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密克戎肆虐,這家老牌企業斬獲美國超100億訂單,連續漲停,翻身在望?

奧密克戎肆虐,這家老牌企業斬獲美國超100億訂單,連續漲停,翻身在望?

作者丨吳中雪

編輯丨信   陵

題圖丨攝圖網

如果近期關注二級市場,你一定知道這家公司——九安醫療。

過去兩個多月,它收穫了27個漲停,股價自去年10月28日的5.8元/股,一路漲至1月14日收盤的75.28元/股,市值360億,並收到了深交所3份關注函和1份監管函,被稱為“跨年大妖股”。

然而,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九安醫療並非如此。“老牌,遲暮”,一位業內從業者對創業邦表示。

事實上,作為一家有著27年曆史、靠電子血壓計起家的家用醫療器械上市公司,過去幾年,九安醫療的表現也確實沒有什麼可圈可點的地方,長年業績不佳,股價低迷,轉型移動醫療十多年也沒有折騰出什麼花來。更加尷尬的一點是,從2015年以後幾乎沒有券商釋出這家公司的相關研報。

事出反常必有妖。起因源於去年11月8日,九安醫療釋出公告稱,旗下美國子公司的新冠病毒抗原家用自測OTC試劑盒獲得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應急使用授權(EUA)。

眾所周知,自去年11月上旬以來,新冠病毒變異株奧密克戎全球蔓延,美國成為重災區之一。為了方便居民檢測、提高檢測能力,美國政府從去年12月開始就鼓勵居民在家檢測。相關試劑盒一時間供不應求。

而國內,目前僅九安醫療與東方生物、艾康生物3家企業的相關試劑盒產品獲准進入美國市場。

“新冠檢測試劑並不是很高階的產品,但是難點在要獲得官方的認證,國內已經有十幾家試劑生產公司獲得歐盟的CE認證,但是美國FDA認證要求苛刻,國內目前只有三家公司獲得,九安醫療是其中之一。”國泰君安研究所資深分析師張新貌對創業邦表示。在他看來,這與九安醫療長期深耕美國,對美國市場比較熟悉有很大關係。

就在上週,九安醫療還官宣已經拿到了美國超百億元的居家新冠檢測訂單。

短短兩個月時間,天上地下。那麼,九安醫療是如何崛起,又為什麼沉寂?一個試劑盒能否讓其再度起飛?

九安醫療67天:

股價飆漲12倍,拿下超100億訂單

恐怕誰也沒想到一個原本做家用醫療器械的公司,在這跨年的檔口把新冠檢測板塊的風頭給搶了。

把時間撥到2021年11月8日,當天九安醫療釋出公告稱,美國子公司iHealth的新型冠狀病毒抗原家用自測OTC試劑盒獲得美國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應急使用授權(EUA)。該產品可由個人自行採集前鼻腔拭子樣本進行操作,15分鐘快速出結果,需求者購買無需處方,透過美國的電商、藥店、商超等渠道即可購買。

這個公告起初並沒有引起太大關注。但是緊接著,公司董秘與投資者略帶“放風“意味的頻繁互動,點燃了投資者的熱情。

自2021年11月15日起,九安醫療便上演了股價飆升的“大戲”,一路漲至2022年1月14日收盤的75.28元/股,短短兩個月時間收到了27個漲停板,市值360億。

當然,九安醫療股價短期內快速上漲也很快引起了監管的關注,深交所於2021年11月23日、12月14日、12月24日及2022年1月12日發出了三份關注函/監管函。

其中深交所在2021年12月14日的監管函中更是指出,九安醫療就試劑盒獲得美國FDA及EUA授權事項進展情況在互動易平臺答覆的時間早於在指定媒體披露的時間,違反了《股票上市規則(2020年修訂)》第2.1條、第2.15條、第7.6條的規定,督促其及時整改,杜絕上述問題的再次發生。

隨後,九安醫療又先後發出兩個重磅訊息。

1月13日,九安醫療公告稱,美國子公司收到了紐約州和馬薩諸塞州發來的iHealth 新冠抗原家用自測OTC試劑盒訂單,合同價稅合計金額分別為1.8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79億元)、1.4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44億元)。

1月14日,九安醫療再發公告稱,美國子公司收到了美國ACC(U.S.Army Contracting Command,美國陸軍合約管理指揮部)的採購合同,合同價稅合計金額為12.7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1億元。

至此,九安醫療已經拿到了美國超人民幣100億元的訂單。

“我最初關注到這件事情的時候,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商機,畢竟在美國市場,這種自檢式的產品還是符合市場的需求的,而且對它(九安醫療)來說也是一種突破,所以這個產品獲批後,整體來講還是會讓市場眼前一亮這種。”艾媒諮詢CEO張毅對創業邦表示。

獲批、訂單,股價蹭蹭上漲,九安醫療站到了風口浪尖。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九安醫療連年堪憂的業績。

十年迷局:轉型不順

七年扣非淨虧損近10億

如果不是這次憑藉著新冠檢測試劑盒出圈,外界幾乎忘記了這家公司的存在。

“(這家企業)給人的感覺叫‘死豬不怕開水燙’,作為上市公司,股價上不去,然後產品也沒什麼創新點,公司也沒有什麼可圈可點的地方,反正常常規規,永遠打不過他的對手。”張毅對創業邦直言。

事實上,早在2010年移動網際網路剛興起時,九安醫療創始人劉毅就敏感地捕捉到了風向,迅速決定從一家代工企業轉型為以移動網際網路為平臺的智慧硬體產品製造商。

起初,九安醫療進入歐美市場的時候,一直是透過自主的研發、製造能力為其他品牌營銷公司做貼牌產品,沒有自己的品牌。但是從長遠來看,這樣做企業的附加值會越來越低。而劉毅有著自己的野心,他一直希望“公司能夠從OEM(原始裝置製造商)轉型成為在全球擁有自主品牌的醫療行業知名公司”,不願意長期為別人做嫁衣。

2010年九安醫療與蘋果公司達成合作,開發移動互聯血壓計。同年,劉毅在美國設立創立在iHealth自主品牌。

2011年1月,在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九安醫療正式推出了其與蘋果公司合作研發的iHealth移動互聯血壓計。據彼時iHealth發言人稱,作為全球首款移動互聯血壓計,iHealth一經露面便佔據了所有關於CES展報道的封面,並獲得了美國多家權威媒體報道。《紐約時報》盛讚iHealth是CES上最酷的產品之一。而這也是九安醫療歷史上的高光時刻之一。

“我們第一步選擇的市場就是美國,做出這樣的選擇是有原因的。當時,iPhone在美國的擁有量最大,使用者對iPhone的相關應用更加熟悉和了解,而在中國才剛剛開始,接受度上還需要一段時間。”此前劉毅對媒體表示。

2014年,小米戰略投資九安醫療iHealth2500萬美元。融入小米生態鏈系統,一度也被業內視為九安醫療轉型移動醫療的重要佈局,相當於提前錨定對智慧產品敏感的年輕消費群體。在劉毅的設想裡,九安醫療的最終目標是打造個人健康管理平臺。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與蘋果、小米的合作並沒有緩解九安醫療轉型的業績壓力。據統計,公司自2013至2019年,扣非淨利潤均為負,分別為-1184萬元、-8154萬元、-1.55億元、-1.46億元、-1.82億元、-1.39億元、-2.42億元,七年扣非淨虧損達9.6億元。

除此之外,九安醫療經營性現金流也常年為負。為了緩解現金流壓力,從2014年開始九安醫療就頻頻出售旗下資產,包括其旗下孫公司iSmartAlarm,Inc.、Bloomsky Inc.及華來科技等公司不同比例的股權。

最後,連深交所也看不下去了,2019年5月30日,深交所方面要求九安醫療結合公司所屬行業狀況、公司經營情況、財務情況等因素,說明最近六年扣非後淨利潤持續為負的具體原因。

九安醫療回覆稱,對於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為負,主要是公司向移動醫療領域轉型期間,管理費用、研發投入規模較大所致。

2020年是九安醫療業績難得可喜的一年。新冠疫情爆發,額溫計、血氧儀等防疫產品需求飆升,九安醫療也藉此實現了業績的大幅增長。根據財報,九安醫療2020年營收20.08億元,同比增長184.36%,歸母淨利潤約為2.42億元,扣非淨利潤實現2.4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64.68%,202.39%。

但是好景不長,隨著全球疫情好轉,九安醫療的業績迅速下滑。

2021年前三季度,九安醫療營收7.90億元,同比跌50.82%,實現歸母淨利潤5012.8萬元,同比跌86.19%。

“它踩了一個好賽道,尤其新冠疫情都發生那麼久了。對他們來講,一直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動靜。”張毅對創業邦表示。

九安醫療發家史

1967年出生的劉毅有著那代人典型的能吃苦、敢拼、敢闖的特性。從天津大學分析儀器及工業管理專業畢業後,劉毅一直有著創業的夢想。

在一次同學聚會上,有人提起“電子血壓計”的概念,這讓劉毅眼前一亮:高血壓患者越來越多,一提到電子血壓計,人們都知道它是幹什麼的,立刻知道它很方便,對傳統血壓計的替代性也很強。

這個產品也剛好符合劉毅一直在找的產品,即名稱容易被理解,營銷成本低,同時又能讓人看到新的變化。

1995年劉毅回到母校,聯合了幾個研究生同學創辦了九安醫療。經過半年多的研發,九安醫療成功研發出了第一款電子血壓計,上市第一個月就賣了1000多臺。

多年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劉毅稱,“我們在不經意間過了最難的兩關,一是產品關,二是市場關。現在回頭來看,以我現在的年齡和經驗肯定不敢做這樣的決定。那時候敢做完全是無知者無畏,是不經意間的運氣好。過了這兩關,企業就這樣幸運地活下來了。”

但是隨後幾年,九安醫療並沒有如想象中迅速成長。一個創業公司經常遇到的核心人員流失,業績徘徊不前等問題,九安醫療也全遇上了。直到2005年,也即是創業的第10個年頭,九安醫療才實現了創業之初訂立的年銷售100萬臺的目標。

2002年九安醫療開始做出口業務,進軍海外市場。但是要贏得歐美市場客戶的青睞並不容易,客戶的培養常常要花很長時間。

除此之外,還要面臨積累的競爭。“我們和中國臺灣、日本企業競爭,最大的優勢是能快速響應客戶的需求,快速向市場提供新的功能和款式。”2006年,九安醫療和德國客戶合作的語音血壓計成功進入德國市場,也正是這款語音血壓計的推出讓九安在德國血壓計市場佔據了一席之地。

隨著國際市場的成功開拓,九安醫療也進入了高速發展期。

2007年,九安醫療獲得IDG資本的青睞,作為戰略投資者,IDG控制的龍天公司以10.97%持股比例位列九安醫療第三大股東。

根據相關資料,2009年九安醫療電子血壓計出口數量排名升至全球第3位,出口金額排名升至全球第4位,家用醫療健康電子產品出口金額排名升至第3位。

2010年,九安醫療成功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

隨後,九安醫療便開始積極轉型移動醫療,至今10餘年未果。2020年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劉毅稱,我們在這上面花了10多年,投入了20多億,依然在探索中。

曇花一現還是鹹魚翻身?

覆盤九安醫療的發展史,成立之時踩中了家用醫療器械的風口,以主營業務“家用醫療健康電子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九安醫療快速站穩腳跟,登陸資本市場。

2010年移動網際網路的風口到來之時,九安醫療又將主營業務改為“移動醫療解決方案提供商,包括家用醫療健康電子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以及健康管理雲平臺系統及服務”。

現在在官網上,九安醫療將自己定義為:一家專注於搭建移動網際網路“智慧硬體+移動應用+雲端服務”個人健康管理雲平臺的創新型科技企業,主營產品覆蓋血壓、血糖、體溫、體脂/體重、血氧、心電、睡眠、運動等領域,形成較為完備的個人健康生命體徵監測產品線。

“這家公司整體給人的感覺,相對來說比較浮躁,抓虛的東西抓的比較及時,但就是沒有更好的落地,這是第一點;第二點,他們在產品佈局這一塊,還是缺乏一些堅持或者說市場拓展能力相對會弱一些,其品牌營銷總體來說做的並不成功。”張毅對創業邦分析,你的產品大家不知曉或者不是作為首選,這是有跡可循的。

不過,此次九安醫療家用自測OTC新冠檢測試劑盒獲美國EUA,也不可否認是一次嘗試和突破。在張毅看來,在國外市場拿到准入,本身也說明在品質上應該也是做出了巨大努力。

而這也正是常年押注海外市場的九安醫療的一個優勢,但是,未來能否帶來穩定的業績,恐怕要打個問號。

目前,美國已經有12家公司拿到了OTC家庭自測新冠試劑盒准入,競爭非常激烈,雖然九安醫療公告已經拿到了超100億元的單子,但是採購合同也有取消風險及不能執行的風險,類似的場景去年已經在另外一家企業身上上演,同樣跨界入局防疫產品,後訂單不翼而飛。

此外,由於是家庭自測,很容易出現人為操作不當等問題。一旦出現質量問題,也有可能引發退貨,甚至召回的風險,這一點九安醫療在公告時也做了補充說明。

國外的市場不確定,國內亦然。此前九安醫療曾建議將其產品納入天津疫情防控使用的建議,在深交所1月12日的關注函中也對此進行了提問,是否不符合國內的防疫策略。

對此,九安醫療答覆稱,目前有關部門正在研究中。

而對於OTC家庭自測新冠檢測產品是否會在國內獲批,張新貌表示機率不大。“因為沒有充分的臨床試驗,沒有資料支撐。”

對於九安醫療的未來,張毅則表示還是比較擔憂。這種突然爆炸,其實對企業經營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在他看來,一個老牌的企業要重新崛起,至少需要兩個方面的因素:“第一方面,國家叫國運,企業也要有一股勢,這股勢通常來自於企業的最高管理人,他是什麼個狀態,一般來講,企業也是什麼個狀態,老大的理念能不能改變過來,這個很重要。

第二方面,來自市場的因素,它的產品是不是找到了一個巨大的適合的市場,對於九安醫療來說,有賴於中國市場的崛起,因為中國市場起不來,業績方面、經營方面還是會比較有限。”

創業邦根據其財報統計了一下,2016-2020年,九安醫療境外營收佔比分別為69.28%、65.03%、64.22%、66.97%、80.05%,常年超過60%。

那麼,此次,九安醫療究竟是曇花一現,還是借新冠試劑盒鹹魚翻身呢?創業邦將保持關注。

免責宣告: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資訊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本文為創業邦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創業邦將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如需轉載或有任何疑問,請聯絡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5574 字。

轉載請註明: 奧密克戎肆虐,這家老牌企業斬獲美國超100億訂單,連續漲停,翻身在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