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宗商品到日用品“漲聲”四起
本報記者 李司坤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
“美國的消費者被告知,包括廁紙、洗衣機和墨西哥捲餅在內的多種商品價格將會上漲。”英國《金融時報》26日報道稱,在本月拉開帷幕的美國季度財報季中,價格上漲已成為一個主導主題。可口可樂、墨西哥連鎖餐廳Chipotle、家電製造商惠而浦,以及日用品牌巨頭寶潔和金佰利的高管上週都在財報電話會議上對分析師表示,將提高產品價格以抵消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上升的影響。在美企齊聲提價的背後,是全球消費品產需矛盾帶來的大宗商品價格持續飆升,以及愈發緊迫的通脹壓力。
通脹擔憂蔓延
CNBC網站報道稱,可口可樂面臨著高果糖玉米糖漿和包裝材料等關鍵大宗商品成本上升的利潤壓力,首席財務官約翰·墨菲表示:“我們已經嘗試過將定價與通脹同步。”寶潔首席財務官安德烈·舒爾滕表示,公司正在經歷的大宗商品成本上漲是他職業生涯中見過的最大漲幅之一,他預計這種壓力還會加大。幾家國際巨頭漲價的原因都指向大宗商品價格波動,今年以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加快上漲,加之近期部分國家新冠疫情再次暴發,引發市場對全面通脹到來的擔憂。
“很少有如此多資產同時上漲這麼多的情況出現。”《華爾街日報》27日發文稱,從住宅建材到比特幣再到股票,所有市場都在飆升,這引發了人們對全球市場都出現泡沫的新擔憂。從全球來看,大宗商品價格從去年二季度開始進入上漲通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大宗商品價格指數顯示,2020年4月份至2021年2月份,全部商品指數上漲了67%。其中,能源指數漲172%,原油指數漲170%。
農產品變得昂貴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27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指出,本輪全球商品和原材料漲價原因在於以下幾點:其一是疫情破壞供應鏈,原材料供給減少,疫情後供不應求導致漲價;其二,為應對疫情主要經濟體都實施了寬鬆貨幣政策,全球性貨幣寬鬆導致全球性通脹產生。
“一頓飯對許多人來說都是無價的!”德國新聞電視臺27日稱,過去的幾周小麥、大豆和其他農產品變得更加昂貴。在過去的12個月內,芝加哥商品期貨交易所的小麥價格上漲近40%。大豆比一年前價格上漲了85%,它不僅是許多地區的主食,而且作為肉類生產的動物飼料也很重要。在過去的兩到三週中,許多農產品的增長尤為明顯。追蹤重要農產品價格的彭博農業現貨指數,已升至約九年來的最高水平。
“3月份歐元區通貨膨脹率升至一年多以來的最高水平。價格上漲1.3%。”德國《商報》指出,食品、家電、工程機械等價格都在漲。其背後是全球大宗商品,原材料市場價格的飆升,比如鋼鐵、銅鋁漲價,特別是能源價格上升了4.3%。
由於歐洲各國企業基本復工,從去年年底至今,生產塑膠製品所需要的聚乙烯和聚丙烯等原材料價格已上漲三成,突破6年來新高。其他數十種原材料價格也上漲。去年3月開始,由於大範圍的疫情封鎖,原材料價格俯衝至近10年的低點。歐洲今年3月新能源車市場火熱。這也導致能源金屬需求大漲。尤其是鋰輝石、高鎳、氫氧化鋰等出現供應緊張態勢。這也是經濟復甦的訊號,未來原材料價格隨著經濟持續復甦仍會上漲。
中國有政策空間應對
中國國家統計局27日公佈的3月份中國大宗商品價格指數(CCPI)為176.78點,漲幅39.7%,創近十年來最高。同時,資料顯示,今年年初至今,監測的531個大宗商品中,超過85%出現價格上漲。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屈秀麗當天介紹稱,一季度中國進口鐵礦石2.83億噸,同比增長8%,進口價格同比上漲64.51%。國家統計局表示,全球疫情走勢和國際環境還存在較大不確定性,行業間恢復仍不均衡,特別是原材料價格明顯上漲不斷加大企業成本壓力,工業企業效益恢復基礎仍需進一步鞏固。
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全球副總裁朱民近日表示,美國政府經濟刺激政策可能引發世界性通貨膨脹,中國雖有政策空間應對,但仍需保持警惕。盤和林認為,全球通脹的情況下中國不可能隔絕通脹輸入。“若政策過於寬鬆,容易產生內生通脹,而如果提高利率,又容易出現輸入性通脹。” 盤和林表示,此時的貨幣政策需要注意很好地平衡通脹和經濟發展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