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8月25日電 (記者 王恩博)施耐德電氣中國區副總裁、公司事務及可持續發展負責人王潔近日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促進企業經營者進行反思:可持續發展刻不容緩,甚至需要加速。
今年的“地球生態超載日”比2019年的7月29日晚了三個多星期。但分析指,這是由於人類生態足跡因疫情比去年同期有所減少,並不代表氣候變化情況好轉,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也並未削弱。
“越來越多企業正開始關注可持續發展。”王潔表示,企業作為能源的消耗者、產品服務的生產者,同樣也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推動者之一。她援引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報告稱,有約89%的中國企業瞭解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並認識到可持續發展模式不僅可以提高公司品牌價值,還會帶來積極社會、經濟及環境影響。
不過,目前也仍有部分經營者存在一種觀點,認為可持續發展會增加企業成本,經濟效益、社會及生態效益難以平衡。
在王潔看來,隨著人們對環境和資源風險的認識日益增強,對抗風險的全球共識會逐步轉化為具體商業決策。對於企業而言,推動這一變革機遇將大於風險,可持續發展正成為一道必答題。
具體而言,第一,消費者習慣正發生轉變,他們更傾向於擁抱綠色;第二,從技術角度來講,數字化這種技術變革,給企業和終端消費者帶來了提升效率、節省資源、節省能耗的可能性;第三,從立法角度而言,整個社會環保意識不斷增強,政府開始進行越來越嚴格的立法以推動可持續發展;第四,隨著資源逐漸減少,能源成本增加會越來越明顯。
植根中國34年後,中國已經成為施耐德電氣全球第二大市場,其業務遍佈大江南北。對於中國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努力和決心,王潔感受頗深。
她注意到,在目前修復疫情衝擊的經濟復甦階段,中國社會各界包括政府、企業、組織等,在追求增長的同時都注重可持續發展,走綠色、低碳、迴圈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有觀點認為,對中國來說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是兩大後發優勢。王潔表示,中國的綠色增長可以為全球疫後經濟復甦和發展起到示範作用,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有超大規模市場等重要條件,可以憑藉可持續發展與數字化轉型為經濟恢復與發展提供支撐,也可以引領全球範圍內的發展方式轉型。
在中國為疫後經濟“六穩”“六保”出臺的規模化政策中,綠色發展仍是核心。政策層面,一方面取消了年度GDP增長量化目標,另一方面將擴大有效投資的重點集中在“兩新一重”,即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和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專案。這就是要以更加創新、清潔的新增長方式,避免過去依賴大基建、重工業刺激增長數字的老路。
在此背景下,中國市場上的各類企業亦愈加重視可持續發展。前述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報告顯示,有近一半在華企業表示已積極規劃或已採取行動推進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踐。此外,國務院國資委持續推動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已超過十年。
王潔表示,中外企業對於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和方向是相同的。首先,全球有共同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這可以從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看出,各國各界對此都普遍認可。
其次,大方向是趨同的,各方都意識到綠色和數字化密不可分,希望透過數字化保持增長和可持續發展雙贏。如當前中國政府正在大力推動數字化發展,包括新基建以及相關夥伴關係搭建等工作。
此外,疫情在給全球經濟帶來巨大沖擊的同時,也讓人們在反思中得到一些啟發,數字化蘊含的巨大能量是其中之一。
王潔表示,在抗疫過程中,無論政府還是企業都發現,應對不確定性、增強業務韌性、提效率降成本等目標,均可以透過數字化實現。正因如此,在疫後復甦階段,包括中國和歐盟都很重視利用數字化促進經濟增長,提升可持續發展水平。
尤其對於企業來說,數字化技術發展將助其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資本支出、能源消耗,從而促進可持續發展打造競爭優勢。而反過來,良性的可持續發展又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了動力和支援。王潔相信,未來將有越來越多企業和組織擁抱新技術,提高能源和資源利用效率,這將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點目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