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時代財經 王亮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上市近3個月以來,矽片龍頭企業滬矽產業股價持續暴漲。不過,7月15日,滬矽產業尾盤跳水,收盤價51.16元/股,較昨日收盤價63.9元/股下跌19.94%,盤中最高68.15元/股,最低51.12元/股,當日成交額83.80億元,總市值也從昨日收盤的1584.89億下跌到1268.90億元。
此前,滬矽產業的暴漲也一度帶動部分半導體概念股盤中拉昇。但在15日,三大指數寬幅震盪,臨近尾盤再度跳水,逾百股跌超9%,半導體晶片概念股尾盤繼續走弱,聞泰科技、江化微、長電科技等多股跌停。
相關分析意見認為,市場再度走弱,整體看是市場對中芯國際在7月16日上市的“抽血效應”提前反應。
滬矽產業自今年4月20日在科創板上市至今,股價較其發行價格3.89元/股漲幅達到1215.17%,成交量1.38億,成交額3.80億元,被稱作科創板中的“妖股”。
然而,滬矽產業的業績依然處於虧損狀態。新浪財經首席評論員、資深投資顧問艾堂明對時代財經指出,股市反映的是對未來營收大幅增加的預期,滬矽產業的市值對於營收並沒有什麼直接幫助。
方正證券的研報稱,2017年至2019年,中國大陸半導體矽片銷售額年均複合增長率高於同期全球半導體矽片的年均複合增長率,我國企業具有很大的進口替代空間。不過,滬矽產業的300mm矽片產能的利用率不穩定,且不高,這將影響其扭轉營收的業績。“一旦預期達不到,那麼可能對於股價,也會造成比較大的打擊。”艾堂明說。
與中芯國際關係密切
2020年4月20日,滬矽產業在科創板上市,發行價格3.89元/股,其公開發行股票的數量為62006.82萬股,佔發行後總股本的比例為25.00%,募集資金總額24.12億元。
科創板從2019年6月正式開板一年多以來,滬矽產業當屬最矚目公司之一,其總市值在科創板123只個股中一度位於第二,僅次於金山辦公。
上市後滬矽產業收穫4次漲停,最近的一次是7月13日,上海證券交易所資訊顯示,滬矽產業當日開盤即大漲10%,盤中最高達59元,收盤報57.77元,漲幅為20.00%,成交額47.37億元。
7月15日,滬矽產業釋出股票交易異常波動公告,其指出,公司股票交易連續三個交易日內(2020年7月10日、7月13日和7月14日)收盤價格漲幅偏離值累計達到30%,按照相關規定,屬於股票交易異常波動。滬矽產業特意提示投資風險。
創道投資諮詢創始人步日欣對時代財經指出,滬矽產業的股票暴漲是市場對國產半導體行業發展的期待。因科創板細分領域稀缺標的,而半導體市場關注度高,所以滬矽產業有上漲勢能驅動。
“股價體現的是市場股民對它未來發展的想象力,而事實證明,我們對股民想象力豐富程度一無所知。”步日欣說。
艾堂明對時代財經分析,滬矽產業的大漲有幾個有力的因素,首先,半導體行業是科創板中主流的科技板塊,一直是熱點,而且,滬矽產業是晶片產業上游的原材料企業,受益於下游的需求,行業景氣度持續看好。
第二,滬矽產業的發行價只有3.89元,算是一個超低的發行價,而按照遊資炒作的傳統,往往喜歡炒一些低發行價,但又屬於熱點的股票。
另外,滬矽產業的股東陣容堪稱豪華,且與科創板巨無霸中芯國際頗有淵源。
根據其招股書,滬矽產業目前無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國盛集團和產業投資基金為公司並列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均為30.48%。產業投資基金即為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簡稱大基金),而大基金親自當大股東,也只有滬矽產業一家,另有多家股東為國資背景,為其背書。
7月5日,滬矽產業全資子公司上海新昇半導體以自有資金認繳出資2億元參與投資聚源芯星,聚源芯星的普通合夥人及基金管理人為中芯聚源,而中芯國際間接持有中芯聚源19.51%的份額。這就相當於滬矽產業間接參與中芯國際戰略投資。
實際上,滬矽產業不僅是中芯國際材料供應商,其子公司上海新昇的創始人與中芯國際創始人都是張汝京。
2000年,臺灣人張汝京創辦了中芯國際,2009年,因為與臺積電的訴訟官司敗訴,臺積電獲得中芯國際2億美元現金賠償與中芯國際10%股權,時任總裁的張汝京被迫下臺。
2014年,張汝京又成立了上海新昇半導體。之後,上海新昇被滬矽產業百分之百控股,成為滬矽產業的全資子公司。而在4月底,原中芯國際CEO邱慈雲出任滬矽產業總裁,再次引起了人們對兩家公司關係的關注。
最新的訊息顯示,中芯國際將於7月16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艾堂明對時代財經解釋,這對於半導體板塊的個股,特別是和中芯國際有一定關聯的個股,形成了一個比較明顯的帶動作用。
艾堂明說,綜上原因,造成了滬矽產業的股票持續上漲。而滬矽產業曾數次提醒投資者注意投資風險,這也暗示著,其股價相對於市場規模虛高了。
對於接下來滬矽產業的股市表現,步日欣對時代財經說,“繼續漲會比較難了,已經透支了未來成長空間,產業突破又不會那麼快。”不過,艾堂明認為,半導體板塊作為主流的科技板塊,依然會吸引資金參與進來。
產能利用率低,業績依然虧損
滬矽產業全稱為上海矽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主要從事半導體矽片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是中國大陸規模最大的半導體矽片企業之一,旗下主要包括Okmetic、上海新昇、新傲科技三家子公司,其中上海新昇是中國大陸率先實現300mm半導體矽片規模化銷售的企業。
中國半導體矽片的供應高度依賴進口,而矽片又是晶片製造的核心原材料之一,在所有晶片製造原材料中的需求佔比長期在33%左右。
2017年以前,國內300mm半導體矽片幾乎全部依賴進口。2018年,滬矽產業旗下的上海新昇率先實現300mm矽片規模化銷售,打破了300mm半導體矽片國產化率幾乎為0的局面。
雖然頭頂“國產替代”光環,但滬矽產業近年來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根據相關招股書和財報顯示,2019年,滬矽產業實現營收14.93億元,同比增長47.71%,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8991.45萬元,同比下降902.40%,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淨利潤為-2.37億元;2018年扣非淨利潤為-1.03億元。
滬矽產業在2019年年報中如此解釋了扣非淨利潤大幅下滑的原因,“一方面由於受行業景氣度下降影響,300mm矽片業務裝置產能利用率較2018年出現較大下降,產品銷售收入較低;另一方面,公司採取了‘逆週期經營’的策略,2019年度300mm大矽片生產機器裝置不斷投入,也並未縮減研發投入。”也即,虧損的主因是產能利用率較低,以及不斷購買裝置擴張產能。
步日欣同樣指出,雖然滬矽產業300mm矽片的收入佔比已經有所提升,但其2019年1月—9月的產能利用率只有44.36%,而且僅能用於晶片40-28nm、65nm、90nm製程,而對於28nm以下的高階製程,產品的品質還難以支撐。
“國產替代的願望是好的,但別被(股票)帶飛了。”他認為。
券商對未來業績預期不一
從今年4月以來,國內近10家券商均釋出了關於滬矽產業的研報,其中有券商預測滬矽產業今年業績有可能會虧損,但也有一部分券商預測持續樂觀。
據《21世紀經濟報道》,多家券商在盈利預測中對滬矽產業2020年的利潤預測為正值,一改其去年淨利潤大幅虧損的頹勢。尤其是方正證券,給出2020年1.6億淨利潤的預測。
而最先覆蓋滬矽產業的申萬宏源,對公司2020年的淨利潤預測仍然為負值,但認為公司在2021、2022年有望扭虧為盈,預計2020-2022 年歸母淨利潤分別為-0.66、0.46、1.01 億元。
另外,方正證券的研報也指出,晶片製造產能情況是判斷半導體矽片需求量最直接的指標。2017至2020年,全球晶片製造產能(摺合成8寸)預計將從1985萬片/月增長至2407萬片/月,年均複合增長率6.6%;中國晶片製造產能從276萬片/月增長至460萬片/月,年均複合增長率18.50%。
針對這些券商的研報,6月份,滬矽產業釋出一份公告,稱有部分券商的研報對公司的未來業績、每股收益、股價和市值等指標進行了預測,但是公司上市以來未接受投資機構及券商的調研,部分研究報告對公司業績預測與公司歷史業績情況差異較大,對公司股價預計的依據不足。滬矽產業在公告裡並沒有明確指出是哪些券商。
步日欣也認為,即便滬矽產業的股票暴漲,會對營收帶來信心,但不會直接影響業績。而中芯國際主動優先採用國產大矽片,慢慢建立產業生態,有助於矽片廠技術不斷最佳化升級迭代,這樣的大環境將對滬矽產業在業績上有益處。
雖然隨著晶片製造產能的增加,對半導體矽片的需求也會增長。不過,步日欣指出,“中國矽片產業擺脫對日本大矽片的依賴,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透過研究對比滬矽產業的業務和客戶情況。步日欣發現,從滬矽產業前五大客戶和中芯國際前五大供應商看,二者不互為核心客戶關係。“雖然滬矽產業擠進了中芯國際朋友圈,還遠遠沒有達到抱住中芯國際大腿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