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富李河君的資本故事:從首富到欠薪
“水電大王”“中國首富”“能源大王”……這些都是外界給漢能創始人、漢能移動能源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貼上的標籤。而在這些標籤的背後,正是李河君多年商業生涯中所經歷和講述的故事。
但是如今,李河君“要讓萬物發電”的故事正在面臨危機。繼漢能集團被曝出拖欠員工薪水之後,天眼查資料顯示,自2020年以來,漢能集團已經被法院列為被執行人70次。同時,包括北京漢能光伏技術有限公司等多個子公司被列為被執行人。
漢能集團的故事將如何繼續?李河君曾說過,“知道漢能的過去,才能知道漢能的未來。”因此現在,不妨讓我們先看看李河君曾經向市場講述的三個故事。
李河君資料圖 圖片來源:中新網
勵志故事:金安橋水電站
“我們乾的時候,所有人都認為這件事是一個笑話,是不可能把這事幹成的。但是我們蹲在山溝裡,蹲了十年,一鍬土一鍬土地幹起來。”多年以來,金安橋水電站的建成,一直被李河君作為漢能集團在質疑中成長的典型故事進行宣傳。
在金安橋水電站開工之前,李河君已經是一個成功的商人。1988年,李河君從北方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本科畢業,畢業之後,李河君憑藉著從老師那裡借來的5萬塊錢,開始了他的創業,從中關村買電子元器件開始,他先後涉足過玩具貿易,礦業開採,水電站等生意。
2002年,李河君的旗下,已經擁有了廣東、青海、浙江、廣西等地的多家小水電站。這一年,李河君和其他民營企業家在中央某部門組織下集體赴雲南投資考察。雲南省水電資源專案讓李河君眼前一亮,2003年漢能的金安橋水電站就此正式開建。
據李河君自述,金安橋水電站的建設前後投資總計200億元,高峰時期每天的投入達到了1000萬元,為了維持專案的運轉,李河君陸續出售了浙江、青海、廣西的水電站,幾乎把公司家底都投了進去。
2008年底,已經投入巨資的金安橋水電專案被披露未批先建,被多家銀行停貸。為了解決資金的問題,李河君曾讓出漢能集團大股東地位,引入恆基偉業的董事長張徵宇,到2011年4月金安橋水電站正式併網發電後,張徵宇才退出。後來的李河君回憶這段籌建過程中時表示,“當時資金像磨盤一樣,壓得自己喘不過氣。”
2011年,金安橋水電站開始蓄水發電。建成後的金安橋水電站,兩期總裝機量達300萬千。2012年8月,四臺機組全部併網發電時,年發電量超過130億度。金安橋水電站的建成,不僅給漢能帶來了年入數十億元的收入,也給李河君帶來了更大的聲望和資本。而帶著這些資本,李河君開始講起了他的下一個故事,光能薄膜發電。
2019年下半年,漢能系公司陸續被爆出員工集體討薪、因金融借款合同糾紛遭到起訴,金安橋水電站股份被拍賣等負面訊息。金安橋水電站籌建中李河君遇到的資金難題,如今在光伏薄膜的故事裡再度上演。
2019年6月12日,李河君在漢能私有化回A答謝會上的演講中再度提到了金安橋水電站的建設經歷。他說,我為什麼要講?因為知道漢能的過去,才能知道漢能的未來。這個世界上大部分人是不相信漢能的,但你相信這件事,你可能就有機會,所以贏得了信任就贏得了一切。
李河君資料圖 圖片來源:中新網
資本故事:從首富到欠薪
“我們往往高估一到兩年的變化,低估五到十年的變化。一到兩年的變化有時讓我們失望,而五到十年的變化總是讓我們驚喜。”2012年底,儘管當時的中國光伏產業面臨著嚴重的危機,但是李河君仍然經常將這句話掛在嘴邊。
耐人尋味的是,現實卻朝著李河君所估計的相反方向走去。兩年後的2014年,港股上市的漢能薄膜發電股價連續大漲,李河君成功登頂中國首富,而七年之後的2019年,漢能薄膜卻不得不選擇從港股私有化,公司更被曝出拖欠員工薪資、資金緊張等負面訊息。
李河君進入光伏薄膜市場是在2009年,當時的李河君向市場講訴的,是一個以太陽能薄膜技術統治光伏市場,最終實現能源清潔生產的故事。
2013年,漢能薄膜集團成功在港股借殼上市。上市公司漢能薄膜的業務主要分為上游和下游兩塊,上游是向生產薄膜光伏元件的產業園提供生產裝置,下游則是銷售相關的薄膜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開始,中國的光伏產業已經開始出現危機,但是從2011年至2014年這段期間,漢能薄膜的淨利潤卻實現了從7.3億港元到33.1億港元的高速增長。耀眼業績的支撐下,2014年底,漢能薄膜的股價開始起飛,從1.8港元/股一度飆漲到2015年3月5日最高點的9.07港元/股,李河君也一度成為2015年中國內地新首富。
轉折發生在2015年5月20日。當天漢能薄膜的股價開盤不久後迅速暴跌,從7.35港元跌至3.91港元,隨後公司宣佈停牌。5月28日,港交所宣佈將對漢能薄膜進行調查。7月15日,香港證監會做出罕見的懲罰性措施,勒令漢能薄膜停止一切股份交易。
至今,港交所仍未公佈對漢能的調查結果,不過在當年媒體的報道中,關聯交易、操縱市場被市場認為是漢能薄膜遭到港交所調查的主要原因。事實上,自從上市以來,漢能薄膜的關聯交易一直為外界所詬病,2013年,漢能薄膜的關聯交易達到100%。2014年關聯交易略有降低仍高達62%,前五大客戶佔銷售額的比例高達98%。
鉅額關聯交易下,漢能薄膜發電的經營模式備受市場質疑。有市場人士指出,很長一段時間,母公司漢能集團是漢能薄膜的唯一客戶,漢能薄膜將自己的生產裝置及整套生產線賣給聯營或關聯公司,由漢能集團的基地生產出漢能薄膜元件,最後漢能薄膜又將這些元件買回來,安裝到相關的電站上,這種左手倒右手的經營模式,讓人難以相信公司業績的真實性。
遭到港交所調查之後,為了恢復港股交易,漢能薄膜先後採取了多項措施,包括終止與母公司的多筆關聯交易、李河君卸任董事長、將漢能薄膜控股股東從漢能集團等,但均未被港交所認可。2019年,復牌無望且有被強制退市可能的漢能薄膜,最終選擇了私有化。
按照私有化的計劃,獨立股東所持有漢能薄膜股票將以一換一的方式,置換為SPV公司的股份,而漢能薄膜的控股股東漢能移動未來將尋求在A股上市,如果上市成功,獨立股東將有希望以所持有的SPV股份來置換為A股股份。
而如今,A股市場對上市公司的關聯交易監管也愈發嚴格,漢能集團回A計劃茫然無期,李河君所描繪的資本故事,正在遇到瓶頸。
資料圖 圖片來源:中新網
商業故事:讓萬物發電
“讓萬物發電”,這是李河君為漢能薄膜太陽能市場打造的一個宏大願望,也是李河君的商業故事裡描述的終極圖景。
在漢能進入光伏市場的2009年,光伏行業就存在著薄膜和晶矽兩條技術路線,相比薄膜技術,晶矽技術對光能的轉換率更高,是當時市場的主流技術。
不過李河君最終選擇的是薄膜技術。因為與晶矽技術相比,薄膜技術的應用範圍更加廣泛,除了應用在發電廠之外,薄膜技術還有可能被應用於新能源車、屋頂、玻璃等更多的分散式場景之中,而“讓萬物發電”。
但是要被運用到這些場景中,薄膜技術不僅需要解決光能轉換率低的問題,還要尋找到讓薄膜技術應用落地的真實場景。
為此,2013年之後,漢能集團先後併購了四家技術領先的海外公司,以掌握能夠實現更高轉換率的銅銦鎵硒和砷化鎵薄膜技術,另一方面,漢能薄膜也研發出漢牆、漢瓦、漢傘等應用薄膜技術的產品,以擴充套件薄膜技術的實際應用場景。
然而,從2018年的年報資料來看,儘管大力投資技術研發和產品應用,漢能薄膜產品下游的實際銷售情況仍然與上游裝置的銷售資料不成正比。年報顯示,2018年,漢能薄膜來自於上游業務(既研發、設計、銷售薄膜太陽能的高階裝備產線)的收入為195.5億港元,而下游直接面向消費市場的多元化創新應用產品收入,僅有17億港元。
至此,李河君的三條故事線已經開始收束,勵志故事能否再次上演,需要看李河君能否順利走出當前的困境;而能否繼續獲得資本的青睞,就要看漢能能否向市場證明公司具有自我造血的能力;至於能否實現自我造血,則要看漢能集團的薄膜技術,是否真能實現“讓萬物發電”了。
但如今,在下游業務依舊難以實現自我造血的情況下,資金已經開始出現緊張跡象的漢能集團,是否真能撐到那一天呢?
來源:新華號 中新經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