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空”到底便宜了誰?
首先,我們先看一組資料:
7月22日,融創中國2025年7月到期美元債創10個月最大跌幅;
7月26日,融信中國美元債暴跌,領跌中國高收益美元債;
7月26日,中梁控股2022年1月到期美元債創6個月最大跌幅;
8月20日,中國奧園美元債跌幅擴大;
9月2日,花樣年控股旗下多隻美元債劇烈波動;
9月2日,富力地產2022年1月到期美元債跌幅創紀錄;
9月3日,建業地產美元債暴跌,領跌中國高收益美元債;
9月6日,紅星美凱龍2022年到期美元債創6個月最大跌幅;
9月8日,金科股份2024年到期美元債勢創2個月來最大跌幅;
9月13日,陽光城2023年到期美元債勢創7個月最大跌幅;
9月13日,新力控股集團2021年到期美元債跌幅創紀錄;
9月14日,綠地控股2022年到期美元債創3個月最大跌幅.....
這是今年以來房地產領域的美元債的部分資料,這其中有市場的因素,也有一些對沖基金利用規則的漏洞和資訊不對稱,“惡意做空”的情況。面對這些資料,對處在風雨飄搖的開發企業而言,也是無能為力。做空本來是促進企業的健康和良性發展的一部分,如今,卻被有心人用作了干擾房地產調控的利器。
任何時期
都不缺席“趁亂賺錢”的人
再看一組整體資料,2021年1-8月境內債券規模佔比70%,較2020年同期上升7個百分點;境內1-8月累計發債規模約4904億元,同比下降約11%,降幅進一步擴大。境外方面,今年1-8月房企累計發債摺合人民幣約2095億元,同比下降約37%。房企境外融資規模佔比跌至30%,維持2017年以來低佔比水平。
講真,當前房地產境內外債券市場已出現的非理性現狀。其主要原因是近半年來投資人信仰與偏好分歧,加上正處在國家宏觀經濟的調控階段,房地產政策多變,使得地產債券出現較大波動,更有甚者債券價格顯得“莫名其妙”。透過與一些金融機構以及房企人士交談中得知,債券價格異動的起因有幾點相似之處:
一是有人透過匿名QQ群,傳送企業非公開檔案與未確認資訊干擾市場;二是有人透過交易商釋放假訊息,無端擾亂市場情緒;三是某些機構或公司,利用境內外交易規則的不同,透過資訊不對稱,造成債券大幅度下跌。
乍一看,這與境外做空勢力的手法驚人相似,也就是製造謠言,造成市場短期恐慌拋售,最終完成做空獲利。可以說是境外做空機構的慣用伎倆。
這就有意思了,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看來有不少投機分子利用自身超前的“意識”與近乎壟斷的“資源”,不談基本面,只為片面追求高收益,頻繁用少量資金砸盤,惡意做空境內外債券市場。有爆料稱,其中不乏有國內知名某網際網路大廠與某大型私募大佬合資的資產管理公司“高X”,正在摩拳擦掌申請國內公募牌照的境外機構“X&X Capital”等。
而國內部分機構投資,本來就對資本市場風吹草動格外敏感,再出現更有人“惡意做空”,尤其是對於公募基金投資人,出於資金安全或止損的考量,投射在債券市場上,即便是無效資訊,也會帶來連鎖反應,讓這些機構折價拋售持有債券。
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受益者?
從業內觀察人士瞭解到,隨著房地產金融監管政策不斷升級,在降負債方面效果顯著,但也加速了一些企業暴露自身債務缺陷,導致即便“借新還舊”也難以為繼。故此,大部分房企都不是受益者。
若房企出現債務違約等問題,必然導致生存危機。就拿一些頭部房企十幾萬業主及員工來說,他們將遭遇樓盤延遲交付、工程款拖欠、專案爛尾、失業裁員等系列難題。遇到大量民生問題爆發,政府短時間內也無能為力。那麼,政府、銀行、投資機構、投資人以及老百姓也不受益。
目前來看,受益者看起來只有境內外做空的機構,歷史規律證明,大家都不好的時候,“做空者”最好。當下每個房地產企業都在努力經營,按照國家的部署降槓桿、做兌付、保交付,盡力讓自己不拖累國家經濟,不成為國家發展的隱患,以達成國家最希望的調控結果。而境內外機構的惡意做空,不顧國家經濟調控週期,以收割房企韭菜為目的,肆意妄為,宛如娛樂圈裡為達流量變現,不論真假,無下限的炒緋聞。
更有境外機構企圖申請境內公募牌照,摩拳擦掌進軍境內市場,又是寓意何為?這背後的行為,放在歷史長河中又非常相似,亞洲金融危機前車之鑑不能遺忘,是否只是一家機構的“巧合”行為,目前還不得而知。
已有多數經濟學者認為:“當前的宏觀經濟政策,應儘快調整到促進經濟恢復、穩定就業、重塑民營經濟信心。如果一些民營經濟巨頭倒閉,對國家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對沖擊並將是災難性的。尤其是對金融市場和就業市場的衝擊,將是連鎖和全面的影響,遠超想象。”
某些境內外機構的跟風做空,現在看似賺得盆滿缽滿,其不想也是一個被利用的工具。當然,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並非是一些網際網路巨頭與私募大佬的初衷所在,可能是執行團隊以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完成工作任務,還未迷途知返。
打翻了蜜罐
必然會引來無數蟲蟻
在一定週期下,市場的波動是必然,境內監管部門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在穩定市場,為境內外投資者構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也歡迎價值投資者在中國開展投資。而做空,本質上也是一種很好促進上市公司自律的的機制,現在卻成為某些資本家,透過以緋聞、造謠的方式,無端擾亂市場情緒,割行業韭菜,監管部門的努力也隨之付出東流,實為悲痛。
據瞭解,有一部分機構已經將房地產部分固投額度投向一些新興產業,一些金融機構人士透露:“公司已將原來房地產佔一半甚至更高比例的資金,現在降到三分之一,一部分資金投給了高新技術、生物醫藥等領域。”
就目前金融市場環境依舊非常惡劣,如果無其他防禦機制去抵禦市場做空,那麼一旦“做空者”初嘗甜頭,猶如打翻芬香的蜜罐,將招引各類蟲蟻,迅速進入國內的各行各業。
前有北交所設立,為融資難、發展難的中小型企業帶來極大的扶持,幫助其融到低風險資金。後就有境內外機構,待其企業壯大,打著自由民主的名義,蜂擁做空。也為國家所倡導的“共同富裕”,埋下了重大隱患。
文章來源:樂居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