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後,基金賺錢效應不佳,新基金髮行遭遇冷淡開場,八天內已有3只基金募集失敗,還有一批基金延長募集期。今年前兩個月新成立基金數量和規模均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尤其是2月份,截至2月22日僅成立43只新基金,平均發行份額僅4.65億份,數量和規模均不到去年平均水平的1/3。
市場低迷,前兩年的“日光基”“爆款基”不再,基民申購熱情大減,一些基民開始轉向更加穩健的債基和固收+產品。
不過,基民們“在頂峰慕名而來,在谷底轉身而去”,到底是否是一個明智的做法?
基金髮行遇冷,後續是否會因市場增量資金有限而加劇市場調整?
8天平安、同泰等3只基金募集失敗 2月新發基金規模驟降
僅8天時間內,已經有3只基金募集失敗。
2月19日,平安基金髮布公告稱,平安中證港股通消費主題ETF於2021年11月18日開始募集,截至2022年2月17日基金募集期限屆滿,該基金未能滿足基金備案條件,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此前,2月12日、2月16日,中銀國際證券和同泰基金也分別釋出了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
三隻基金均為2021年11月開始募集,截至2022年2月募集期滿3個月,未滿足基金備案條件。一般來說,基金備案條件包括:自基金份額髮售之日起3個月內,基金募集份額總額不少於2億份,基金募集金額不少於2億元人民幣且基金份額有效認購人數不少於200人。
平安基金和中銀國際證券募集失敗的產品均為賽道主題性ETF產品。平安中證港股通消費主題ETF和中銀證券國證新能源車電池ETF分別聚焦消費和新能源賽道。但這兩大熱門賽道自2021年開始就風光不再。這兩隻基金跟蹤的標的指數也表現不佳,截至2月21日收盤,中證港股通消費主體指數和國證新能源車電池指數近3個月來分別跌超15%、18%。
本次募集失敗的同泰同享混合基金則是一隻“固收+”基金,根據該基金的招募說明書,該基金投資於股票(含存託憑證)資產佔基金資產的比例為0-40%。儘管“固收+”是目前市場上較熱的產品,同泰基金還延長了一次募集期,將募集截止日從原定的1月14日延期至2月15日,但依然未能改變募集失敗的命運。
據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自2022年開年至2月22日,已經有超過30只基金(A/C類合併統計)釋出延長募集期公告,以權益類基金為主,也有少量債券型基金,例如招商穩恆中短債60天持有期、財通安裕30天持有期中短債。其中也不乏易方達、鵬華、匯添富、富國等大型基金公司的產品。
在新基金髮行受挫的同時,新成立基金的規模也較往年出現下降。
wind資料顯示,按基金成立日統計,2022年以來截至2月22日,成立新基金數量僅僅191只(剔除轉型基金和後分級基金,下同),總髮行份額1388.2億份,平均發行份額僅7.27億份;其中,2月份新成立基金僅43只,不到1月份新成立基金數量的1/3,平均發行份額僅4.65億份。
再看2021年前兩個月,新成立基金共計241只,總髮行份額7866.13億份,平均發行份額32.64億份;2021年共計成立1896只基金,平均每月新成立158只,平均發行份額為15.72億份。
相比之下,今年前兩個月的新基金髮行規模較去年同期下降超80%。尤其是2月份,新成立基金數量和規模均不到去年平均水平的1/3,堪稱近兩年來基金髮行的“冰點”。
儘管2月份還剩一週時間,但新基金髮行達到去年平均水平可能性不大。
為何“日光基”難再現?
股市震盪下行,權益類基金跌到8%左右
今年以來,僅有興證全球合衡三年持有、匯豐晉信研究精選兩隻基金的發行規模在50億元以上。這兩隻基金均為市場上比較有號召力的基金經理管理,前者的基金經理為任相棟,此前管理的交銀先進製造任職回報率超過90%;後者的基金經理為陸彬,是2020年度股基冠軍。另外,長期業績表現優異的“信達一哥”馮明遠的新作信達澳銀智遠三年持有,募集規模達到41億元,也屬於今年募集規模較大的基金。
但除了這些本身具有一定投資者基礎的基金經理之外,今年大部分新基金的募集情況都差強人意,幾乎沒有出現“爆款基”“日光基”,與去年頻現的百億基金不可同日而語。
對於開年基金髮行遇冷的原因,大部分業內人士認為與市場整體行情和基金收益有關。
2022年1月,滬深兩市一路向下,上證綜指、深證成指和創業板指均出現較大下跌,分別跌7.65%、10.29%和2.34%,滬深300指數下跌7.62%。
2月份,滬市有所回暖,但深市仍在繼續下跌。截至2月22日收盤,上證指數累計漲2.85%,深證成指跌0.23%,創業板指跌4.92%,滬深300指數漲0.23%。
在市場整體低迷的情況下,權益類基金的業績表現不佳。據wind資料,截至2月22日,股票型開放式基金今年以來平均收益率為-8.26%,混合型開放式基金為-7.26%,兩類基金中今年以來收益率為正值的基金數量佔比均不到一成。相對來說,債券型基金表現更加穩健,債基整體今年以來收益率為-0.09%;混合型基金中,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為-9.66%,偏債型混合基金為-1.58%。
興業證券分析師張啟堯等指出,2022年以來的基金髮行遇冷,主要歸於近期市場表現不佳、2021年基金收益率回落等原因。兩方面因素疊加一定程度上壓制今年以來的基民申購熱情。
在基金難賣的情況下,基金公司上報產品的數量也在減少。據wind資料,今年2月份基金公司的上報產品數量僅43只。
從基金公司上報的產品型別來看,股票型基金的數量在減少,混合型基金和ETF較多。上報產品數量最多的華夏基金,13只產品中共5只混合型基金,還有3只ETF;富國基金上報了10只產品,其中7只為ETF。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分析師劉亦千指出,從數量上看,混合基金代替指數基金成為基金公司未來一段時間主銷的產品。
基民用腳投票轉向固收+?
支付寶基金周銷量前十以債基為主,已有績優固收+產品限購
基金賺錢效應減弱,基民如何決策?
“要想多點虧資金,易方達裡找張坤;要是本錢沒虧完,中歐醫療找葛蘭。”一眾昔日的明星基金都出現較大回撤,“醫藥女神”葛蘭頻頻跌上熱搜。基民們花式吐槽基金虧損。
“早知道去年那時候就應該全部賣了,留了一半,現在賣也不是拿著也不是。”基民小陳自2020年開始投資葛蘭所管的中歐醫療創新股票,其間有連續加倉,到2021年上半年時收益率達到30%左右,他賣出了一半份額;哪知道從2021年下半年起這隻基金就連跌不止,直到現在手上持有的另一半份額已經虧損了20%。
還有一些基民開始轉向更加穩健的債基和固收+產品。一位基民說,去年買的醫藥基被套牢,只好買點債基,還後悔道“為什麼去年沒買純債呢”。還有基民表示“最近還是買固收產品香”。
基民對於權益類產品和固收類產品的整體選擇趨勢發生變化已經顯現出一定跡象。上週,葛蘭的產品從支付寶基金周銷售榜單中消失,支付寶回應稱投資者開始較多配置穩健的固收及固收+產品。
2月22日記者檢視支付寶周銷量榜單發現,當週銷量前十的基金已經以債基為主體,共有6只債基,其中周銷量第一為天弘永利債券B,近一週超10萬人購買;第二名為招商鑫福中短債債券C,近一週超6萬人購買。
進入周銷量前十偏股基金僅有4只,均為明星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其中,謝治宇管理的興全合潤混合排名第三,馮明遠管理的信達澳銀新能源產業股票排名第五,朱少醒管理的富國天惠成長混合排名第七,張坤管理的QDII基金易方達優質精選混合排名第九。
部門熱門固收+基金已經開始限購。2月21日,安信民穩增長混合公告稱,將自2月22日起,暫停大額申購、大額轉換轉入及大額定期定額投資業務,限額為不超過50萬元(含50萬元)。該基金2022年以來截至2月21日的收益率為7.91%,在全市場“固收+”基金中位列第一。
Wind資料顯示,當前共有123只固收+基金處於大額限購中。例如華夏恆融債券、招商安陽債券均單日限購1萬元,這些產品今年來均斬獲正收益。
另一邊,此前不斷降低限購金額的權益類基金,今年以來紛紛提高限購金額甚至取消大額限購,包括“千億頂流”張坤的易方達藍籌精選將單日限購金額從2千元調高至1萬元,朱少醒的富國天惠也將單日限購金額從1萬元調高至2萬元,另外廣發林英睿、鄭澄然旗下部分基金取消了大額限購。
基金圈內素有“好發不好做,好做不好發”的說法,指的是基金好發時一般是階段性高點,此時建倉難度較大;而基金髮售陷入低潮期時一般是大盤下跌時,此時往往是建倉的好時機。基民們在此時從權益類產品轉向固收類產品,是否是一個好的選擇?
根據華夏基金的資料,在基金髮行“冰點”期選擇入場佈局,並選擇長期持有,最終能得到不錯的結果。華夏基金統計了2012年10月、2014年1月、2015年9月、2018年8月幾個新基發行低谷期後的基金表現,若在這幾個時期買入寬基指數、權益基金指數,持有一年、三年大機率可以斬獲非常不錯的業績回報,若在2018年8月買入普通股票型基金,持有三年可獲125%的收益率。對比基金髮行火熱期與低谷期入場的收益情況,低谷期入場整體的收益情況更好一些。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指出,當新基金出現很多發行失敗的案例的時候,往往有比較大的機率是市場的底部區域,有比較大的機率是一個好的入場時機。而當新基金髮行異常火爆、爆款基金頻頻出現、很多基金一天賣100億的時候,就是階段性的高點,一個需要減倉甚至離場的時候。楊德龍強調,在當前時期更需要逆向投資的理念,要挖掘好公司跌出來的機會。
基金髮行遇冷,後續是否會因市場增量資金有限而加劇市場調整?
張啟堯等認為,覆盤歷史,基金髮行遇冷往往是由於A股下跌導致賺錢效應降低以及市場風險偏好回落,短期內可能加大市場回撥壓力,但並非市場下跌的主要原因,後續隨著市場上漲、市場風險偏好得到提振,基金髮行也將持續回暖。2019年以來,共有5次基金髮行大幅回落的階段(按月度統計),分別是2019年10月、2020年4月、2020年10月、2021年4月、2021年10月,統計來看,新發基金規模回升前的30天內A股多上漲,往往基金髮行還在下滑時,A股已經迎來上漲。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顧志娟 編輯 陳莉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