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集團2019年淨利腰斬 母公司大舉併購致資金承壓

財聯社(北京,記者 魯佳樂)訊,如意集團(002193.SZ)正在經歷一段“不如意”的日子。該公司5月27日晚間釋出2019年度業績報告,其中營收下滑13.39%至11.50億元,淨利潤腰斬至0.48億元;截至該年度年末,其總資產為48.89億元。

事實上,不僅如意集團業績下滑,其母公司山東如意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如意科技”)也陷入債務危機中。據瞭解,靠面料生意起家的如意科技近年來透過“買買買”的方式,擴充服裝及資本市場版圖,而不斷收購外資品牌的擴張方式,令外界稱其為“中國的LVMH”。只不過,外資品牌的中國化並不容易,如意科技收購的多家品牌出現虧損,入不敷出的收購也令其蒙上債務陰影。

鞋服行業獨立分析師、上海良棲品牌總經理程偉雄在接受財聯社記者採訪時指出,如意本身做面料起家,沒有品牌經營和市場營銷的經驗,過去對接的主要是企業客戶,運營品牌面對的市場和使用者與其主業相差較多。“該公司如今最應該做的,是迴歸主業,拋棄其並不精通的國際化運營業務,獲得資金運轉,在面料行業加大生產研發,做回老本行。”

母公司深陷債務危機

如意集團在財報中透露,截止到報告期末,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出現負值,約為-2.32億元,同比下滑351.75%,所以,集團決定2019年度不進行利潤分配。“不派發現金紅利,不送紅股,不以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公司的未分配利潤結轉以後年度分配。”

與財報同時釋出的,還有其持股5%以上股東股份被凍結的公告。該公司表示,其持股5%以上股東山東如意毛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毛紡集團”) 持有的公司215萬股股份被凍結,佔後者持股比例的5.11%,原因是因歷史遺留的政策性貸款問題產生的債權債務糾紛。

天眼查資料顯示,如意集團控股股東為如意科技,持股比例為23.12%;毛紡集團為持股16.07%的二股東。而如意科技控股股東為北京如意時尚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為邱亞夫。

值得一提的是,除自身業績下滑和二股東部分股權被凍結外,如意集團大股東也面臨著嚴重的債務危機。2019年10月10日,國際評級機構穆迪下調如意科技評級,國內的中證評級緊接著也於2019年10月18日下調其評級,理由是“財務政策較為激進”、“關聯關係較為複雜,整體財務透明程度一般”。

此外,以色列男裝製造商Bagir在今年2月份對外聲稱,如意科技未能兌付2017年收購Bagir應付款的剩餘100萬美元款項;日本服裝巨頭Renown在3月份釋出公告稱,未能從如意科技收回53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4億元)未償債務。

“接下來的戰略重點將集中精力完成近年的債務償還。我們將推動企業在上證A股、日本東交所、泛歐交易所三個證券交易市場上市融資,來解決債務問題。”如意集團董事長邱亞夫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在業內人士看來,如意科技的債務危機,正是由於近年來不斷收購外資品牌所致。“該公司收購的大多是國外三四線品牌,企業本身就面臨很大的問題。”程偉雄告訴財聯社記者,“如意靠面料生意起家,本質上是一個生產型企業,自身沒有培育品牌的經驗。近年來不斷收購國外品牌,擴張過快、延伸太廣。靠貸款和當時金融政策的寬鬆買了一堆品牌,之後卻沒有合適的團隊、人才和經驗去做運營。”

“如意的主業優勢是紡織行業,對奢侈品牌的運營相對薄弱,透過大量併購實現撒網式擴張,有種賭博押注的感覺,倒不如專注於一個品牌的深度重塑,長期發展才有未來。”中國服裝圈創始人馮曉凱表示。

“國外品牌在品牌創意、產品研發方面具備優勢,但在年輕化、新市場開發方面仍有缺陷,如意恰恰也沒有這種能力。”程偉雄說。

併購引發的“消化不良”

對於外界因其大舉併購擴張市場的模式,將其冠以“中國版LVMH”,邱亞夫予以否認,並表示,“如意發跡於傳統紡織製造業,所以不論是企業併購還是開拓新業務,主要考慮的是以下三個戰略發展重點:高科技面料、自動化生產和時尚品牌經營。”

資料顯示,Renown是如意科技收購的第一個外資品牌,而今年5月15日,前者正式申請破產保護。據日本媒體報道,Renown目前揹負著1.29億美元的債務。

自2010年收購Renown後,如意科技接連將法國時尚集團SMCP、英國風衣品牌Aquascutum(雅格獅丹)、香港利邦控股及美國英威達旗下著名萊卡面料業務等收入麾下。

資料顯示,利邦控股在經歷多年虧損後,剛剛在2019年實現扭虧為盈;業績一直較為穩定的SMCP在今年3月份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集團的銷售和盈利受到一定衝擊。而如意科技在今年2月確定收購的瑞士皮具品牌Bally,因財務問題至今未完成交易。

“目前集團海外收購的快速擴張階段已經過去,接下來的重點將是實現品牌之間的內部整合。”邱亞夫對外表示,作為傳統的紡織製造公司,如意只為旗下時尚品牌提供戰略上的協助,如幫助它們與阿里巴巴、京東、寺庫網等電商平臺建立業務往來,而不會插手干涉品牌運營、創意想法等。

對此,業內人士提出質疑,認為海外併購恰恰需要中國企業的運營能力。“中國品牌併購海外品牌,特別是定位奢侈品牌的,若要取得一定的成果,最重要的是要捨棄固有運營思維,獨立建立體系機制,形成全新的模型及符合品牌文化的管理,只有如此才能將文化、理念、調性完全不同的品牌與自有品牌區分,實現錯位優勢。”馮曉凱說。

其實,中國服裝品牌海外併購案例並不少見。如安踏收購斐樂後,斐樂業績一直處於增長狀態,也為前者貢獻了業績增長點;但收購亞瑪芬後,後者業績表現並不理想,甚至導致安踏負債率增加,最終安踏出售了部分亞瑪芬股權。

對此,服裝行業分析師馬崗向財聯社記者指出,併購本身風險比較大,海外併購風險更大。“好的企業通常不會主動出售,而海外企業的團隊、管理風格、供應鏈、營銷體系和本土團隊有較大區別,融合難度也大。”

“中國企業能否運營好海外品牌,關鍵在於有沒有中國視角,品牌有沒有辨識度,以及能不能符合中國消費者偏好。如果品牌本身在中國沒有辨識度,這對經營企業來講是極大的挑戰。”東亞前海證券有限公司跨境併購業務主管荊健表示。

他認為,中國買家對海外市場和渠道特點不是很熟悉,可以選擇和併購基金合作,企業負責開拓品牌在中國市場的認知度。“併購時,海內外評估企業指標不太一樣,中國主要是看淨利潤,其實,如果經營現金流較為健康,只是槓桿高引起淨利潤低,那也是值得併購的標的。”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579 字。

轉載請註明: 如意集團2019年淨利腰斬 母公司大舉併購致資金承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