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近些年,關於營銷的新理論層出不窮,真偽難辨。本文作者從市場營銷的來源和概念出發,對大部分人都存在的市場營銷誤區進行了闡述,並分享了自己的幾點看法,與大家分享。
如果回到2000年,面對落後的經濟狀態,中國企業需要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有市場營銷和技術研發兩條路線,你認為哪個路線更容易趕超歐美國家?
我想大多數人會認為市場營銷更容易,因為市場營銷不需要太多的財力、人力,只要有充足的市場調研,產品升級迭代,把消費需求和社會文化融入產品設計和品牌建設中,就能誕生優秀的企業。
而技術研發,不僅需要大量資金,而且要經歷技術化、產品化、量產化和市場化的漫長過程,每一階段都充滿不確定性。你很可能等不到技術轉化為市場成果的那天,就因為資金不足而失敗了。
但是回到今天,這種預期和事實截然相反的。中國的高科技行業蒸蒸日上,飛機、衛星、火箭、航空母艦、半導體、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領先全球,但是在以市場營銷為導向消費品行業卻沒有誕生出全球領先的品牌,中國食品、飲料、服裝、美妝等市場長期被歐美品牌領導著。
2019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榜單中有129家中國企業,但是2019年Interbrand全球最佳品牌100強榜單中只有華為一家。
為什麼兩份榜單的結果迥然不同?《財富》的評選標準只考慮營業收入,而Interbrand的評選標準是綜合性的,尤其注重品牌影響力。換言之,《財富》500強評選出來的是大企業,而Interbrand評選出來的是強企業。
大而不強是中國企業界的老大難問題,究其原因,不是中國經濟條件落後,而是中國企業普遍對市場營銷科學有著狹隘而扭曲的認知。
01 中國營銷學從何而來?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全國招聘求職100個短缺職業排行》顯示,營銷員和快遞員、餐廳服務員一樣,成為全國最短缺的職業。
但是營銷員指的是Marketer還是Seller?但凡有些商業常識,想必會了解營銷(Marketing)和銷售(Sale)不是一回事。
營銷之所以會被視為銷售,其實是翻譯問題。營銷的英文是Marketing,原意是市場動態變化的過程,即Marketing=Market+Ing。
營銷本質上是研究市場中各種要素不斷變化的科學。這些市場要素包括3C+4P,企業(Company)、顧客(Customer)、競爭者(Competitor),產品(Product)、價格(Price)、渠道(Place)、傳播(Promotion)。
但是當Marketing被翻譯成營銷時,就容易被誤解為“經營+銷售”。
其實,中國第一本營銷學教材是復旦大學丁馨伯教授編譯的《市場學原理》,由世界書局在1934年出版。這版教材以梅納德(Harold H. Maynard)、維德勒(Walter C. Weidler)和貝克曼(Theodre N. Beckman)所著的《Principles of Marketing》為藍本。
那時現代營銷學還沒有成型,“現代營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才只有3歲。因此,我們不妨把丁馨伯稱之為“中國古典市場學之父”。
當時《市場學原理》還是用文言文編寫的,STP、4P這樣的成熟理論模型還沒有誕生。但是書中已經具備了現代營銷學的雛形,產品、媒介、渠道、消費動機、人口等名詞樣樣不少。
後來,中國誕生了兩個最大的營銷學術組織,分別為中國高校市場學教學研究會(1984年成立)和中國市場學會(1991年成立)。這時以“市場學”作為Marketing名稱依然佔據主導地位。
後來為什麼“市場營銷”取代“市場學”成為更為主流名稱呢?
其實“營銷學”一詞,最早來源於臺灣學者,後來逐漸被專家引進到內地。當然,這和現代營銷學奠基之作《營銷管理》息息相關。
1984年,上海市市長汪道涵到美國西北大學訪問時,被菲利普·科特勒的《Marketing Management》深深震撼,決定要把這部著作引入中國。
隨後,梅汝和先生成立專項工作組展開翻譯工作,把書定名為《營銷管理》,在1990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從此,現代營銷學正式進入中國。但是市場學這個稱呼,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不過,作為現代營銷學的引進者,汪道涵市長可稱之為“現代營銷學之伯樂”。
02 市場營銷第一大麴解:營銷就是銷售在大多數人眼中,商業就是兩件事:造貨和賣貨。造貨是技術、產品、生產部門的事,賣貨就是營銷部門的事。造貨的人被視為高階技術人才,而賣貨的人被視為令人厭惡的推銷員,和賣保險、搞傳銷的是一個級別的。
據說,某年復旦大學市場營銷專業僅僅招到四名學生。那些高材生無法忍受自己這麼優秀,居然上了“賣貨”專業。
這些偏見不能說是完全錯誤的,但是這種說法,好比把人類的飲食行為視作往頭上一個叫嘴的洞裡塞東西。如此簡單粗暴的理解邏輯,既不能清晰地界定事物的全貌,也不利於指導實踐。
中國企業極度地務實,做什麼事情都考慮能不能當飯吃,美其名曰“目標導向”。其實,目標導向和短視症之間只隔了一層窗戶紙。
當下位置和目標之間通常有很多崎嶇的路徑,有很多障礙物阻擋視線。如果你只做一眼就能看到目標終點的事情,那麼你恐怕只能在原地兜圈子了。
把營銷視為銷售的人,特別喜歡把銷售目標當策略,盼望著每天把銷售目標念百遍,就能及早實現目標。殊不知,只有你瞭解到通往銷售目標的路徑、方法、資源、能力和陷阱,即真正的營銷,才更有可能實現目標。
“現代營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為《德魯克談營銷》撰寫序言:“如果我是營銷學之父的話,那麼德魯克便是營銷學的祖父。”
因為彼得·德魯克可能是第一位闡明營銷和銷售兩者區別的作者。他旗幟鮮明地指出”市場營銷就是要讓銷售成為多餘”。
在那個時代,不少企業將銷售副總裁改稱為營銷副總裁,只不過是想趕時髦,並沒有任何實際用處。
德魯克冷峻而不失幽默地解釋:“把殯儀從業者稱為殯儀師不會改變該行業的本質,因為殯儀師的工作仍然只是挖掘墳墓、埋葬死者而已。”
2017年可口可樂裁撤首席營銷官(CMO),改設首席增長官(CGO),來統一領導全球市場的增長戰略。但是2017年年報顯示,可口可樂仍舊無法恢復增長,淨利潤同比下降81%。到了2019年底,可口可樂終於又恢復了CMO的職位。
所謂的目標導向、營銷驅動銷售,都是赤裸裸的廢話。
營銷當然是為了銷售增長的目標,但是隻知道營銷是為了銷售,並不能讓銷售變得更好。這好比你只知道吃飯是為了活著,並不能讓你活得更好。
科特勒把營銷定義為理解、創造、傳播和交付顧客價值的過程,銷售只是傳播和交付顧客價值中的一部分。
只有當你在這個定義的基礎上形成營銷的系統認知,才能擺脫“商業就是造貨和賣貨”的愚昧,提高企業成功率。
03 市場營銷第二大麴解:營銷就是傳播人們習慣把擅長廣告創意,善於借勢炒作的人稱為營銷大神。現在網際網路太過發達,抄襲別人創意變得越來越容易,所以網際網路上的刷屏事件越來越多,彷彿營銷大神滿天飛,已經容不下鳥類飛翔了。
這就是大多數人眼中的營銷:營銷就是大創意,營銷就是奇謀妙計,營銷就是刷屏事件。
其實這哪裡是營銷,這只是營銷學下面一個叫傳播學的版塊。
大眾有誤解也就算了,畢竟術業有專攻。但是某些網紅級專家也會犯常識性錯誤。
比如網上流傳著企業能量模型,認為企業經營分為產品、價格、營銷、渠道四個板塊。
其實,這裡的營銷只是4P中的傳播(Promotion)的意思。
近期接到一個消費品牌的戰略諮詢專案。客戶主營養生產品,並且開創了全新品類。2019年客戶花重金和超級流量綜藝IP《嚮往的生活》進行廣告合作,最終帶火了整個品類。可惜的是,競爭品牌的產品在天貓銷售一空,但是該品牌的銷量卻不見增長。
後來調查發現,該品牌是以私域經銷商起家的,由於私域經銷商是銷售利潤的核心來源,為了維護私域經銷商的利益,該品牌並沒有開設直營電商渠道。因此,這次重磅綜藝廣告只能為競爭品牌做了嫁衣。
其實,該品牌的關鍵增長問題並不是廣告傳播,而是如何從私域渠道拓展到大眾渠道,同時又不侵犯私域經銷商的利益。
營銷的問題不只包括傳播,但是一旦出現問題,人們總是最先想到傳播。每個創業者似乎都有一種執念:以為巷子太深,酒香沒飄到,只要我把傳播做到位,美酒就能香飄千里。
同理的案例數不勝數。比如近幾年流行的跨界聯名,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刷屏刷得手機屏都要炸裂了。
2018年大白兔奶糖推出大白兔潤唇膏,首發半秒即被搶空。不僅如此,大白兔還推出過香水、沐浴乳、護手霜、身體乳。後來,馬應龍慕名而來,竟然推出了唇膏。不知道馬應龍市場/品牌部同事用不用。
對於類似的營銷創意,媒體專家歌舞昇平,一致好評,但是有哪位專家看過這幾年創意火爆的品牌財報如何?
跨界聯名產品賣得火爆,但主營產品卻業績平平。創意活動和產品業績形成強烈的反差,不失為一種自娛自樂的好事,反正花的錢是老闆和股東的。
究其原因,這些廣告和產品創意僅僅屬於一種傳播活動,並不是營銷的全域性。找不到營銷的關鍵問題,一味地追求傳播,很容易造成沒有成效的營銷投入。
企業對傳播的一往情深,對營銷的一葉障目,一定程度上來自喧囂的媒體環境。在很多人眼中,刷屏的廣告、新奇的創意是在媒體上看得到的。而實際上,營銷的成果就像冰山,你看到的只是水面上的傳播活動,看不到冰山下的營銷系統。
這就是科特勒《營銷管理》體系的偉大之處,他不會給你具體的執行方案,而是給你全域性的思考,讓你開啟上帝之眼,審視營銷的全貌。
但也正是科特勒《營銷管理》體系不顯山、不露水,才導致市場營銷科學被長期誤讀。
04 市場營銷第三大麴解:輕產品重營銷在中國,重視產品和技術是一件政治上正確的事,即便事實上你是以市場營銷為導向而起家的企業。
比如以營銷渠道管理起家的格力,在問鼎行業後,董小姐多次公開表示自己是靠科技致勝的,最討厭做營銷。殊不知,這種說法正是董小姐營銷手段的高明之處。
長期以來,營銷在中國被誤解為銷售和傳播,而且是那種非常低階的銷售和傳播,以至於消費者認為營銷就是忽悠,營銷人員能把蘋果腐爛說成生物發酵,能把梳子賣給和尚。
換句話說,如果你敢說你是市場營銷為導向的企業,消費者會把你視為騙子,像對待過街老鼠一樣,把你和你的產品趕回鄉下老家。
很多人把產品質量差,但是銷售和傳播聲勢浩大的現象稱為“過度營銷”。
其實,但凡你瀏覽過《營銷管理》的目錄,你就會知道,這哪是“過度營銷”,根本就是“反營銷”。
《營銷管理》開宗明義 “營銷是透過滿足顧客需求來獲利”,第二篇就是調研顧客市場需求,第五篇就是創造產品和服務價值。真不知道,哪本營銷學教材寫著“營銷就是把梳子賣給和尚”這樣的騙術?
現代營銷學對中國的影響有兩個渠道,一個是歐美跨國公司在中國的言傳身教,另一個是以《營銷管理》為代表的學術渠道。
寶潔、微軟、輝瑞等外企在中國培養了一大批市場營銷領域的人才。其中有很多值得借鑑的營銷科學被大眾所忽視。
惠氏公司有專門的產品營銷部門,這個部門並不負責大眾眼中的銷售和傳播,而是負責顧客需求的調查,分析產品的定位和可行性,從品質、包裝和使用方式等方面,保證產品符合顧客的需求和認知,防止出現雖有技術成果,但卻不符合顧客使用的問題。
換言之,市場上成功的產品,不只是技術人員的事,還有營銷人員的事。技術人員負責站在企業的角度做出產品,營銷人員負責站在顧客的角度完善產品。
不止如此,有些歐美企業的營銷人員,還要了解產品技術、供應鏈、財務等方面的知識,以便更系統、更科學地指導營銷活動。
科特勒《營銷管理》中的4P包含了產品(Product),而且還有一本經典著作《水平營銷》,講的是如何利用水平跨界思維來開發產品。
你看,無論是企業實踐領域,還是專家學術領域,早就把產品視為營銷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哪有什麼“輕產品重營銷”,如果一個企業真的重營銷,那麼它的產品一定差不到哪去。
05 市場營銷到底是什麼?近些年,關於營銷的新理論層出不窮,真偽難辨。各種網紅級專家揚言佈道,擺出一副拳打波特,腳踢科特勒的模樣,就連德魯克也要被這些後浪拍死在沙灘上。
只可惜,網際網路的話語權不是專家主導的,而是網紅主導的。專家不一定是網紅,但網紅會讓我們誤以為他是專家。
1998年9月,應中國文化部部長孫家正的邀請,世界營銷實戰大師、美國科特勒諮詢集團總裁米爾頓·科特勒博士(菲利普·科特勒的弟弟、現代營銷學之叔)首次蒞臨中國,為中國區的諮詢業務和學術傳播奠定了基礎。
時隔20多年,科特勒《營銷管理》體系在中國已經生根發芽。很多人知道《營銷管理》好,卻仍然讀不下去。因為英文的語言習慣和中國人不一樣,即便有翻譯,你也難以理解。
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助長了營銷界的歪風邪氣,以至於上述三種營銷的曲解橫行江湖。
作為科特勒諮詢集團唯一一個不務正業、攪進媒體圈的企業戰略顧問,Grant把《營銷管理》體系進一步提煉,分享如下,雖然屬於入門級知識,但至少能幫你澄清營銷管理的全景圖,祝你有所啟發:
營銷的概念:
- 企業在持續變化的市場中對各種要素進行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的所有活動。(古典營銷學,Grant總結得出)
- 企業有利可圖地滿足市場需求。(現代營銷學,簡化版)
- 企業理解、創造、傳播和交付顧客價值的全部過程。(現代營銷學,完全版)
營銷的框架:
3C-R-STP-4P-I-C
- 3C:Company、Customer、Competitor
- R:Research
- STP:Segmentation、Targeting、Positioning
- 4P: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
- I:Implement
- C:Control
營銷的職能:
- 市場調查研究
- 戰略市場定位
- 產品服務營銷
- 品牌資產管理
- 整合營銷傳播
- 渠道網路管理
鄭光濤Grant,科特勒諮詢集團商業顧問,微信公眾號:鄭光濤Grant(ID:Grant-Insight),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增長戰略系統」方法論創立者,專注研究營銷管理、商業模式和增長戰略。
本文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