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未來最大機遇是什麼?我國構築國內國際雙迴圈,機會也許就在眼前

由 南門語山 釋出於 財經

盤和林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於10月26日至29日在京舉行。全會發布了6000餘字的公報。此次公報為後續的經濟發展定下了一個基調,即“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戰略機遇期有兩個基調,其一是改變,其二是機會。

改變了才會有發展的機會。正如此次公報指出,改革創新是根本動力。而抓住機會則是做出改變的目的,雖然我們剛剛從疫情的陰霾中走出來,又疊加國際貿易形勢不確定性增多的不利情況,但疾風知勁草,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才更應該尋找發展的機遇,找到突破口。

有危機、有困難的地方就有機遇。筆者認為,最大的機遇正是國內國外雙迴圈戰略。

海外市場的變化,讓我們有機會,也有精力更多地耕耘國內市場。疫情還在海外國家不斷擴散,並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再加上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嚴重影響了中國的對外貿易,外貿企業受損嚴重,紛紛被迫將視角轉入國內市場。而這,正是國內迴圈體系難得的發展機會。

首先,是國內產業走向成熟。公報指出,在2035年,我們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其中就包括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國內大迴圈要進一步調動各產業的積極性,推動農業、製造業現代化程序,藉助通訊技術、人工智慧等高科技為傳統產業賦能,轉換產業傳統生產模式,提升勞動生產力,實現產業向著智慧化、科技化方向邁進。

其次,國內迴圈體系能夠調動現有供需鏈的活力。從需求端來看,我們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龐大市場之一,擁有著強大的購買力,再加上適逢人們收入增加、消費升級契機,國內需求潛力巨大。而從供給端來看,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工業全產業鏈的國家,尤其是在許多外貿企業轉型內需之後,國內供給能力進一步增強。供需兩側的能量再加上如今蓬勃發展的供應鏈電商和網際網路平臺,“一軟一硬”將共同推動我們國內全產業鏈實力的增強。

同時,國內迴圈體系還包含了區域協同發展。京津冀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戰略將分割的區域緊密聯絡在一起,取長補短,充分發揮區域間的比較優勢,有效地形成了成片的區域產業規模叢集,在全國乃至世界都有較大的影響力。

而在國際迴圈方面,公報指出,2035年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要明顯增強。的確,與一些長期夥伴合作關係的不確定性,則提醒我們需要進一步拓展我們的“朋友圈”。“一帶一路”倡議、越來越多的自貿區建設不僅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合作伙伴,還讓我國的外貿如星火燎原般快速發展。以點帶面,海外供給能力顯著增強,技術輸出逐步代替勞動力輸出和原材料輸出,更高質量的國際貿易實力和更重要的國際經濟合作地位正在形成。

當然,國內外雙迴圈需要以科技創新為引擎。十九屆五中全會繼續把創新作為推動發展的第一動力。全會首次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科技創新是國內迴圈升級的動力,幫助緊密耦合供應鏈各環節,激發傳統產業積極性,跨越客觀地理因素限制開展區域合作。而科技創新也是進一步拓寬外迴圈的保障,只有始終走在國際創新前沿,才能增強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實現更廣泛的技術交流輸出。

此次五中全會公報是對“十三五”的總結,更是對“十四五”的目標展望,在這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從目前的形勢中尋找到突破的機會,構築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就是我們需要抓住的重要機遇,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充分發揮現有優勢,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經濟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