與長遠、結構與總量,更好把握調整政策、推動改革、轉變監管的時度效。政策制定和推出、執行和實施、檢查和監督,都要堅持系統觀念,做好統籌協調,形成整體合力。要積極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慎重出臺有收縮效應的政策,發揮各項政策對穩預期、增信心的整體合力。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5751 字。

轉載請註明: 瞭望 |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尹中卿:以系統觀念打好穩增長組合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