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蘇詩鈺
見習記者 楊 潔
“我的收入來源主要是由三部分構成:第一個是我本職工作的工資收入,第二個是我作為自媒體博主的廣告收入,第三個是我在投資理財上的收入……”一名有著500多萬粉絲的自媒體博主在他的Vlog裡面介紹,樹立正確的投資理財觀念很重要,經過合理的資產規劃後,去年投資了30萬元的他,如今累計收益達9萬元。
投資理財是當下的熱門話題之一,也逐漸成為很多人的選擇。日前,央行釋出的2021年第一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傾向於“更多投資”的居民佔28.6%,比上季上升3.3個百分點。居民偏愛的前三位投資方式依次為:“銀行、證券、保險公司理財產品”,“基金信託產品”和“股票”,選擇這三種投資方式的居民佔比分別為47.6%、28.4%和17.6%。
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雲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居民投資意願上升,一方面源於隨著經濟復甦,就業形勢和居民收入改善,從本次調查結果來看,一季度收入感受指數為51.7%,比上季上升1.1個百分點,就業感受指數為43.9%,比上季上升2.4個百分點;另一方面,近年來居民投資理財意識不斷增強,市場投資產品和投資渠道也不斷豐富,相較之下,儲蓄收益較低,透過適度投資獲取資產性收入的需求提升。
當下投資者在投資理財方面有哪些傾向?《證券日報》記者帶著這一疑問,採訪了部分投資者。
“對剛工作一年還未有太多積蓄的我而言,偏向購買一些風險低,收益浮動較小的銀行理財產品,畢竟心裡踏實最重要。”馬子涵(化名)告訴《證券日報》記者,近期她在計劃投資基金,先從每月基金定投500元開始,之後再隨著自己的收入增長逐漸提高金額。
“我目前的投資方式是以購買理財產品和主動型股票基金為主,配比各佔50%。”工作3年的婁先生告訴記者,“考慮到理財產品的流動性和收益率情況,我會選擇理財週期為1個月,年化利率為3.5%的定期理財產品。基金則會堅持長期定投,期待聚沙成塔,錢袋子‘鼓起來’。”
2年前剛到一家金融行業公司工作的肖雪(化名)由於工作的原因,現在投資意願和信心明顯增強。據她介紹,目前她除了銀行卡里會留有1萬元的應急金供日常消費外,其餘全部資金均用來投資,其中70%用來購買國債逆回購,15%購買銀行理財產品,15%購買股票。肖雪表示,“雖然今年年初到目前股票波動性較大,但我看好這些上市公司的長期價值,更看好中國經濟,決定長期持有。”
“無論投資哪種產品,都要做好風險控制與追求收益之間的平衡。”在董忠雲看來,一方面投資者要充分了解所投資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徵,如資管新規要求打破剛兌,因此銀行理財不能再簡單理解為無風險的保本保收益產品,投資者要相應調整對風險和收益的預期。另一方面,投資者需要對自身風險偏好和投資能力有充分認知,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是對投資者的保護,投資者應主動避免因追求高收益率而選擇投資超出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在選擇投資股票等風險較高的資產時,應以風險控制為重,對於缺乏相關專業知識的普通投資者,可儘量透過選擇專業投資機構的基金產品等來投資股票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以來,監管層多次發聲“促進居民儲蓄向投資轉化”。談及今後應從哪些方面推動居民儲蓄向投資轉化,提升居民投資意願和信心,董忠雲建議,第一,要持續加強資本市場制度建設,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投資環境,不斷提升上市公司質量,推動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為投資者樹立長期投資信心;第二,在金融機構層面,要進一步支援機構投資者發展,不斷提升金融機構主動管理能力和跨產品、跨市場的投資能力,同時積極引導險資、社保基金等長期資金入市,為居民儲蓄向投資轉化提供豐富多樣的渠道;第三,監管層和金融機構要不斷加強投資者教育,強化民眾財富管理理念,普及資本市場以及各項理財產品、投資工具的金融知識,積極培育普通投資者的長期投資和風險控制理念,助力投資者在資本市場中獲取長期合理回報。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