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在博鰲亞洲論壇“迎接老齡化社會-養老金改革”分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李波、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肖遠企、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圍繞養老金制度改革進行了討論。
周小川在影片演講中指出,中國的養老金體制和政策體系並沒有自己的特長,也沒有積累自己的特殊經驗,做好國際經驗的比較對完善我們的養老保險體系非常重要。
李波提出,要推動養老金體制向積累型改革,來有效緩解長期資本不足的問題。但從現收現付型養老金制度向積累型制度轉移的難度很大,得動用一些其他資源來支援過渡期的養老金支付是最大的挑戰。
肖遠企則表示,當前應把不具備養老特徵的大量個人資金供給轉化為第三支柱的養老產品,而且我們也有這樣做的基礎。對於延遲退休能否解決養老金的問題,肖遠企表示,“(延遲退休)能夠解決一些養老金的問題,但是不可能延長退休的年齡到八九十歲。”
在鄭秉文看來,養老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往積累型的方向去努力,涉及第一支柱的結構性改革、建立多層次的養老體系這兩個問題。“無論要解決哪個問題,都要補齊第二、第三支柱的短板,現在到補齊這些短板的時候了。”
周小川:做好國際經驗的比較對完善養老保險體系非常重要
周小川在影片演講中表示,中國的養老金體制和政策體系並沒有自己的特長,也沒有積累自己的特殊經驗。“養老金問題是一個很長期的問題,萬一有一些政策或者路徑選擇不對的話,後悔的時候也不能再從頭做起。因此,做好國際經驗的比較非常重要。”
據瞭解,當前我國養老保障體系可以簡單概括為“三支柱”:第一支柱,政府統一的基本養老保險,這是基礎;第二支柱,企業年金、職業年金,這是補充;第三支柱,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
“經過國際比較,總體來看,我們的養老保險第一支柱比較粗,第二支柱比較細,中間還存在著某些政策分析上的問題,激勵機制也不夠。養老保險第三支柱有很大的潛力,應該增強政府和財務成本支援養老金第三支柱,使得其變得更加有吸引力。”周小川說,希望透過做好國際比較,對政策選擇、少走彎路、最佳化體制能夠起到更大的作用。
李波:推動養老金體制向積累型改革 有效緩解長期資本不足問題
“養老金改革應該成為金融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抓手。”李波從兩個方面給出了進一步的解釋:第一,中國的金融體系明顯的短板是我們長期存在資本不足的問題,尤其是股本不足。我們支援實體經濟貸款的比重較高,因此,宏觀槓桿率也偏高。同時,金融支援科技創新的力度顯得不足,因為科技創新需要大量股本。大家也看到,我們的資本市場波動偏大,因為資本市場比較缺長錢。第二,從國際經驗看,獲得長錢或者長期資本的主要來源是積累型養老金,但我們是以現收現付為主的體制,我們的養老金積累的餘額比較低。“如果能夠推動養老金改革向積累型方向發展,按照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平均水平,達到GDP的126%,如果按照去年的GDP來計算,我們應該有100萬億以上的養老金,這是一筆很大的長錢,能夠有效幫助我們緩解或者解決我們金融體系存在的長期資本不足這一問題和短板。”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有疑問,在過去40多年,中國人已經有了很多儲蓄,為何還要建立積累型養老金體制?“這涉及最佳化儲蓄結構的問題——我們現在大量的儲蓄在銀行和房地產,這樣是不夠健康的,因為銀行的錢只能用來做債務融資,沒法支援股權融資,所以中國的股權不足。房地產也一樣,過多資產放到房地產的話,整個房地產市場的波動帶來的影響也會比較大。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大量儲蓄在銀行和房地產的結構不夠最佳化。”李波說,應該把一部分的儲蓄吸引到或者安排到養老金賬戶裡,透過專業管理可以做長期的資本配置,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可以配置到股權。“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平均25%的養老金餘額是用來配置到股權,支援資本市場、支援股市,從而優化了儲蓄結構。”
李波還坦言,從現收現付型養老金制度向積累型制度轉移的難度很大。“過渡期涉及的一個問題是,如果年輕人交的錢當期不能花了,要積累起來,現在這些退休老人的養老金賬戶是空的,他們的退休金誰來付?也就是說,如果要轉向積累型養老金體制的話,得動用一些其他資源來支援過渡期的養老金支付,這是一個最大的挑戰。”李波說,我們國家的好處是,有比較多的資源可以來利用和支援養老金體制的轉型:一是國有資本的減持,這個我們已經在做了,這一塊的力度可以做得更大些;二是國有土地的收益;三是從其他國家的經驗看,如果國有資本和國有土地收益不夠,還可以發一些50年、100年的超長期國債。“一旦過渡期結束,養老金體制的轉型會對我們的經濟增長、技術創新起到很大的支撐作用,我們可以透過下一輪的經濟增長來還掉這個超長期的國債,實現高技術創新下的更高層次增長,支撐我們養老金有更好的可持續性。”
肖遠企:延遲退休不能完全解決養老金的問題
肖遠企在發言中表示,養老保險第三支柱非常重要,但目前我國第三支柱整體上比例非常低,當前應把不具備養老特徵的大量個人資金供給轉化為第三支柱的養老產品。
“有嘉賓講到中國的儲蓄率非常高,實際上這些都可以算是養老金的內容,現在有將近80萬億個人儲蓄存款,有20多萬億的理財產品,加起來100多萬億的水平。但問題在於,它們都是以短期為主,我們2/3以上的儲蓄是一年期以內的存款,4/5的理財產品是一年期以內的產品,這不具備養老特徵,怎麼把不具備養老特徵的大量的個人資金的風險轉化為長期的有養老屬性的、有相對安全保障又有一定收益的第三支柱的養老產品,這是我們目前需要做的,而且我們也有這樣做的基礎。”肖遠企解釋。
對於延遲退休能否解決養老金的問題,肖遠企表示,“能夠解決一些問題,但是不可能延長退休年齡到八九十歲。現在部分人都活100多歲,對養老金的壓力非常大,對保險公司的壓力也很大,保險公司最擔心的風險是長壽風險,你的壽命越長保險公司虧得就越多。養老金跟一般的金融產品投資還不一樣,它是功能產品,一定要保證它的安全,本金安全的前提下是要有一定的收益,因此必須有相應的產品設計。”肖遠企說。
鄭秉文:補齊第二、第三支柱短板 推動養老金制度往積累型方向努力
鄭秉文在論壇現場表示,其持有和李波類似的觀點。“把養老金改革看成金融供給側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改善我們資本市場的融資結構——我們的社會融資體制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股本資金,絕大部分是債權資金,這確實是很遺憾的事情。同樣都是養老金制度,為什麼有的國家養老金制度可以供給長期資本,而中國就沒有?中國的養老金制度改革應該向這方面來努力。”
“對中國的養老金改革來說,養老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往資產型方向、往積累型方向去努力,這就涉及兩個問題:一是第一支柱的結構性改革;二是建立多層次的養老體系。”鄭秉文說,無論是推動第一支柱的結構性改革,還是建立多層次的養老體系,都要補齊第二、第三支柱的短板。“現在到補齊這些短板的時候了,歷史發展到這個階段,我們可以做這樣的事情了。”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侯潤芳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