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第一股”倒在黎明前,半年虧損15億,坑苦16萬股東
來源:視覺中國
作者| 市界 雷彥鵬
編輯|成靜衛
A股養豬故事多。有人靠養豬發家致富,甚至成為地方首富,有人將企業帶上行業之最,成為名副其實的“養豬大王”,也有悲慘的,將企業經營到退市的地步,半年虧損超過15億元。
8月27日,雛鷹農牧股票進入退市整理期,股票簡稱改為“雛鷹退”,開盤即跌停。
8月26日晚間,雛鷹農牧釋出了2019年半年報,這或將成為雛鷹農牧A股歷史上最後一份財報。
1
半年虧損超15億:“養豬第一股”式悲劇
2019年上半年,雛鷹農牧實現營收4.65億元,同比增長-77.48?淨利潤為-15.18億元,同比增長-96.02?扣非淨利潤-15.49億元,同比增長-167.58?
沒有最差,只有更差。與往年相比,進入退市整理期的“養豬第一股”已不具任何意義。
雛鷹農牧解釋稱,公司的營收及淨利潤均出現大幅下降,主要原因有三點:
其一,報告期內,公司生豬出欄較上年度相比大幅下滑、生豬養殖成本有所增加,且2019年第一季度生豬市場價格較低,造成公司營收及淨利潤均大幅下降;
其二,報告期內,公司資金緊張局面未得到有效緩解,公司的糧食貿易受到較大的影響,這也是造成公司營收及淨利潤下降的原因之一;
其三,報告期內,公司負債規模較大,財務費用較高,對公司盈利能力有較大影響。
截至報告期末,雛鷹農牧的資產負債率已經上升至95.04?
雛鷹農牧公告稱,退市整理期為30個交易日,預計最後交易日期為2019年10月15日。退市整理期間,公司股票全天停牌的不計入退市整理期。退市整理期屆滿的次一個交易日,深圳證券交易所對公司股票予以摘牌。
從當年的“養豬第一股”,到如今將要退市摘牌,雛鷹農牧的命運令人唏噓。
養豬改變命運
同樣是養豬,命運卻天壤之別。
溫氏股份從廣東的一個小雞場發展成中國養豬規模最大的企業,背後的溫氏家族成了名副其實的“養豬大王”;排在行業第二的牧原股份,將背後的秦英林夫婦多次送上河南首富的寶座。雛鷹農牧曾經也處在行業前列,不過,至今已經成為段子滿天飛的行業笑談。
生豬養豬行業的核心是模式。
養殖行業主要的環節在於,養殖場固定資產投入和育肥管理投入,兩者分別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精細化的管理,這也是養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溫氏股份是“公司+農戶”養殖模式的開創者,將養殖場固定資產投入和育肥管理投入外接,公司只提供仔豬、飼料、獸藥、技術等服務,合作農戶負責場地、人力、管理等,等合作農戶代養至出欄時,公司再按協議的價格(代養費)收回。
牧原股份是一體化的自養模式,將養殖場固定資產投入和育肥管理投入內建,透過規模化、集中化、標準化來降低成本,所以牧原股份的完全成本在行業內最低。
相比之下,這兩種模式各有優劣。“公司+農戶”模式具有輕資產的屬性,以較小的投資可以獲得較大產能,易於企業快速擴張,但農戶個體性較強,管理成本較高;自養模式置各環節於可控狀態,可以降低成本和管理難度,但是重資產化,擴張速度遜於前者。
雖然牧原股份的毛利率行業最高,但是溫氏股份以快制勝,實現了對前者的超越。1997年,溫氏股份開始養豬時,牧原股份已有1萬頭的出欄量,但在2013年時,溫氏股份的出欄量超過了1000萬頭,而牧原股份在2018年才達到這個水平。
雛鷹農牧將這兩種養殖模式加以組合,並進行了創新,造出了所謂的“雛鷹模式”,即“公司+合作方+農戶”的模式,被業界調侃為“槓桿式養豬法”。
如前文所說,模式無對錯,各有優與劣。雛鷹農牧的問題在於,在主業尚未在行業內站穩之時,就跑去大跨步佈局全產業鏈,甚至跨出行業,致使資金出現問題,最終引起全面危機。
3
倒在了“豬週期”風口上
目前,正處於新一輪豬週期的上升階段,開年以來,豬肉價格和生豬板塊齊飛,Wind顯示,截至8月26日,生豬養殖板塊本年漲幅(市值加權平均)達87.94?
近期,豬肉價格大漲,多地已攀上30元/公斤。券商預測,隨著豬價的進一步升溫,養豬板塊將迎來利潤的加速釋放。
可惜,雛鷹農牧卻倒在了風口上,留下16.42萬投資者獨自悲傷。
想探索更多好玩資本故事,也可關注公眾號市界(ID:ishijie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