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二季報釋出—權益類基金大放異彩,基金持倉風格偏向成長股
剛剛過去的2020年第二季度是權益類基金大獲全勝的季度。自7月20日至今,公募基金2020年二季報陸續釋出,全市場基金資管規模較2020年第一季度相差不大,但權益類基金佔比明顯提升。自2017年開始,我國公募固收類基金規模佔比首次低於四分之三。
太平洋證券統計顯示,截至2020年第二季度,公募基金總規模為17萬億元,相較2020年一季度末增長1.76%,較2019年末增長15%。分類別規模看,權益類基金規模4.2萬億元,佔比24.6%;固收類基金規模12.6萬億元,佔比74.2%,其中,貨幣基金大幅縮水。ETF規模增速放緩,FOF規模持續高增長。
從倉位看,權益基金倉位上升,股票型基金平均倉位88.14%,較一季度上升4.63%,混合型基金平均倉位75.26%,較一季度上升4.78%。
從行業配置看,消費、科技、生物醫藥仍是主要配置方向;從重倉股看,貴州茅臺、立訊精密、五糧液成為重倉股前三。根據二季報顯示,今年成立的爆款基金中,有部分基金遭遇大幅淨贖回,最高贖回比例達72.87%。
平安證券基金研究團隊執行總經理賈志認為,受益於權益市場行情和明星基金經理能力的影響,這些被大幅贖回的爆款基金在業績方面大多有不錯表現,其中表現最好的基金成立不足四個月,淨值增長43%,但是這隻基金被贖回了60%以上的份額,投資者落袋為安的想法較為明顯。這種行為一方面增加了投資者的交易成本,不利於長期收益,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基金經理管理基金的難度。
“從投資者最關心的市場風格看,2020年二季度基金市場的投資風格呈現從金融地產板塊中‘撤’到消費、科技板塊的大趨勢。其中,金融和地產配置處於歷史新低,消費和成長板塊的基金配置比例持續升高,包括銀行、保險、券商等’‘大金融’板塊的配置比例創出歷史新低。”國金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艾熊峰認為,從整個倉位上看,基金維持高位倉位,尤其是偏股型基金的倉位約為80%,權益類基金的整體倉位處於比較高的歷史水平。
過去1年中,公募基金都在建倉主機板,加大中小板的配置,創業板的配置比重創出2010年以來倉位的新高。從板塊配置看,2015年A股大幅回撥之後,消費板塊基本處於上升通道,幾乎從未出現大幅調整,這是因為市場對消費板塊的基本面長期看好。對於成長板塊來說,2010年至2013年間,整個公募基金對成長板塊的配置穩定在10%左右,但在2013年後對成長股配置開始大幅增加。
在行業配置上,電子、醫藥、休閒裝置等板塊在二季度獲得基金增持,二季度減持的板塊有農業、銀行、地產等板塊。具體來看,減持比較多的是一季度增持較多板塊。例如,農業、建材等。而銀行和地產板塊也被基金持續減持,例如,招商銀行、萬科地產等。在傳媒領域,萬達電影、分眾傳媒等也被減持較多。總體看,公募基金配置集中在消費和科技兩大板塊,醫藥、電子、食品飲料等板塊的倉位合計超過50%。配置比例較低的行業集中在鋼鐵、煤炭、有色金屬等長週期板塊。
二季度基金的業績也佐證了上述判斷。太平洋證券統計顯示,在偏股型基金中,按投資風格分類,成長風格基金業績大幅領先,極致成長型基金今年以來業績為44.27%,成長型基金為40.34%,而價值型僅為7.11%。按照市值分類,中小盤風格基金業績更為突出,分別為36.1%和35.47%,大盤風格基金業績為25.58%。
市場投資風格變了,投資者該如何選擇基金呢?是偏向大盤股風格的“老基金”?還是偏向成長股風格的新基金?從公募基金申購和贖回情況看,確實存在贖回舊基金再去申購新基金的情況。對於存量基金的贖回數量越多的季度,也對應新發行基金規模較大的時間。新舊基金之間有個“蹺蹺板”效應,在二季度以來基金份額的升降尤為明顯,即“老基金”整體規模下降,而新基金規模上升。
具體來看,2020年二季度,權益類基金髮行規模2858億元,連續4個季度發行規模突破1000億元,並且為除2015年二季度和2020年一季度外的第三高點。與之對應,存量基金市場卻遭遇大額淨贖回,二季度淨贖回規模為2485億元,發行與淨申購合計僅為373億元,也就是說權益類基金二季度19.8%的規模增長几乎全部來自於淨值的上漲,並未吸引大規模增量資金。
這是否意味著不該買老基金了?艾熊峰認為,新老基金的“蹺蹺板”效應不該成為投資者選擇基金的標準。歷史業績、基金經理以及整體市場的投資風格等因素,才是投資者在選擇資產管理產品時應該看中的指標。投資者尤其要考慮投資者適當性原則,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和資金額進行量力而行的投資。
來源: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