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消費電子板塊持續拉昇,成為A股的領漲先鋒。截至收盤,板塊指數漲幅超過3%,近三個月累計漲幅超過50%。
個股方面,英唐智控、昀冢科技、福蓉科技、卓翼科技、環旭電子、拓邦股份、徠木股份等多隻個股漲停或漲超10%。立訊精密漲超8%,藍思科技、聞泰科技、歌爾股份等漲超5%。
一方面,安信證券指出,截至7月25日,消費電子指數PE為29.58倍,過去10年PE百分位為8.77%,消費電子板塊處於歷史低估區間。
另一方面,隨著疫情得到控制,促消費政策加快落地,6月份國內智慧手機產市場出貨量實現首增。中國信通院公佈最新資料顯示,今年6月份國內手機出貨量達2801.7萬部,同比增長9.2%,環比增長超33%,資料持續改善。
“砍單潮”下市場承壓
需要指出的是,一時強不代表時時強,隨著“砍單潮”愈演愈烈,投資者對消費電子市場的擔憂也愈發強烈。
此前,電子龍頭三星已多次傳出並已證實訂單調整訊息:先是在五月將面板訂單下調30%,看庫存依然高企,又於七月延長“暫停採購零部件”期限,這在行業內史無前例。
近日,據介面新聞報道,另有供應鏈訊息顯示,聯發科已對四季度5G晶片砍單30%至35%,高通也對高階驍龍8系列產量下調10%至15%。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表示,從兩大5G晶片龍頭的砍單情況來看,終端市場需求不振的情況恐怕到明年一季度都難以改善。
目前,雖然國內市場資料回暖,但整個大環境並不容樂觀。
Gartner報告顯示,今年二季度全球PC出貨量同比下降12.6%,創九年來最大降幅。另據Canalys統計,二季度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同比減少9%,電視、平板等產品在下半年復甦態勢亦不明朗,砍單不可避免。
供應鏈公司業績承壓
在消費電子需求不振的影響下,產業鏈上下游多家公司的業績均有承壓。
據中航證券統計,根據電子由萬二級行業淨利潤同比增幅分佈,半導體、消費電子均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上市公司淨利潤同比下滑,而元件、光學光電子板塊一半以上的上市公司淨利潤同比下滑。
受到消費電子走弱的影響,與其強相關的面板行業業績大幅下滑,在已披露業績預告的公司中有64.7%在第二季度中淨利潤虧損,45.5%的公司今年上半年連續兩季度淨利潤虧損。其中面板龍頭TCL科技也在第二季度預虧約6億元,環比下滑144.55%。
模擬晶片設計板塊中,與手機終端聯絡緊密的射頻業績也承壓,國內射頻龍頭卓勝微Q2環比下滑33.68%,上半年淨利潤同比下滑29.72%。
此外,涉足上游電子級玻纖布、銅箔、覆銅板製造等環節的宏和科技、金安國紀、超華科技等多家公司上半年業績均出現下滑,歸母淨利方面同比降幅最高逾八成。
總體來看,消費電子行業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下坡路,那該行業的出路究竟在哪裡呢?
廠商積極轉型新業務
從中國的消費電子產業鏈公司這麼多年的發展歷程來看,優質企業的管理人肯定不會在行業下行週期中坐視不管。以立訊精密、歌爾股份等為代表的公司已經開始了積極轉型,尋找新的增長點。
一方面,上游晶圓廠加速擴產推動裝置材料國產化程序,以打破國外廠商壟斷,掌握更多定價權。
根據Statista資料顯示,全球前十大模擬晶片供應商主要來自國外,佔全球市場份額的60%以上,絕大部分國內廠商起步較晚,中低端晶片在價格上競爭激烈。目前,消費電子市場的高階產品如充電管理晶片等仍是藍海態勢,主要以替換歐美大廠為主,且該型別產品單價高,也是未來國產模擬IC公司發展方向。
另一方面,中下游的消費電子公司積極“自救”,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
以“果鏈”龍頭立訊精密為例,公司已經入局了汽車領域。立訊精密董事長王來春在5月18日舉行的股東大會上稱,對汽車業務,立訊精密著重Tier1(車廠一級供應商)的建設。公司目標是在三個五年內,Tier1業務能進入全球前十。
歌爾股份方面,原來佔大頭的智慧聲學整機(TWS耳機為主)收入佔比明顯下滑,目前佔營收的38.7%,已低於智慧硬體業務。當TWS耳機無法帶動公司成長時,公司轉向了當紅的VR代工業務,與Meta、Pico等公司合作,目前VR部分的收入佔比已經達到41.9%。
此外,長盈精密、藍思科技、領益智造、歐菲光、聞泰科技、工業富聯、長信科技、共達電聲、得潤電子等廠商也已經開始把非手機業務視為重頭戲,智慧汽車就是重點方向。華為、OPPO、小米、vivo等產業鏈終端企業也紛紛進軍智慧汽車領域。
民生證券電子首席分析師方競認為,過去十年是手機的黃金十年,接下來則是汽車電子+半導體的黃金十年。不止是多元業務互補的考慮,智慧汽車對於供應鏈還將帶來需求和利潤的更大支撐。
以光學鏡頭為例,目前手機需要的鏡頭數量在三顆左右,但智慧汽車需要的數量在10顆以上,且鑑於汽車對安全性要求更高,毛利率也會優於智慧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