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帆醫療兩大主業“冰火兩重天” 商譽減值下修業績預估
本文轉自【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記者 金 喆 實習生 林姿辰 每經編輯 魏官紅
“低值耗材”龍頭進軍“高值耗材”領域後,去年因手套概念大火的藍帆醫療(002382,SZ;前收盤價18.86元),正經歷鉅額商譽引發的爆雷之痛。
3月26日,藍帆醫療(002382,SZ)釋出2020年度業績預告修正及致歉公告,預計公司2020年淨利潤為15.5億元~18.5億元,同比增長216.14%~277.32%,相比於1月底公告中預計30億元~34億元的淨利潤大幅下調。
藍帆醫療解釋稱,公司此前披露的業績預告雖已初步考慮CBCH II商譽減值因素,但商譽減值評估工作尚在進行中,減值資料無法確定。目前商譽減值評估報告初稿已確定,公司擬對該部分商譽減值準備增加計提至約17.6億元。
在某券商人士看來,雖然雙方有對賭協議,藍帆醫療的商譽價值亦隨著其業績表現波動,這也為此次公司商譽價值波動、業績下降顯著埋下伏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藍帆醫療商譽賬面價值約為74.26億元,而公司同期的淨資產約為100.32億元,商譽約佔淨資產的74%。
跨國併購商譽隱憂凸顯
藍帆醫療的商譽價值變動,與在新冠疫情期間大火的手套無關。公司鉅額商譽的形成,源自幾年前的一筆跨國收購。
2018年,藍帆醫療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收購CBCH II 62.61%股份和CBCH V 100%股份,從而實現間接持有柏盛國際93.37%股份,將產品範圍由健康防護手套,拓充到心臟支架及介入性心臟手術相關器械。
透過此次收購,藍帆醫療實現了以高值醫療耗材為重點的醫療器械領域的產業升級,基本形成了高值和低值耗材業務搭配的產業佈局。
據公司披露,柏盛國際是全球知名的心臟介入器械跨國公司,其主營業務以冠脈支架為主,市場份額居全球第四,中國前三,而依託子公司山東吉威醫療製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威醫療)在山東威海和子公司Biosensors Interventional Technologies Pte.Ltd.在新加坡的兩個生產基地,柏盛國際的支架產品產能達到142.6萬條/年,豐富了藍帆醫療心血管科室醫療器械的產品線。
除了產業線拓展,該次收購還為藍帆醫療帶來鉅額的商譽價值。截至2018年末,藍帆醫療商譽63.79億元,佔淨資產的比例高達81.78%,要知道,截至2017年期末,公司商譽僅0.18億元。
2020年4月,在回答投資者關於商譽形成原因的問題時,藍帆醫療稱,根據《企業會計準則》規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中,合併成本大於合併中取得的被購買方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確認為商譽;60多億元商譽主要為2018年5月收購柏盛國際形成的商譽。
記者注意到,根據《盈利預測補償協議》,CBCH II 2018年度~2020年度實現的淨利潤應分別不低於3.8億元、4.5億元和5.4億元。2018年和2019年,公司分別以102.7%和103%的淨利潤實現率達到了協議承諾淨利潤數,截至2019年末,累計實現淨利潤8.52億元,商譽也一路上調至64.84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12月26日藍帆醫療曾就標的公司業績不達預期發出預警。公告披露資訊顯示,受新冠疫情影響,由於擇期手術的性質,心臟支架介入治療的PCI手術量在全球範圍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CBCH II下屬公司的主要產品心臟支架的銷售量、植入量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導致CBCH II整體營業收入減少,利潤下降,預計標的公司無法完成承諾淨利潤,實現率保守估計為40%~60%。
這也意味著,CBCH II在業績承諾期的累計實現淨利潤可能未達到承諾的約定比例,藍帆投資、北京中信及其他交易對方應依據《盈利預測補償協議》約定的方式對公司進行補償。
在3月26日的公告中,藍帆醫療稱,鑑於目前商譽減值評估報告初稿已經確定,基於中介機構的工作成果,公司擬對該部分商譽減值準備增加計提至約17.6億元,由此導致2020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預計淨利潤區間相應下調為15.5億~18.5億元。
記者就此聯絡藍帆醫療方面,工作人員稱,如後期不能滿足《盈利預測補償協議》的要求,補償將以股份補償或現金補償的形式進行,分別對應業績承諾補償和商譽減值補償兩部分,但具體的方案以後續披露為準。
冠脈支架業務冷清
“公司在2021年1月30日原披露的業績預告中,對於各板塊業務的經營利潤的預計區間是基本準確的,但鑑於對CBCH II所屬的全球業務進行商譽減值測試是一項較為複雜的專業工作,彼時審計、評估機構對主要子公司的審計、評估工作尚未全面開展,致使未能準確預計2020年度業績資料。”藍帆醫療在致歉說明中表示。
與此時陷入商譽減值窘境不同,去年疫情暴發時藍帆醫療的防護手套生意火爆,但這背後卻是冠脈支架業務冷清。
據公司披露,去年上半年,公司主營業務合計22.84億元,同比增長35.45%,其中按產品分類,健康防護手套收入15.79億元,同比猛增97.47%,營收佔比69.13%;心臟介入器械(包括自產和代理)收入僅5.1億元,同比減少39.12%。
公開資料顯示,藍帆醫療的手套業務屬於防護事業部,疫情發生後,該部門的業務內容由單一的健康防護手套擴充到醫療和防護手套、口罩、消毒溼巾等防護用品。目前,公司是全球PVC手套行業的龍頭企業,產品年產銷量及市場佔有率均為全球第一,未來計劃重點佈局丁腈手套,補充TPE手套。
今年2月22日,藍帆醫療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目前公司PVC手套產能超過200億支/年,丁腈手套產能超過60億支/年,TPE手套產能近40億支/年,乳膠手套產能6000萬副/年。
此外,藍帆醫療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基於國內外市場手套需求持續擴大的市場預期,公司在產能擴建方面,預計今年上半年將有75億元的丁腈投產,六七月份有一個45億元的PVC手套專案投產,和一個100億元的丁腈專案投產。
相較業務產能,藍帆醫療的股價變化較同行稍顯平淡。以英科醫療為例,該公司醫療防護類產品與藍帆醫療高度重合,但由於疫情大幅度擴產,其醫療防護產品在去年上半年實現42.86億元,同比增長413.94%,股價最高價達到299.9元/股。
反觀藍帆醫療,其在疫情期間的最高股價為38.40元/股,相比疫情前僅增長兩倍,除產能不足因素,在國外疫情反覆和國內醫藥集採等因素影響下,公司心腦血管事業部發展難免引起投資者擔憂。
記者注意到,擁有支架產品基地的子公司吉威醫療和Biosensors InterventionalTechnologies Pte.Ltd.在疫情期間的財務業績腰斬過半。其中,前者的淨利潤由2019年上半年的1.96億元下降到2020年上半年的8817.60萬元,後者的淨利潤從2019年上半年的9925.69萬元下降到2020年上半年的4748.99萬元。
隨著冠脈支架集採在全國範圍落地,藍帆醫療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公開資訊顯示,國家醫保局組織的心臟支架集中帶量採購結果自今年1月1日起實施,心臟支架的平均價格從1.3萬元降至7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