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SaaS將向何處去?

1、我們談論SaaS時,我們在談什麼

在進入正題之前,有必要先把我們所說的SaaS界定清楚。因為有太多種SaaS,不說清楚真的沒法聊。

SaaS有很多分類方法,比如:有按技術架構分的,有按平臺分的,有按是交易型/業務型分的,有按行業垂直分的,有按電商/非電商分的,甚至還有人按照上市/未上市(SaaS概念股)分的… …

的確,從不同角度和不同需要,怎麼分都有其道理。但從SaaS生意的角度,分為兩種就夠了。

其實,在國外並沒有“SaaS模式”一說,有的只是訂閱模式。SaaS的商業分類,通常使用訂閱收入佔比來劃分。

一種型別是SaaS的主營收入全部來源於訂閱業務;另外一種是SaaS的收入,一部分來自訂閱業務,另一部分來自非訂閱業務。

美國幾家知名SaaS公司19年底的訂閱收入佔比,摘錄如下表:

公司
訂閱收入佔比
Salesforce
94%
Slack
100%
Zoom
100%
Shopify
<50%
DocuSign
94%

按照訂閱收入佔比,來衡量一個生意有“多SaaS”,這種分類的意義何在?

首先,SaaS的一些指標計算方法,只適用於完全訂閱業務(訂閱收入佔比100%),否則便計算不準確或不合規。

其次,訂閱收入的佔比,將影響到營收的穩定性和可預測性。比如,我們看到一些SaaS概念的電商公司,其訂閱業務佔比並不大,而主要收入依賴於提供流量服務等非訂閱業務。

訂閱業務收入是可預測的,而非訂閱業務收入的波動較大,不易預測。

這兩種SaaS的運營模式和業務重點,是有所差別的。

美國SaaS領域,絕大部分SaaS公司屬於第一種型別,這也符合SaaS的規律。

2、SaaS生意模式雖好,但風險也不小

在美股市場上SaaS能獲得較高估值,很大程度上在於投資者看好其收入的“軟體+訂閱”生意模式。

的確,在軟體業務上採用訂閱模式,有著其它生意無可比擬的收益優勢。有人戲稱:只要有電能提供,就能持續產生收入。

訂閱模式的另一個誘人之處,是其具有高度的收入可預測性。即不但能看到當前的收入,還能預測到未來若干年會有多少收入,這看起來真跟躺賺和一勞永逸差不多。

實際上,事情並沒那麼簡單。

因為訂閱模式的優越,也是有條件的。如果經營邏輯不對,更容易做成個虧本生意。

SaaS生意存在哪些風險?如何識別出來和加以規避?

我們將分別從收入淨留存、CAC 的投資回報和業務結構這三個方面來討論。

從收入淨留存率中發現問題

收入淨留存率(NDR)是SaaS生意中,一個留存評價指標。NDR的計算公式為:

NDR=(beginningrevenue+upgrades-downgrades-churn)/beginning revenue

Beginning revenue可以理解為ARR,而Upgrades相當於增購訂閱數,或者加購/升級服務所增加的收入,Downgrades則是對應的減項,churn則代表純流失造成的收入減少。

下面摘錄幾家美國知名SaaS公司2019年的NDR資料。

公司

NDR

Zoom

140%

Slack

136%

ServiceNow

98%

DocuSign

135%

NDR直觀地說明了,即使沒有新客戶,仍然能獲得的留存收入。上表的NDR資料,給人的感覺是躺賺。

對於國內的SaaS公司,換算成NDR大都不會這麼高。主要問題出在流失(churn)一項,反應到收入上的減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續費減少。

經過測算,當NDR降低到約30%以下時,訂閱模式的優勢基本上消失。

所以,治理客戶的流失問題,是SaaS生意的成功關鍵。

從CAC投資回報看經營問題

一個生意的好壞主要看兩個方面:生意的效率和效益,即能否更快地賺錢和賺更多錢。

國外成功的SaaS公司告訴我們的衡量方法,是用獲客成本(CAC)和客戶生命週期價值(LTV)作比較,即LTV/CAC

LTV/CAC回答了一個簡單的問題:是虧是賺,就看一家客戶的終身貢獻價值,是否超過獲取該客戶的成本。

這個公式看起來很合理,實際上,它並不適合大部分現階段的中國SaaS公司。因為我們既算不清CAC包含哪些成本,更無法準確預測到未來的LTV。在沒有進入穩態經營的SaaS公司,這個演算法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即使如此,我們也必須有個衡量的方法。這裡我們還是用CAC的回報演算法,去衡量SaaS生意。這個計算模型,不但能從投資回報和經營效率兩個方面,給出量化的考量;還能揭示出SaaS週期性回報特性,潛在風險的大小。

它回答問題是,需要多久才能收回CAC的成本?因為在這之前生意是處於虧損狀態。

計算公式是這樣的:收回CAC所需年限=(上一年市場&銷售費用)/ARR增量*毛利率)

注意分母是用毛利率對ARR增量做了調整,即必須以利潤償還CAC投入,而不是單純的ARR增量。

從這個公式中可以看出,因為訂閱業務的回款是按年度的。如果收回CAC投資所需年限在1-2年內,對於SaaS業務是正常的;但如果再長,可能就有問題了。

首先,長週期使生意的效率達不到投資要求。其次,長期沒有現金收入的SaaS公司,也很難支撐那麼久。最後,所謂夜長夢多,如果在償還完CAC之前,客戶就流失了,這筆生意就產生事實上的虧損。

CAC角度考慮投資回報,投資需要慎重,比如:砸錢推廣、招聘大量不合格的銷售員,都會因償還CAC的週期太長而產生經營風險。

正因為存在這種風險,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國內SaaS公司,都想一次收取客戶多年訂閱費。

從業務結構看收入的質量

SaaS業務的結構,會影響到收入的質量。

訂閱業務的收入結構是:訂閱業務收入=軟體自動產生的收入+人工服務產生的收入

理想情況下,最好所有SaaS訂閱業務收入,都是由軟體本身自動產生的,而無需人工服務產生。

但有些業務必須由人工介入,才能提供完整的服務。比如資料服務業務,需要為客戶建模、除錯,甚至準備資料,都需要人工服務;還有些SaaS服務商,需要投入專職人員負責為客戶提供流量。

這種業務不但增加了服務成本,關鍵是制約了增長;因為必須找到足夠數量的服務人員,才能服務更多客戶。

綜上所述,雖然SaaS的軟體訂閱收入模式具有先天優勢,但同時也有收入週期性的弱點。如果沒有參透其內在經營邏輯,SaaS生意也存在相當大的風險。

3、我們向美國SaaS學什麼

很多國內的SaaS創業公司,都寄希望於透過複製美國SaaS的成功而成功,因為複製是最快的成功之路。

然而,複製看起來並沒有成功。

首先應該相信,SaaS的訂閱模式本身,是沒有國別問題的;而有問題的,是所謂的“賽道”

也就是說,一個賽道在美國還是好好的;但複製到中國企業市場,卻完全偏離了預期。

無論什麼舶來品,如果落地市場沒有精準定位,後面的事只會越做越亂。

作為一個產品控和業務控,始終覺得“賽道”是一個挺糙的詞兒,跟企業業務和邏輯不搭。

實際上也是,每條賽道的代表都在說自己的主張,講自己的故事;而並不關心企業有沒有對應的需求。

把“賽道”翻譯成人話,大概是這樣的:一個SaaS賽道,相當於投射在企業中的一個數字化業務

這就存在著一種可能:這個數字化業務在美國企業中是多數和剛需,而投射到中國企業環境下,可能會變成少數,或需求強度不高。

而對於中國的SaaS服務商,找到這些少數企業就十分困難,或者即使找到了也很難搞定,那這個SaaS生意的效率就成問題了。

所以,把美國的賽道當作中國的SaaS參照,與其說是想複製成功,不如說是複製賽道。這就使成功的機會非常有限。

賽道給SaaS創業者一個錯覺,即賽道的體量都是大系統級的;所以要幹,就幹一票大的,比如我們天天都在談論的Salesforce。

這種系統級的賽道,在歐美確有廣泛的市場;但是在國內卻未必如此。

原來,在成熟的商業社會,無論企業大小,經營首要需求是:流程、準確、合規、風控,賺錢倒成了其次。

如果把這種賽道投射到中國企業環境,有這種訴求的不能說沒有,只是比較少而已。而SaaS公司為了搞定這種客戶,只能把SaaS當作軟體專案做,這是一件非常沒有效率的事。

實際上,美國SaaS除了我們熟悉的幾家頭部公司外,更多的是那些增長迅速的小公司,它們可能對中國SaaS有更多的借鑑意義。

有人對美國SaaS的品類做過統計,有將近200個,可見其業務顆粒度之小。

其實,大部分業務都能用幾張excel搞定;堆積功能和增加複雜度,很可能是在本已跑偏的賽道上越走越遠了。

再往深處想,賽道這件事其實跟SaaS沒關係。賽道背後是企業需求;而SaaS代表的是一種商業模式,我們能複製出什麼?

所以,我們花費大量成本去對標和複製美國SaaS,並沒有太大實際意義。美國SaaS成功的現實意義是,讓我們知道了,有人能把SaaS生意做到了那種程度,僅此。

4、中國的SaaS將走向何方

很多SaaS公司正是由於賽道這種困惑,走的曲曲折折,甚至已經很難按照做SaaS的方式走下去了。

前面已經說過,如果用收入淨留存率測算,當其低於30%時,訂閱模式將會發生質變。也就是說,從業務組織、經營方式和收入模式上看,這種SaaS生意更接近軟體業務。

實際上,國內很多SaaS公司,做的都是軟體生意。

所不同的是,相對軟體業務的一次性收入,SaaS還存在著因客戶流失帶來的損失風險。所以越來越多的SaaS公司,採取一次性收取多年訂閱費的方式。

就是說連收費模式,SaaS也在向軟體業務看齊。還有更著急的,已經在考慮SaaS的本地化部署了。

作為一種不同的生意模式,公司經營下去也許沒有問題。但這肯定不是SaaS的創業初衷,也不是投資人想投的生意。

最近很多人都在參考美國SaaS,來預測中國SaaS五年後、十年後怎樣。但如果按照這種SaaS軟體化的趨勢,中美兩國SaaS領域的差距只會拉得更大。

也有人問我,用SaaS的技術幹軟體的活為什麼不行?

在操作上這並沒有什麼不行。但是,從SaaS向軟體跨界,將失去生意中最重要的三個機會。

首先,是生意的效率。

SaaS的成功,表面看是憑藉訂閱模式的優勢;實際上,SaaS生意能成功,根本靠的是SaaS生意的效率。

因為很少有哪個行業、包括軟體,能把生意做得像SaaS一樣高的效率。比如說Zoom,收回CAC成本,平均只需2、3個月。資本對SaaS的熱捧,也正是因為它的效率。

其次,是增長的能力

因為訂閱模式的優勢作用,美國主流SaaS企業的年增長率,中位數也在30%上下。還用Zoom舉例,其Q1的同比增長率達到168%,這是軟體業務難以企及的。

最後,是SaaS的組織價值

對於一個業務組織來說,做SaaS和做軟體,從價值理念到業務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體系。

組一家賣軟體的公司不難;但建一個純粹的SaaS公司並不容易。從軟體業務轉型SaaS很難,從做SaaS變成賣軟體卻很容易。

如果失去了這些關鍵能力,一家SaaS公司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所以,只有迴歸SaaS生意的本質,堅持SaaS的長期價值主義,SaaS創業才可能有未來。

最後,借用梭羅的一句名言:只有我們醒著的時候,黎明才會到來。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87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的SaaS將向何處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