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職與新聘人數超去年同期 基金經理人才“供給側改革”進行時

  原標題:基金經理隊伍分化 人才“供給側改革”進行時 來源:上海證券報

  伴隨著公募基金行業頭部化趨勢的加劇,基金經理隊伍的“供給側改革”也在同步進行。有績優基金經理被市場追捧,也有基金經理受困於業績表現不佳而“黯然離場”。

  Wind資料顯示,截至11月9日,全市場142家基金公司共有2330名基金經理,其中今年以來有240名左右基金經理離職,超過去年同期的202名;新聘基金經理人數為420名,也超過去年同期水平。業內人士提到,這些基金經理離職案例中,既有部分基金經理因業績管理出色而“另謀高就”,也有一些業績表現不佳的基金經理遭遇“優勝劣汰”。

  渠道方對人才“優中選優”,也是引發基金經理頭尾分化的重要原因。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大行渠道紛紛透過量化模型挑選績優基金經理,最基本的一點是把擁有三年以上業績表現的基金經理作為備選,業績一般的基金經理很難進入大型銀行的核心基金經理池。只有這些核心基金經理的新發產品,才會進入銀行視線,甚至讓渡部分尾隨佣金。業績不佳的基金經理,則沒有機會被銀行力推。

  據某券商人士表示,渠道方如今對基金經理的“選拔”愈發系統化,會綜合基金經理的各方面因素進行分析,包括簡歷資訊、就業經歷、業績表現、風控能力、持倉、風格、策略、投資理念、業績歸因等,在此基礎之上還會考慮團隊支撐、公司影響力等。但最重要的指標依舊是業績,尤其是中長期業績表現。

  這在今年的新發產品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今年以來發行規模超百億元的21只偏股新基金,其擔綱的基金經理基本都有代表產品、管理年限在4年以上,有中長期業績可追溯。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即便是進入銀行“白名單”後,也並不意味著基金經理就能獲得力推,還需經過層層路演,獲得對應評級。對於中小公募來講,想要在市場上擴大聲量,帶來增量資金,只能靠業績“殺出血路”,方能進入渠道視線。

  渠道方篩選模式不斷升級,也促使基金公司將更多資源傾斜給頭部基金經理。某市場人士提到,公司內部一直在完善考評系統,用於篩選出更出色的基金經理。這部分基金經理不但有豐厚報酬,也會獲得公司更多銷售資源的傾斜。同時,這套系統也是為培養“下一代”做準備,比如研究員薦票的勝率、參與模擬盤的成績、被評級的深度報告等,都將作為量化指標,用於評判研究員的投資實力。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018 字。

轉載請註明: 離職與新聘人數超去年同期 基金經理人才“供給側改革”進行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