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高拋低吸 , 被問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如何判斷一隻股票是高估還是低估?
股票投資本身就不是一門精確的學問 , 特別是要預測一個公司未來發展時 , 這種估算就更不那麼可靠 。
但是我們又確實免不了對於一個公司進行估值 , 只不過這種估值可能有時精確一些 , 有時模糊一些 。
關於對於一個公司估值最科學的方式是進行自由現金流折現 , 將這個公司未來的現金流以一定的折現率折現到當下 。 那麼既然要對一個公司進行自由現金流折現估值 , 就需要對其未來現金流進行預測 。 常用的自由現金流預測方法是兩段法 , 將一個公司發展階段假定為兩段 , 前一段是高速增長階段 , 後面一段是永續平穩增長階段 。
自由現金流折現首先是一個估值方法 , 其次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個企業選擇的方法 。 既然要進行自由現金流折現 , 那麼我們就要思考這個企業是否有可能永續增長 。 這個思考很關鍵 。 我觀察到絕對多數股民不具備這個思考能力 。
事實上 , 我們永遠不知道一個公司是否可以永續增長 。 但是我們要儘可能選擇有能力永續增長的公司 。 在我看來什麼樣的公司有可能永續增長呢 ? 他需要有差異化的競爭力 , 另外 , 他需要有維持這種差異化競爭力的能力 。 不符合這兩點的公司 , 無論它短期多麼風光 , 長期都很危險 。
估值的前提是企業選擇 。
在選擇了公司後 , 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我們需要判斷的 , 這就是這個公司的成長性 。 影響公司成長性的因素包括行業的成長性 、 公司競爭力帶來的集中度提升及盈利能力提升 。 但是無論是對於行業成長性還是公司的因為集中度提升帶來的成長性都只是模糊的預估 。 這個過程我們可以參考歷史資料 , 但是我們知道歷史不能代表未來 。 所以關於一個公司成長性的預測可能出現較大的偏差 , 例如不同人關於一個公司未來一段時間的年複合增長率預測可能在10-30%之間 。 雖然偏差很大 , 但是我們可以看到 , 總體還是一個正增長 , 不是負增長 。 說明大家的預估存在了某種一致性 。
很多人說 , 我不會預測公司的未來成長性 。 其實在他說這句話時 , 他潛意識是有預測的 。 只不過這個預測的偏差幅度可能有些大 。 讓他不願意表達出來 。 因為如果他預測一個公司未來是負增長時 , 他肯定不會投資這個公司 。
關於一個公司的成長性預測有較大偏差其實是正常的 。 例如有五個人對於一個公司未來五年的成長性做了預測 , 總體上在10-30%之間 , 五個人的預測資料分別為10% , 15%,20%,24%,30% 。 最終五年後 , 公司的成長性為19% 。 這個結果證明那個預測資料為20%的人的預測更接近最終的實際情況 。 然而我們並不能因此說這個人的預測能力更強 , 因為他大機率是蒙對的 。
但是我們發現 , 大家的預測雖然有偏差 , 總體上和實際結果的偏差不是很離譜 。 所以 , 我們大家在公司成長性預測時 , 其實應該是一個範圍 , 而不是一個具體的數字 。 而且這個範圍還不能太窄 。
有了基本的增長區間預測 , 我們在對一個公司做自由現金流折現時 , 如果當前的價格已經高於很樂觀的增長預估下的折現結果 。 那麼他肯定是貴的 。
另外 , 很多人很習慣用PE 去判斷高估還是低估 。 在用PE 判斷時 , 我的建議是這樣的 。 用PE和未來幾年的增長率一起判斷 。
對於多數公司用PE-TTM百分比還是可以大致判斷這個公司是否高估的 。 如果十年PE-TTM 百分比大於90% , 那麼基本上可以判斷這個公司是高估的 。 為什麼用十年10資料呢 , 這是為了確保在歷史PE資料中包括上一次牛市的高估資料 。
是否當PE百分比到了90%以上就減倉呢 , 我認為可以根據不同人對於不同公司的認可程度 , 更認可的公司 , 可以把啟動減倉的值設定的更高一點 。
為什麼要結合成長性資料和PE-TTM 百分比一起判斷呢 。 因為PE百分比代表的是過去 , 而成長性面對未來 。 如果我們認為未來公司的成長性和過去不同了 。 那麼對應的PE百分比還是要調整一下 。 避免刻舟求劍 。 這裡我們用股王茅臺舉例說明一下 , 2021年2月茅臺的PE-TTM接近2007年大牛市 。 但是其實2021年的茅臺要比2007高估很多 。 2007年的時候 , 茅臺的淨利潤複合增長率在30%以上 。 現在也就在15%左右 。
有時候會發現 , 按照PE-TTM 百分比估值時 , 合理估值和高估的PE-TTM 區別並不大 。 這個時候 , 我們還有一個辦法 。 叫做業績透支法 。
一個例如一個公司的合理PE為20倍 , 未來五年的業績增長率為120% 。 假定我們用5年業績增長投資法去估值 , 那麼20* ( 1+120% ) =44倍 。 透支了5年業績增長的44倍PE 可以認為是高估值 。
當然到底用五年業績增長透支法 , 還是用三年業績增長透支法 , 自己去判斷 。 哪個讓自己舒服就用那個 。
第四種判斷估值高低的方法是情緒法 , 在大家都不買入的時候買入 、 都不再談論股票時買入 ; 在周圍人都在興奮的談論股票 , 哪怕之前從來不談股票的人都在說炒股賺錢了 。 這個時候賣出 。 這個方法看似簡單 , 但是非常考驗人性 。
綜述以上觀點;今天我們首先講了企業選擇方法 , 我們選擇的企業必須有差異化競爭優勢 , 而且這個優勢還很難被複制 、 打敗 。
其次我們講了四種估值方法 :
A 、 自由現金流折現法 ;
B 、 PE百分比法 ;
C 、 基於PE百分比的透支法 ;
D 、 情緒法 。
每個企業都是不同的 , 我們對於企業的認知也是千差萬別的 。 所以用那種方法需求權衡 , 可能需要同時用到多種方法 。
最終 , 我們判斷了企業的便宜貴賤 , 並且基於估值去高拋低吸 。 那麼在一個企業上用這種方法一定會比持股不動賺的多嗎 ? 未必 。
因為一方面我們對於這個企業的認知可能就遠遠不夠 。 因此做了錯誤的選擇 。 如何看待這個情況呢 ? 這說明自己沒有賺到自己能力之外的錢 。 這完全合理 。 當然也完全有可能因為我們的錯誤認知導致我們賺了更多的錢 , 市場也經常獎勵錯誤 , 以鼓勵投資者犯更大的錯誤 。
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我們做的是對的 , 但是市場獎勵了錯誤 。 而且幾年後才糾錯 。
我始終認為我們需要用正確的方法去賺錢 , 在這個過程中 , 我們很難知道市場短期會如何反映 。 但是長期看 , 市場還是有效的 , 他是長期稱重機 。
不要用市場的短期報價作為自己行為正確與否的判斷 , 堅持自我 、 不斷提升才是在這個市場長期生存的法寶 。 基於估值的高拋低吸是否有效 , 一方面取決於我們的認知能力 , 其次這個有效性的判斷必須是基於長期的多樣本統計資料 , 而不是短期的市場報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