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柴佳音 馬慕傑
來源 | 投中網
作為一家VC機構的投資副總裁,吳穎林已經很久沒在立項會上聽到“獨角獸”三個字了。
“2020年,一級市場進入冷靜期,VC/PE過了炒概念抬估值的時代。立項時,大家的關注點都轉向了落地能力、營收潛力等非常實際的因素,‘獨角獸’這個詞再也無法讓人興奮了。”
2015年前後,“獨角獸”一詞迅速在全世界流傳開來,並頻繁出現在中國各類創投圈的論壇和聚會中。彼時,和圈內大佬們的論調一致,吳穎林經常將“要投出一隻獨角獸”掛在嘴邊,並熱衷於將有競爭力的專案貼上“準獨角獸”的標籤。
如今,在經歷了數次IPO熱潮後,吳穎林也愈發深刻地意識到:市場才是試金石,獨角獸沒有保護色。“一些受得住高估值的企業,在上市之後會一飛沖天。而對於另一些‘偽獨角獸’而言,上市只會加速它們墜落。”
2020年,IPO熱潮再度來襲,千億市值的狂歡盛宴在二級市場上演。狂歡的主角中,卻鮮有昔日備受追捧的獨角獸,更多的“黑馬”出現在醫療、半導體等吳穎林口中“並不性感”的賽道。以疫情後爆發的醫療賽道為例,截至目前,A股及港股破千億市值醫藥企業數量與2019年同期相比幾乎翻倍,達到了史無前例的22家。
巨鯨時代,真的來了。
“千億市值”不再稀有?
極速上市、神級造富:當前,二級市場的狂熱和一級市場的冷靜,堪稱天壤之別。“看到了這個趨勢,90後、95後都紛紛開始炒股了。”吳穎林笑稱。
“二級市場頻繁出現千億市值的公司和二級市場的特性和階段有關係,目前國內二級市場熱度持續增高、資金持續入場推高了股市。”騰業創投合夥人兼董事總經理孫敬偉認可這一趨勢的到來。
一些高科技企業給予投資者較高的未來業績和前景預期,以此成為二級市場資金追捧的熱點,並水漲船高加快催生了千億市值的公司。“這也傳遞了國內資本市場更加市場化、更加專業化的訊號,也會更加趨同於美國的證券市場。”孫敬偉分析稱。
昆仲資本創始管理合夥人王鈞亦表示,現在的市場環境實際上是一個比較好的賣家市場,部分公司確實有千億估值的邏輯與理由。
但同時,王鈞提到,不排除有些公司估值虛高。如果這些公司估值調整,解禁期過後,機構的收益也不一定很高。因此從投資的角度看,還是要理性判斷。
具體來看,洪泰基金董事總經理金海燕表示,2020年二級市場上新晉出現的巨鯨公司,主要集中在半導體、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科技國產化替代四個行業。
以半導體行業為例,既包括一上市市值就突破千億的公司,如中芯國際;也包括前幾年上市的公司在二級市場上股價飛速增長在2020年進入巨鯨之列的,如兆易創新;新能源汽車位列巨鯨之列的,除造車新勢力蔚來汽車、理想汽車,也包括產業鏈電池龍頭寧德時代等。
“千億市值繁榮的背後,是國產替代正盛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汽車/醫療產業變革蓬勃發展,中國科創板/創業板資本市場深化改革,以及2020年全球貨幣寬鬆等因素共同作用影響下的結果。”金海燕分析稱。
尤其是在當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下,“我們的短板被徹底放大了,宏觀政策面開始盡最大力量扶持相關產業的重要企業,不但從IPO上市做了開放性制度,並且對什麼型別的企業是受到重點支援的,也給出了明確的定義。”洪泰基金董事總經理楊勍表示。
“這些在支援範圍的企業上市稽核的包容性與上市後的市場定價都是超出一般想象的。這就是最近兩年科創板與創業板註冊制改革的重要原因與核心動機。”楊勍告訴投中網。
VC/PE打響“創富神話”收割戰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強悍的賣方市場。
對於任一賣家而言,提前圍獵到巨鯨公司不僅意味著可收割鉅額財富,更象徵著光環十足的未來。而往前傳遞至一級市場,這個“賣家”通常指的是投資機構。
換句話說,千億市值的公司於投資機構而言,買到即血賺。
然而,儘管千億市值的公司如今呈現大規模湧現之態,但若放之整個資本市場,千億市值依舊是個重要的門檻。正如上述所言,當前千億市值的公司只在特定行業裡迸發綻放。某種程度上,這是時代賦予的行業標籤。
沿著這個邏輯,對於投資機構來說,為了精準捕捉到巨鯨會否將成果前置,即在出手前,目光更願意瞄向那些收益回報更高的千億市值公司或賽道?
按照週期性思維,投資人口中的答案往往不言自明。
“作為專注硬科技早期投資的機構,努力在新興的擁有巨大潛力市場和行業中尋找擁有成長為千億市值的創業專案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之一。但我們會堅守原有投資策略和邏輯,不會為了投到千億市值的專案而改變投資佈局和方法論,以保證投資專案的品質和標準。”孫敬偉直言,由於早期投資機構距離二級市場還有相當一段距離,如果能投資到千億級市值的專案,那也應該是投資策略與邏輯打磨成熟後水到渠成的結果。
楊勍同樣表示,千億市值公司的繁榮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機構在某些行業加大投資數量與金額,但千億市值的公司也是一點一滴積累過來的,投資機構還是應該以研究驅動為根本,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和階段做中長期投資佈局。
“業內主要的投資機構基本都穿越過幾輪週期,並且已經建立了成熟、穩定的投資策略與邏輯。有經驗的投資機構會保持中長期心態,儘量避免短期投機行為。”楊勍稱。
在楊勍眼中,千億市值的公司只有兩種可能性:一是經營規模就該給予千億市值的估值;二是在特定時間窗口裡特定的行業二級市場給予的特定估值標準。因此,投資機構能否在一級市場中投出未來在二級市場成長為千億市值的公司,倚靠的仍然是投資機構的專業度和判斷能力。
從這個維度入手,千億市值收割機並非一蹴而就。對於投資機構而言,也很難有一套可以細節化的篩選標準來“預定”未來的巨鯨公司。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所有千億市值的頭部公司似乎都要有高格局的CEO掌舵。
泡沫裡挖掘“黃金”
無論是在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熱鬧與狂歡之下,泡沫常常不可避免。而此輪千億市值公司繁榮現象的背後,也很難說沒有估值膨脹的推波助瀾。
多家機構合夥人均對投中網提到,在這波浩浩蕩蕩的科技投資狂潮中,肯定會存在一些估值過高的公司,“偽千億公司”一定存在,這也是由二級市場的市場化特徵決定的。
不過,適度的泡沫其實並不可怕。某種意義上,在資本市場中,認清泡沫的同時還要享受泡沫並“與泡沫共舞”。這是因為,泡沫裡面總是存在“黃金”。
基石資本董事長張維近日在“基石大家課堂——華為管理之道”上表示,“我們將迎來中國史上最大的科技泡沫。”但他也提到,客觀上,泡沫對推動技術革命和經濟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近代歷史上,真正的繁榮往往都在泡沫破滅之後到來,一定程度上,泡沫是我們前進的方式。”張維稱。
透過回顧納斯達克科技股泡沫的歷史,張維強調,1999年-2001年間上市的科技公司,存續率僅有6.8%,但活下來的那些偉大企業,改變了全人類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全人類的生活福祉。
對此觀點,金海燕深表認同。她認為,如今技術投資的巨浪裹挾下,短期可能存在泡沫,但影響久遠的好公司就在其中。“這時候,對於機構來說,就是要睜大眼睛去鑑別篩選那些最棒的公司。”
當然,過度的泡沫則會為市場引入風險,這毋庸置疑。在孫敬偉看來,雖然適當的泡沫可以促進二級市場的活躍程度,但過多則會對市場的長遠健康良性發展造成傷害。投資機構規避此類風險的關鍵在於提高自己的認知與投資能力,從而避免成為裸泳者。
而從監管層面,金海燕建議,既然中短期泡沫不可避免,監管者應正視泡沫,完善市場機制,包括加強資訊披露制度和嚴刑峻法懲罰財務做假者,其餘的需要留給市場去投票和選擇。
正如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巴曙松曾說的那樣,“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我們需要更多關注的,是在泡沫之中如何生存;對於管理層來說,更值得關注的,則是泡沫過後,可以給我們留下什麼,是狂歡過後的杯盤狼藉,還是喧囂之後的冷靜。”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吳穎林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