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只有35%的人買了國產車

9月,只有35%的人買了國產車

乘聯會釋放資料,小幅度回暖的自主品牌,長線層面想要重回40%份額大關,仍然難度較大。

資料顯示,9月乘用車銷量達到206萬臺,同比增幅達到8.9%,為今年最高數值,但與行業較大攀升幅度相比,自主品牌仍然處於低迷狀態。

自主品牌市佔率仍然穩定在35%左右,漲幅微弱。

9月,只有35%的人買了國產車

這意味著行業的重頭戲,依然是合資品牌在舞蹈,自主品牌在這個市場中,依然是個不折不扣的配角,自去年份額狂跌40%以內之後,自主品牌且不要說衝高,即便想要重回40%大關也當期無望。

中國乘用車市場消費結構發生明顯轉變。

自主品牌本身方面,隨著二線自主品牌的持續消耗甚至消亡,當年遍地皆企業的情況在當下已經完全不同,二線自主品牌消失殆盡,一線自主品牌重新整合資源瓜分二線市場。

9月,只有35%的人買了國產車

過去兩年,不少自主品牌消失不見,意味著在推起自主品牌大盤這件事兒上, 整體陣營是縮小狀態,那麼拉昇至40%份額的重任,事實上交給的是頭部企業。

另一方面,合資品牌不斷推進戰略。

本田、大眾、豐田、日產、通用乃至現代六大陣營加碼投放技術,從產品更替速度,技術落腳點上來看,顯然合資車不僅僅瘋狂釋出新車,而且價格更低,競爭力更強,秉承下行市場中放大消費價值的理念,優勝劣汰法則將會更加明顯。

事實上,在結構升級結束之前,自主品牌的份額想要提升依然難度不小。

9月,只有35%的人買了國產車

合資向下時代,壓力是必然的,這份壓力必然會轉嫁給一線自主品牌,這些企業有著拉動行業快速發展的使命與責任。

長城、長安、吉利三大品牌未來幾年挑戰要比想象中的更大,一方面原因三家品牌都有著百萬基盤,必然是合資品牌瓜分市場的重要目標,另一方面這些企業本身需要拓展,如何在增量困難的市場中,與外資品牌搶奪市場是個問題。

事實上,任何一個市場都沒有像國內一樣,擁有百餘家汽車品牌,淘汰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9月,只有35%的人買了國產車

日本、德國、美國擁有汽車品牌並不多,事實上其也經歷過自己的淘汰期,當下我們正遇到自己的轉型期,淘汰產品力不濟的企業,只有如此才能夠在市場中拿出更強的企業,保證整個自主品牌的快速發展。

份額,事實上是沒有那麼重要的。

目前自主品牌要規避的是大而不強的局面,過去我們就是這種狀態,雖然銷量大,但經不住市場考驗,2018年開始市場稍稍收緊,自主品牌便潰縮明顯,這意味著過去服務消費者的多家企業,事實上是無法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出行服務。

9月,只有35%的人買了國產車

而保留下來的企業必然能夠更好的成長,二線品牌丟失份額之後,必然會有優秀的企業站出來接替,從目前三大自主品牌增量幅度來看,這些才是自主市場的靈魂。

雖然我們在說,9月份只有1/3左右的人選擇了國產車,但必須要了解的是,這是自主品牌從大而不強向大而不強轉型的必經之路,只有淘汰劣質自主品牌,才能讓優秀的自主品牌,有更好的發生機會,有更好的證言機會。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136 字。

轉載請註明: 9月,只有35%的人買了國產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