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商湯科技的商業化做得更好?戰術是“做平臺”,戰略是長期主義。
11月22日,據港交所檔案,商湯科技正式透過港交所上市聆訊,有望年內完成IPO。從8月底提交申請算起,審批流程僅用了不到三個月,顯得頗為順利。
從市場份額來看,據IDC統計資料,2020年上半年,商湯科技成為中國計算機視覺應用市場份額佔比最高的公司,佔比約11%。若從營收看,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2020年商湯科技穩居亞洲收入最高的AI軟體公司龍頭,超過二三四名營收總和。若商湯科技成功上市,也將成為人工智慧領域全球最大的IPO。
由於規模與投入體量巨大,也是亞洲最大人工智慧軟體公司,而今距離成功資本化一步之遙,商湯科技即將步入下一個階段。這一成績與商湯不斷深化商業化思考,堅持長期主義的理念密不可分。
長期重注研發
8月27日,商湯科技正式遞交了招股說明書,擬在港交所主機板掛牌上市,中金公司、海通國際和匯豐擔任聯席保薦人。2015年至今,公司已融資12輪,共計52億美元。
公司也首次披露了近年營收資料,三年差不多實現翻倍,累計營收近100億元。2018年至2020年,商湯科技營收分別為18.53億元、30.27億元和34.46億元;2021年上半年,公司營收從2020年同期的8.61億元增加91.8%至16.52億元,同比增收進一步提升。
利潤方面,公司2018至2020年毛利率分別錄得56.5%、56.8%、70.6%,2021年上半年錄得73.0%,較去年同期72.1%進一步提升。但2018年到2021年上半年,扣非淨利錄得-1.50億元、-11.55億元、-7.08億元和-5.78億元。
分析觀點指出,與國內同行業上市或已遞表公司比較,商湯科技毛利率具有較大優勢;與海外公司相比,商湯也已遠遠領先於C3.AI,距Palantir仍有發展空間。券商觀點認為,商湯有望憑藉SenseCore商湯AI大裝置(通用平臺)+四大落地場景的商業模式進一步開啟市場。
為何營收毛利每年都在穩步提升,商湯科技卻還沒“扭虧”?招股書顯示,虧損主要源於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虧損,即投資損益。
開銷的大頭在研發。根據招股書,2018年到2020年,商湯科技的研發投入分別為8.49億元、19.16億元、24.54億元,分別佔當期營收的45.9%、63.3%、71.3%;2021年上半年更是達到17.72億元,占上半年營收的107.3%,三年半共計在研發上累計投入近70億元。
雖然人工智慧技術早已不是新聞,但從商業角度看,行業仍處於發展初期。作為行業開拓者之一,商湯科技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從未吝嗇過對研發的投入。目前商湯科技已經建立了5000人規模的員工團隊,開發人員高達七成,其中教授40名,博士250多名,高精尖人才密度令同行或其他領域企業望其項背。
業內專家指出,在人工智慧行業發展早期,需要較多人力投入高度定製化的碎片場景,導致人均效益低。而隨著應用愈加成熟,落地場景更為明確;AI人才供給增加,人力成本下降;AI 技術公司盈利和變現能力將大幅提升,或能看到明顯的行業拐點。
做平臺是關鍵
某種程度上說,商湯科技創始人湯曉鷗教授其實是人工智慧商業化的“開路者”。
2014年3月,湯曉鷗教授團隊在香港中文大學釋出了GaussianFace人臉識別演算法,準確率高達 98.52 %,首次突破了人眼識別能力(97.53%),震驚世界。此後,6月發表的DeepID系列演算法,逐步將人臉識別準確率提升至99.55%,意味著人臉識別技術開啟商業化落地時代。
同年10月,IDG資本合夥人牛奎光慕名前來,投資數千萬美元,商湯科技由此成立。
7年以來,商湯科技一直專注於打造人工智慧視覺技術,協助客戶提高生產力,激發創造力,以及提升經營效率。由商湯開發的SenseCore商湯AI大裝置平臺,是一個具有模組化靈活性的標準軟體平臺,能夠為客戶提供便捷的“AI通用工具包”。
分析觀點指出,“做平臺”優勢良多,商湯科技利用AI基礎設施SenseCore,能夠大規模生產可擴充套件的通用人工智慧模型,涵蓋感知智慧、決策智慧、智慧內容生成和智慧內容增強等功能,可以透過將研發和生產能力整合至一個統一的底層,提供流暢、標準化、端到端的人工智慧模型生產流程,效率比“一個個做”大幅提升。
具體來看,商湯科技官網披露的產品主要有三類:計算平臺、軟體演算法、硬體終端裝置。根據國金證券調研,公司產品多以私有云為部署方式,演算法平臺封裝成 SDK 按照呼叫次數收費,軟體按訂閱制收費或單獨出售license,硬體按件出售,具體依專案情況而定。
應用場景可以分為四大塊:面向智慧商業的SenseFoundry-Enterprise;面向智慧城市的SenseFoundry;面向智慧生活的SenseME、SenseMARS與SenseCare平臺;面向智慧汽車的SenseAuto。
據招股書,目前智慧商業與智慧城市是公司的主要營收來源。客戶數量累計已超過2400家,其中包括超過250家《財富》500強企業和上市公司,以及119個城市,索尼、本田、LG、國家電網及小米等領先企業均與商湯達成戰略合作。
在另兩大新興業務上,商湯也不斷髮力,增速可觀。
智慧生活方面,公司已構建用於賦能IoT裝置及驅動元宇宙(Metaverse)的多層基礎設施,以提升終端使用者體驗。截至2021年6月底,SenseME及SenseMARS累計賦能超過4.5億部手機及200多款手機應用程式,其中包括5個每月活躍使用者超過5億人的手機應用程式。
隨著新能源汽車與智慧網聯的高速發展,商湯科技在智慧汽車業務上也提前做好了佈局。截至2021年6月底,公司已與30餘家汽車公司合作,並已獲選為50多個車型的供應商,在未來將向2000多萬輛汽車供應絕影產品。在商湯科技等企業的商業化成功經驗下,如今科研成果“產品化”已然成為技術商業化,或者說學術圈創業的一種主流方向。
倫斯勒理工學院(RPI)教授張彤曾做出瞭如下評論:不同領域、面向不同市場的新興技術,其最適合的產品化的過程和方式也會有很大的區別。將自己之前的科研成果直接進行產品化、商業落地是一個最理想的途徑,例如湯曉鷗教授(商湯科技創始人)。
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CEO徐立曾表示,商湯希望能夠在真正意義上做到原創,希望在真正意義上推動行業的邊界,而不是做一個很小規模的嘗試。
AI企業“下半場”
如今數字化轉型成為全球趨勢,AI行業持續高景氣,巨頭企業也進入資本化“下半場”。
根據頭豹研究院的《2020年中國人工智慧產業投融資報告》統計,截至2019年2月,中國AI相關企業數量為745家,約佔全球21.7%。另有第三方研究機構指出,人工智慧軟體將是未來十年增長最快的商業領域之一。2025年,全球人工智慧軟體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218億美元,從2020年起綜合年增長率或將達到為31.9%。
今年7月,雲從科技順利透過科創板上市委審議;8月27日,商湯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按照此前最高估值130億美元,或將成為人工智慧領域全球最大的IPO;9月,放棄港股上市的曠視科技,科創板上市首發獲得透過。
為何人工智慧企業突然扎堆爭上市?資本市場準入門檻的調整或是主要利好。
分析觀點指出,科創板的五套上市標準為AI企業提供了更具包容性的機會,盈利並非金標準,更多是以收入增長趨勢、技術含金量等因素綜合考慮,給予了技術企業喘氣的機會。港交所行政總裁歐冠升也表示:技術創新企業正在迴流港股和科創板。
值得一提的是,商湯科技是當前國內估值最高的AI企業。某業內人士給出了這樣的解釋:商湯科技以軟體服務為主,模式更輕,可以常年保持較高的毛利率,且波動較弱,相比“硬體+軟體”的企業,估值方式有所不同。全球大部分AI公司的毛利率都很低,毛利率一般都在50%-60%,而軟體服務行業的毛利率在60%-80%以上。
另一方面,商湯科技做的是“平臺”,也會提供較高溢價。公司聯合創始人、CEO徐立表示,商湯科技的運營模式為“1+1+X”,第一個“1”是推動行業發展的基礎研究,第二個“1”是與產業應用結合的產品和解決方案,“X”是各個不同的行業。以人工智慧為基礎,賦能各個行業,這就是“1+1+X”的概念。
根據招股書,截至今年6月底,商湯科技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資產達195億元,似乎並不“缺錢”。這也暗示著,上市募資不是目的,而是開啟AI行業新徵程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