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鐵股份董事長,中國自動化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宣瑞國受邀於亞布力論壇的夏季峰會發表演講,他說 "高光時刻,回望過去,作為實業企業家,我們沒有絲毫驕傲的資本,因為我們從天性上就是要向上而生的,沒有一天的停歇。"
談起未來20年有何打算?他說,他有兩個夢想。第一,華鐵股份能夠成為中國軌交零部件領軍企業;第二,裝備製造業在創新中迎來黃金髮展期。
華鐵股份青島生產基地(青島亞通達)即將交付的電源產品
異與同
宣瑞國所說的"高光時刻",是指2017年,他成功併購百年德企BVV。這家全球最大的高鐵車輪輪對的製造企業誕生於1842年,到今天有178年的歷史。
從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可見一斑,在歐洲的德語區,BVV佔領了100%的市場份額;在中國市場,2012年~2015年這短暫的四年時間裡,它一度佔領了中國高鐵可觀的市場份額。但不幸的是,在隨後的2015年和2016年,BVV輕視了中國高鐵使用者的需求,迅速跌入低谷、瀕臨破產,正是在這個時候,宣瑞國抓住機會,一舉收購。
事實上,在軌道交通領域,伴隨著中國本土市場的興起,倚仗著中國在全球最有競爭力的製造,一個完美的畫卷正展現在宣瑞國的面前。
"作為一箇中國企業家,經歷了20年、30年的努力,終於站在了一個歐洲的、世界頂級的製造業企業當中,成為它的主人。站在這個企業的奠基石旁,看著上面寫著的1842,我無比自豪。"
跨國併購,看上去很美,但文化的差異,卻是最大的阻隔。跨國併購的 "七七定律"曾斷言,70%的併購沒有實現期望的商業價值,再其中70%則失敗於併購後的文化整合。
2017年收購之後,宣瑞國派遣了一個7人的團隊入駐BVV,在為期一年的時間裡,實現了BVV在中國市場的份額迅速提升。但由於訂單來得太晚,那一年的業績仍然陷入低谷。
然而年終的時候,工會仍然要求"發獎金"。宣瑞國和團隊不理解:"沒有這個道理,業績這麼差為什麼要發獎金?"德國工會則表示:"這是我們德國企業的慣例,不管有沒有盈利,都要發獎金。"
對於任何一個跨國併購的企業家來說,工會都是一個令人頭疼的角色。但讓宣瑞國意想不到的是,工會提出了這樣一個解決辦法——工人的獎金一定要發,但是由工會的資金池出70%,股東出30%,業績好的時候再歸還。
"在BVV,每週有兩個小時的時間,工人是為企業免費工作的,同時股東也拿出兩個小時的收益,建立一個池子,這個池子累計有上千萬歐元,專門為企業解困。"工會向宣瑞國解釋。
透過雙方友好地協商,事件的結局是雙方妥善、平穩的處理了這件事,年底發獎金,BVV所有的員工都非常開心。第二年業績良好,半年內,工會出資的70%便全部得以收回。之後,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也逐漸形成了良好的文化融合。
做實業,尤其是製造業,投資巨大,動輒上億的資金投入,並不能確保成效。"市場、技術、人,所有的因素都可能導致你的失敗,而只有一個因素能夠導致你的成功,那就是你的堅定和執著。"宣瑞國如是說。
危與機
創新、冒險與堅持,是企業家的本能,宣瑞國就是這樣一個本能的創業者。
"1990年離開大學校園,1992年~1994年做了三年的外貿,1995年開始創業,從代理國外的裝置開始。"
十年以後,宣瑞國才發現,自己當時代理的外國裝置是一種美國生產的航天安全裝置,可以應用在石油化工領域。在當時,單臺裝置的價格是50萬美金,而他想要取代的安全裝置市場價是5萬人民幣。
"我是一個學文科的學生,對自動化,我一點也不懂,我所能做的,就是把那本裝置說明書從頭到尾一個字不落的背下來。"
客戶看著宣瑞國帶過來產品手冊,覺得這個技術太高,儘管他認為宣瑞國可能是個非常厲害的"自動化專家",但他對宣瑞國說:"你覺得這個東西中國人能用嗎?中國人永遠用不起,也不需要。"
幸運的是,宣瑞國沒有放棄,十二年之後的2007年,他創立的中國自動化在香港上市了。這中間也有過其他波折,行業週期性低潮、裁員風波等等。帶著一個企業家的情懷,他透過五次兼併收購一步步擴大了企業的規模,站穩了腳跟。
"2007年~2011年是美好的,我們非常想念,但是不久我們就遇到了寒冬。"
2012年到2014年,中國鐵路行業進入了冰河期,鐵路投資從頭一年的8500億,下降到第二年的2500億,第三年則是3500億,鐵路行業幾乎停滯。
危中有機,宣瑞國做了一個重要決定。
2013年,在鐵路行業最冷的寒冬中,宣瑞國收購了國內高鐵車輛零部件的領軍企業——青島亞通達。"那時候,亞通達是明珠投暗、無人問津的,我把它收購了"。在宣瑞國看來,這項決策是在行業的最低谷、最低潮,而自己的現金流又非常緊張的情況下做出的。
"忍過寒冬,便迎來了春天。"他說。2016年,青島亞通達成功併入深主機板上市公司華鐵股份,成為華鐵股份的主力企業之一。多年堅守,終見成果。
追與尋
從高光時刻,回想到20年的創業歷程,以及如今在國內的成就,宣瑞國卻說,自己沒有任何驕傲的資本。因為,作為一個實業企業家,"我們從天性上就要向上而生的,沒有一天的停歇。在最低潮和落寞的時候,我們要抓住其中的機會,在整個行業機會來的時候,我們更是高歌猛進、意氣風發。"
談起未來20年有何打算?他說,他有兩個夢想。第一,華鐵股份能夠成為中國最大的軌交零部件的企業;第二,裝備製造業在創新中迎來黃金髮展期。
華鐵股份青島生產基地(青島亞通達)的生產及組裝車間
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高鐵,乃至軌道交通的市場,高鐵的運營里程佔到全球的75%,中國也擁有全球最大的高鐵車輛生產企業——中國中車。它的體量超過第二、三、四名,即西門子、阿爾斯通、龐巴迪這三家的總和。然而,在軌道交通零部件領域,全球最大的供應商,是德國的克諾爾和美國的西屋制動,他們控制著核心的單元,即使兩家巨頭在中國都建有合資或獨資的企業進行本土化生產,但核心技術受制於人,仍是切膚之痛。
"克諾爾的創始人今年85歲了,他仍然是董事會的主席、CEO和總裁。在他80歲的時候,他還收購了另外一家做軌交零部件的上市公司。面對這樣的對手,我想可能我們最大的資本就是比他年輕,可能我們再熬上20年,能在我們的手中夠實現中國最大的軌交零部件企業。"
多年來,宣瑞國始終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也初現成果。2020年是華鐵股份進入軌交零部件行業的第五年。對標國際巨頭克諾爾,華鐵股份選擇同業併購的方式快速突破行業"天花板"。
2018年,華鐵股份於西屋制動合作成立華鐵西屋法維萊;控股子公司北京全通達與美國哈斯科鐵路公司開展合作,成為其中國區總代理;2019年,收購山東嘉泰切入高鐵座椅市場……憑藉優秀的行業整合能力,華鐵股份打通了技術通道與行業壁壘,致力於打造覆蓋全系列核心零部件及維修養護的軌交產業大平臺。
改革開放30年的成就,是保障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如今,世界的大變局給裝備製造自主化帶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裝備製造需要掌握核心技術",宣瑞國呼籲。
如何實現核心技術的創新與突破,並逐漸增強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實現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是宣瑞國的夢想,也是很多中國企業家共同的夢想。一個人的努力是匯入時代洪流中的一股涓涓溪流,而中國製造的成功則需無數人鍥而不捨的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