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長革:積極財政政策如何更可持續

  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邁上百萬億元臺階,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2.3%,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正增長。上述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宏觀經濟政策的逆週期調節,特別是更大力度積極財政政策的果斷實施及時提振了市場信心,使經濟執行在疫情之下迅速恢復。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保持必要支援力度,不急轉彎。考慮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經濟逐步恢復,今年赤字率擬按3.2%左右安排,不再發行抗疫特別國債。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正確研判的基礎上做出的科學決策。

  透過相關資料我們發現,當前經濟執行中仍存在一些有待最佳化的地方。首先,消費一直是我國近年來經濟增長的主引擎,2020年儘管受到疫情衝擊,最終消費支出佔GDP的比重依然達到54.3%,雖然和中等收入國家70%、發達國家80%的平均水平相距甚遠,但這也說明我們仍有較大提升空間;202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下降3.9%,促進消費恢復需要再加力。其次,從投資來看,2020年資本形成總額拉動GDP增長2.2個百分點,GDP的增量基本是依靠投資實現的,在新時期新形勢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維持一定的GDP增速,否則高質量發展將失去基礎。再次,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仍然比較複雜,正處於恢復之中的經濟需要繼續注入確定性,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

  因此,今年的積極財政政策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政府工作報告》的要求,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既不能搞大規模投資刺激政策,但也不能減力過猛,保持一定的支出強度,拉動有效內需,並將擴大內需戰略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同時,要更加精準有效,既要保持一定的擴張屬性穩增長,但絕不能侷限於某些短期政策,應努力實現短期穩定目標與中長期高質量發展目標的有機結合。

  第一,建立消費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要立足於保就業,透過增加財政補貼補償企業的穩崗成本,提高企業吸納就業的能力。進一步加大對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的支出力度,重點向農村和社會弱勢群體傾斜,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地區和城鄉間的收入差距,讓消費需求具有持續擴張和創新能力。

  第二,繼續保持一定的投資力度和強度,充分用好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引導資金重點投向惠及面廣的基礎設施短板、先進製造和民生建設等領域,推進“兩新一重”建設,適時啟動一批教育、醫療、養老、育幼、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務專案和重大交通、能源、水利工程專案。創新財政投入方式,積極為民營企業參與公共投資專案建設創造條件,保障重點專案和優勢產業投資需求。

  第三,完善保障農民工基本公共服務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確保進城農民工及其子女在就業、醫療、教育、養老、住房等方面逐步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待遇,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這一最大內需。

  第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財政資源統籌,集中財力支援科技創新等重大戰略實施,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全要素生產率。全面落實制度性減稅和新的結構性減稅政策,確保市場主體應享盡享。

  第五,建立常態化財政資金直達機制,落實好2.8萬億元中央財政直達資金,確保資金管得嚴、放得活、用得準,更好發揮積極財政政策效能。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系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於長革)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52 字。

轉載請註明: 於長革:積極財政政策如何更可持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