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2021年8月31日香港電 “可再生能源與氣候變化:碳交易市場的宏觀趨勢”專題研討會今日線上舉行,吸引來自20個國家、地區逾200名商界領袖、私募基金公司、投資者及金融界人士參會。
根據世界銀行2021年5月釋出的《碳定價現狀和趨勢》報告,目前世界各地執行的碳定價機制共計64種,覆蓋全球21%以上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相較2020年的15.1%有了顯著增長,產生了530億美元的收入。
2021年1月,中國發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建立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場。截至今年3月,碳交易試點地區碳市場覆蓋20多個行業近3000家重點排放企業,累計覆蓋4.4億噸碳排放量。
本次論壇由中國日報亞洲領袖圓桌論壇與先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合辦,邀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埃裡克•伯格洛夫作主旨演講,先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兼執行長陳欽若、香港交易所綠色及可持續發展金融主管兼董事總經理許淑嫻、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創始人及主任馬軍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稅收政策與管理中心主任帕斯卡•聖塔曼任討論嘉賓,就碳交易如何促進全球經濟發展等議題進行探討。研討會由中國日報亞太分社多媒體總監戴維•克拉克擔任主持。
研討會嘉賓線上參會。
埃裡克•伯格洛夫在主旨演講中說:“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碳交易市場,尤其是在當今的亞洲。碳定價仍然很低,亞洲的碳市場也不是那麼發達。亞洲和全球碳市場的經驗告訴我們:從低價格開始,慢慢增加;從低覆蓋率開始,慢慢擴大,這將鼓勵更多參與者進入市場。
伯格洛夫認為碳定價不是一切,我們還需要其他工具,如規劃和金融管制。然而,規劃和金融管制也都需要碳定價。由於化石燃料補貼大量存在,碳定價一直太低,基本上為零。要解決此問題,需要取消補貼,以推動投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鼓勵化石燃料公司轉型為碳捕集公司。
陳欽若認為,碳交易市場的發展不僅需要政策制定者參與,私營部門在內的各方都應該參與並提供幫助。企業應對綠色經濟和碳中和等概念有清晰的認識,同時需要有一個標準化的碳交易市場框架,以確保公平有序的競爭。就綠色經濟復甦而言,越快越好,越綠越好。如果時間太長,我們不僅會承擔更多的經濟損失,而且也會給環境帶來更大壓力。
許淑嫻表示,香港交易所具有獨特優勢,可以支援內地的碳交易市場發展、支援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並可進一步支援其成為亞洲的碳金融中心。"
網路研討會錄製現場。
馬軍認為:“中國的煤炭消耗和碳排放在今年第一季度有一次非常強勁的回升,儘管如此,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的碳市場遠未成熟,處理量非常低。而且碳定價太低,少有企業願意主動減排從而將省下來的配額拿到交易市場去售賣。”
帕斯卡•聖塔曼表示,各國正在研究電子碳定價和其他政策,這意味隱性碳價將增加,而顯性碳價保持不變。而那些已經轉向顯性碳價的國家,希望保護自己免受碳洩漏。因此,我們需要以不同的政策為基準,嘗試建立碳稅與碳排放權交易體系。
給碳定價有助於把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破壞或損失,轉移給汙染責任方且有能力減排的相關方。碳定價的意義在於其可釋放經濟訊號,讓汙染者自行決定是否減排、縮小其汙染活動規模或停止汙染活動或繼續排汙併為此付出代價,許多公司已經在制定有碳價機制的國家開展業務。
有關中國日報
中國日報是中國國家英文日報,全媒體使用者總數超過3.5億,是我國唯一下載量過千萬的英文新聞客戶端,目前全球下載使用者超過3600萬,是我國唯一下載量過千萬的英文新聞客戶端;微博粉絲數超過6170萬;微信訂閱人數達1300萬;臉譜賬號粉絲數超過1.042億,位居全球媒體賬號粉絲數第二位;推特賬號粉絲數約430萬。
有關中國日報亞洲領袖圓桌論壇
中國日報亞洲領袖圓桌論壇(www.cdroundtable.com),創建於2010年,旨在搭建一個由亞洲國家和地區的政、商、學界領袖和社會精英參與的高階對話和交流平臺,圍繞亞洲地區經濟、商業、產業和社會發展等具有戰略影響的重要議題展開討論和分享見解,以增進中國與亞洲國家和西方國家的交流和理解。迄今,在港澳和亞太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辦近100屆,逾6萬名決策精英直接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