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炮製焦慮的銀行毒雞湯到底有多可怕?

銀行的工作,沒有傳言的那麼好,但也沒有吐槽的那麼糟。

現在關於銀行的很多吐槽,基本上都是對的。官僚化,去能力化,管理上員工背鍋領導不負責任制,確實都是銀行的弊病。不過這一輪疫情下來我發現罵銀行的明顯變少了,因為畢竟各行各業只有銀行沒裁員。

隨便聊兩句吧,銀行的工作沒有外界想象得那麼好,但也絕不像有些營銷號那樣黑得那麼糟。

關於銀行,我個人只有2個核心觀點:

銀行是個嚴重去能力化,去個性化的行業

銀行究竟好不好?情況不同答案天差地別

去能力化這點不消多說,前幾天還有位領導“恐嚇”員工,沒有銀行你們都只能去超市數錢。

這年頭做業務,哪一單業務不是一瓶瓶啤的白的吹出來的?這樣的工作像是在幹金融嗎?

要想幹真正的金融,就得實地盡調,擼財報,搞精算,盤庫存,從中小民企那裡賺點零碎利潤。費時費勁費腦,估計一半現役對公人員勝任不了。

人啊,最怕的還是真香定律。

罵銀行罵得最兇的那批人,往往是最不捨得這隻飯碗的。

至於憑本事離開銀行再罵銀行的人,祝賀你們脫坑了,也佩服你們知行合一。

要說銀行真做了什麼惡,那就是它這種巨無霸機構是不會在意員工――天地不仁 ,萬物為芻狗。甚至一而再犧牲員工討好客戶。

畢竟國企嘛,這麼大體量,誰都只能當螺絲釘。

但硬幣的反面就是正因為它是國企,有政治屬性,這份工作才近似鐵飯碗。

類比一下,銀行的工作就像5年期定存一樣,客戶當然知道你這1年4個點根本跑不贏通脹,存到銀行就是虧。

但銀行只有存款保本啊。

你總不能去罵客戶怎麼這麼傻,為啥不拿這錢做做定投,買買債券基金長期收益肯定比定存高。

人家客戶的風險預期就是衝著保本啊!

人家就是承擔不起任何風險才選擇銀行的啊。

這裡就有個風險偏好因人而異的區別。有的人是非常恐懼“失業”這種事的。

我四川老家那邊普遍是沒有“跳槽”的概念的。除非畢業闖大城市,在老家找工作就意味著必須一直幹下去。

因為當地沒啥就業機會,工作丟了大半年都不一定找得到工作。

但如果你在大城市工作,幹得不高興了隨便發發簡歷,分分鐘就有HR聯絡你。

畢竟北上廣深都是1000萬級人口城市啊,什麼行業沒有,什麼工作你找不到?

這就造成了一種人與人之間工作觀念的隔閡:小地方的人是想象不到大城市的人就業上的選擇度,從而理解不了大城市就業的流動性;

相反大城市的人也理解不了小城市的人為啥死死拿著那3,4千塊錢的飯碗,怎麼打怎麼罵都不鬆手。

這就好像存銀行的人理解不了炒股的人怎麼承受得起一年20%-50%的波動;炒股的人覺得存銀行的人怎麼那麼傻還把銀行那幾個點利率當寶。

世界是平的。硬幣永遠有兩面,但是大家都傾向死盯著自己看到的那一面,然後覺得對方捏著的是假幣。

理解了這個,就能理解銀行的特殊性。

在小城市,除非你有非常過硬的關係,能進當地國企、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否則端得上鐵飯碗的就只剩銀行了。

在銀行幹過兩年以上的人都知道,離開銀行的沉沒成本是巨大的。

但以此為交換,你的下半輩子銀行都包了。

別聽外面營銷號天天灌輸的那些毒雞湯負能量,好像明年全國櫃員都要下崗似的。

大家想想近20年銀行業最爛的時期就是12年-15年那段時間,請問從業人數是增長還是減少了?

況且,除非中國的利率體系發生極大變化,跟歐洲日本那樣實行負利率,才會真正“毀滅”傳統意義的金融行業。

那個時候是經濟增長達極限,只能以非常規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大家覺得我們國家的經濟還要多久才會到那個程度?

退一步說,真會到那個時候,你覺得需要焦慮的僅僅是銀行從業者嗎?

對,銀行是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銀行惡不噁心?噁心。

領導噁心,客戶噁心,縱容客戶欺負員工的領導最噁心。

但沒辦法,這就是穩定的代價。

那個噴你的客戶,搞不好TA就是因為最近被裁員臉才那麼臭的。

這是我表弟發給我的,現在老家廠子復工2200塊錢招工,沒有五險一金,三班倒,愛來不來,看這架勢:

你可以說銀行耗費了你的青春,在行啥也沒學到,出去毫無競爭力。然而還有這樣那樣的苦,悔不當初之類的。

沒有人喜歡銀行,因為沒有人喜歡任何工作。

要是覺得受夠了,不要猶豫,果斷辭掉;

要是覺得壓力大,不過忍忍還能待,銀行是個不錯的選擇;

甚至可以乾脆阿Q一點,臉皮厚一點,扣錢就當打發領導了,業績不好被說也就被說了。愛咋咋地吧,誰真的因為業績不好被裁員?

但千萬不要一邊覺得銀行坑了你,一邊又沒有勇氣踹掉銀行,而是一味浸泡在負能量中長吁短嘆。

除了把自己心態越搞越壞沒有任何好處。

如果選擇了銀行,那麼就把銀行當作你的天空,對於會飛的鳥兒來說,哪兒都有天空,因為”有一種鳥是關不住的,它們的翅膀永遠閃耀自由的光輝“。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842 字。

轉載請註明: 刻意炮製焦慮的銀行毒雞湯到底有多可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