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短評:中國經濟何以“穩字當頭”?
(東西問)短評:中國經濟何以“穩字當頭”?
中新社北京12月20日電 題:中國經濟何以“穩字當頭”?
中新社記者 王恩博
2021年接近尾聲,儘管世界經濟仍延續反彈,但變異病毒、通脹加劇等“逆風”頻襲,讓全球復甦前景難言樂觀。在此背景下,定調來年中國宏觀政策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明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這既是立足當下的因應變局之舉,亦傳遞出中國一以貫之的發展邏輯。
漫畫《穩字當頭》。中新社發 尹正義 製圖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國際領先,前三季度9.8%的GDP增速明顯高於美國、日本、德國等世界主要經濟體。但困難增多、挑戰上升,亦是不爭的事實。
從國內看,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夾擊,缺煤、缺電、缺芯、缺櫃、缺工等問題顯現;從國際看,全球疫情防控一波三折,產業鏈供應鏈迴圈不暢,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
內外因素共振下,今年中國經濟增速整體呈現前高後低。為防止下行壓力形成慣性,明年經濟工作立足於“穩”字,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執行在合理區間,折射出中國決策層的理性與務實。
而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二大消費市場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在正視困難的基礎上,中國也確有“穩”的底氣。
疫情以來,中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為世界經濟企穩復甦作出重要貢獻。中國充分發揮製造業大國優勢,有力支援相關國家抗疫、助力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目前已向國際社會提供新冠疫苗超過18億劑。今年上半年,中國貨物進口額佔全球比重為12%,創歷史同期新高。
2021年2月,中國援助菲律賓的首批科興新冠疫苗運抵馬尼拉維拉莫爾軍用機場。中新社發 中國駐菲律賓使館 供圖
中國經濟之所以逆勢走出一條不同軌跡,成為世界經濟復甦的穩定器和動力源,也得益於“穩”的邏輯。尤其科學穩健的宏觀政策,讓中國“手上有牌,心中不慌”。
面對疫情導致的全球經濟“驟停”和流動性危機,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主要發達經濟體實施超寬鬆貨幣政策,且刺激力度因疫情反覆不斷加碼。與之形成鮮明對比,中國堅持正常貨幣政策,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不搞大水漫灌。
眼下,通脹持續高位徘徊令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轉向訊號逐漸清晰,給金融市場和其他經濟體帶來風險隱患。但中國通脹壓力整體可控,宏觀政策處於可進可退的相對有利位置。一個顯著例子是,近期美聯儲宣佈加速縮減購債規模應對高通脹,英國央行亦宣佈加息;中國央行降準則正式落地,釋放長期資金約1.2萬億元人民幣支援實體經濟。
2021年12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央行公告稱,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持穩字當頭。中新社記者 蔣啟明 攝
完整的產業體系,豐富的人力資源,便利的基礎設施,強大的國內市場,澎湃的市場活力,足夠的政策空間。一系列因素匯聚在一起,進一步鞏固了中國經濟“穩”的態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21年,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比重將達到18%左右,連年穩步提高。
2022年即將開啟,當“穩”的底色更加濃重,中國經濟料將以更強的韌性與活力迎擊“逆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