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後浪露崢嶸 “技術男”挑大樑

本文轉自【中國證券報】;

私募行業主力軍迎來新面孔。比起80後、70後的私募基金經理,90後在量化投資私募領域風生水起,“年少多金”“技術男”“985畢業”是他們的醒目標籤。而在主動投資私募陣營,80後、70後仍是絕對主力,90後還需歲月打磨。

“技術男”潛心建模

在量化私募中,一些“技術男”90後已成為挑大樑者。

李明是深圳一位90後量化私募人士,雖然這幾天市場有所調整,但對他影響不大。他需要做的就是維護好程式,按照模型既定邏輯投資,靠沒有貪婪、恐懼情緒的人工智慧賺錢。

國內某大型量化私募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90後員工佔大多數,建模、開發等工作都是他們在做。與海外對沖基金一樣,我們不安排個人做基金經理。國內總有一天也會不再強調基金經理個人的重要性。”

劉鵬供職於一家專為量化私募招聘的獵頭公司。據他介紹,現在招聘的人員,除特別資深的合夥人級別,清一色都是90後。量化私募產生了一批年少多金、天賦異稟的90後。劉鵬舉了一個佼佼者的例子:教育背景是985學校計算機專業碩士,2015年畢業,以高頻股票策略交易為主。之前在券商自營“吃大鍋飯”,年收入稅後五六十萬元。今年跳槽到某管理規模在50億元至100億元量化私募機構,預計年總收入至少增加三倍。

一位傳統私募人士稱:“90後做得比較成功的是量化CTA策略,就是沉下心做自己的模型,跑出業績就能實現價值。這種策略做好了,需求量會很大。只要業績能上來,對於管理者的資源、背景要求就沒那麼高。有很多中型私募,看著背景不起眼,但根本不愁募資。”

90後露崢嶸

對比“技術男”90後在量化私募大放異彩,傳統的主動投資類私募中,罕見90後私募基金經理。中國證券報記者詢問多家百億級大型私募,基本未出現90後基金經理,年齡最小的一位也是1989年出生。一位人士表示,對能叫得出名號的股票多頭90後基金經理沒什麼印象。

而在一些中小型私募中,部分90後開始顯露崢嶸。北京一家中型私募就有一位剛好“卡點”在1990年出生的基金經理劉軍(化名),主攻醫藥行業。由於資歷尚淺,在公司分倉制度下,他只負責醫藥類基金的一小筆倉位。

劉軍的同事告訴記者,醫藥是個好賽道,厲害的研究員很搶手。這位基金經理是學醫藥出身,專業背景過硬,畢業後就去了藥監局,對產業足夠了解。劉軍作為一名90後,雖然缺乏投資經驗,但他已證明了自己的能力。“我們是分倉制,也算是有了一條晉升路徑——可以逐步增加一些倉位,這需要他的投資業績能維持良好表現。”這位同事說。

另一家深圳小型私募機構負責人稱,雖然公司出現了90後基金經理,但主要做“複製策略”。“如果讓90後獨當一面,恐怕還需一段時間積累足夠經驗。”

“後浪”成長中

近些年,雖然有90後私募基金經理出現,但不乏因風控不嚴,最終“翻車”的案例。如此前自稱創造“3年10倍收益”炒股神話,被輿論捧上神壇的“股神”劉正泰,其操盤的私募基金復盈1號虧損接近40%。

私募排排網認為,90後私募基金經理業績爆發力強,但在風險控制與回撤管理方面有所欠缺。對於90後私募來說,成為優秀私募基金經理仍需時間打磨。90後私募“後浪”到底該如何成長?百億級私募星石投資表示,大學期間紮實的專業背景很重要,這是做公司和行業研究的基礎。從招聘的專業說,券商一般傾向於“理工科+金融”的複合背景,但基金公司更看重過硬的專業背景和研究能力,學習成績好、具備研究潛力是必須的,不一定非得是金融專業。

作為一個資產管理規模巨大的行業,私募基金髮展愈顯重要。90後作為私募行業“後浪”,早晚會如70後、80後一樣成為行業主力。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65 字。

轉載請註明: 私募後浪露崢嶸 “技術男”挑大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