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晨破產口水仗”毫無意義,國字頭自主品牌知恥後勇乃當務之急

近日,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被申請破產重整的訊息被炒得沸沸揚揚。恰逢又遇到廣州車展,此事的熱度更是增加了幾分。

華晨集團真的到了資不抵債的地步嗎?資料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華晨中國總負債達1226.75億元,另外還有存續期的債券共計162億元,債務總計不到1400億,而根據相關統計,華晨汽車總資產達1700億元,尚不存在資不抵債的說法。

“華晨破產口水仗”毫無意義,國字頭自主品牌知恥後勇乃當務之急

一品汽車注意到,申請“破產重整”的主體是其供應商,可見華晨雖然沒有資不抵債,但在運營層面已經讓下游的供應商感到了某種不安全。

這種“不安全”在今年已經被屢屢上演,最先暴雷的是博郡、拜騰等新勢力們。與此同時,眾泰、海馬等傳統自主品牌也走到了“關停”邊緣,甚至力帆已經被吉利“接盤”。幾乎與華晨被“破產重整”同時,東風裕隆也因資產不足清償債務,正式被申請破產。

其實,除了上面這些企業,有些外表光鮮的大集團日子也不好過。背後如果沒有合資夥伴輸血,連續下滑的市場以及突如其來的疫情,可能早讓一些自主品牌難以為繼了。華晨只不過是2020年“最難的”那一個罷了。華晨之後,還會有哪些企業“被整合”呢?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也非一時能有答案的。但一品汽車認為,要想不“被整合”,起碼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為什麼”,二是“怎麼辦”。

眾所周知,2018年以前中國市場一直是一個增量市場,合資與自主品牌可謂“井水不犯河水”,有的吃肉有的喝湯,大家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空間。如今,中國市場已經進入到了存量市場階段,特別是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間,更是極度萎縮,大家是你死我活的狀態。其實,如果放眼其它競爭性比較強烈的行業,比如鋼鐵、家電、IT等行業,在競爭中優勝劣汰最終形成頭部效應也是必然規律。

既然如此,就來到了第二個問題:怎麼辦?一品汽車認為,至少做到兩個shi,即“適”者生存與“勢”者生存。

“華晨破產口水仗”毫無意義,國字頭自主品牌知恥後勇乃當務之急

毫無疑問,接下來車市淘汰賽還將繼續加速,市場會越來越向頭部企業集中。據統計,現在乘用車市場TOP20的企業佔到整體銷量的近80%。企業必須要能適應這種競爭態勢,特別是在產品上如果不能快速調整、創新,在這一輪市場調整後,大機率是會被市場淘汰的。最明顯的一個感受是,此前一個產品更新換代差不多要5年,現在恨不得一年改款,三年一換代。競爭節奏的加快,必然導致淘汰節奏加快。所以,企業一定要能圍繞市場和使用者,做出快速調整,那些還妄想有“舒適區”的企業真的要醒醒了,必須正視自己的問題,知恥後勇。遺憾的是,我們看到有些企業為了追求銷量數字好看,為了所謂的PKI,還在不斷往下走,推出低質低價的產品。短期看,這樣是收穫了一些數字,但這些銷量在未來競爭中真的不堪一擊。因為,這些車型並沒有為企業的技術創新、品牌提升、戰略轉型做出貢獻。

“華晨破產口水仗”毫無意義,國字頭自主品牌知恥後勇乃當務之急

另外一個就是“勢”。長期看,電動化、智慧化、網聯化已經形成共識,面對“新汽車”的競爭,傳統車企開始顯得不屑一顧,但眼睜睜看著特斯拉市值獨霸全球,蔚來、小鵬、理想等新勢力超越傳統車企後,突然發現車市的生存法則變了,一下子無所適從起來。在工業化、資訊化融合的趨勢下,汽車從產品到銷售,從使用者到運營,從組織架構到企業基因……都在發生變化。而這種變化往往是表面看不到的,甚至是固有思維不願意承認的。如果此時有企業還在掩耳盜鈴,那未來可能就不是手忙腳亂的事兒了。蘋果顛覆諾基亞的例子離我們並不遙遠。我們也看到,賓士、寶馬、大眾等曾經穿越過產業週期的百年車企,已經紛紛提出轉型做科技公司了,我們的自主品牌也需要高瞻遠矚,用戰略、可持續的眼光來審視自己和產業,否則未來的路恐怕也會越走越窄。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77 字。

轉載請註明: “華晨破產口水仗”毫無意義,國字頭自主品牌知恥後勇乃當務之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