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寧高寧:人類不會那麼愚蠢,經濟不會那麼萎縮,企業不會那麼無能

由 費玉榮 釋出於 財經

2020年9月29~30日,中化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寧高寧在海南省海口市出席2020中國綠公司年會,並就“國際化的挑戰與未來”發表主題演講。以下為整理演講全文。

口述:寧高寧 中國企業傢俱樂部理事、中化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

來源:中化集團、中國企業傢俱樂部

當下外部環境變化非常快,國際化面臨的挑戰是顯而易見的,國外談論國際化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人越來越少了,很多人有意無意地被迫成為了民族主義者、民粹主義者甚至包括一定程度上的種族主義者,這些都不禁讓人感嘆人類對自然探索的進步突飛猛進,但對人類自身的社會卻如此無能為力。

但是,我們對國際化也不用太擔心。實際上,即便沒有中美貿易爭端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產業鏈已經在以很快的速度開始重構和升級了,只是現在的程序進一步加快了。

中國不是一個資本輸出型的國家,特別是如今的情況下,中國企業很難有大面積真正地“走出去”,包括資本、技術、管理等等。我們需要為了獲取一定市場、技術、原材料而“走出去”,但在某種程度上,企業在自己國家內投資更應該被鼓勵,特別是中國有著如此龐大的國內市場和消費潛力。

當下有些概念是錯誤的、容易被混淆的。有些人說,中國資金充裕,所以一定要“走出去”進行投資,這種說法很容易產生誤導作用,可能有一部分中國人富裕了,但是還有很多中國人並不富裕。

有些時候我們被演算法誤導了。比如說,中國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全球第二了,可是GDP這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概念是有一定誤導作用的,實際上我們的GNP(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收入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中國企業有機會、有責任在彌補這個差距的過程中貢獻力量。

此外,還有一些在與國際接軌觀念上的誤導。比如貿易順差比逆差好嗎?人民幣貶值還是升值好?個人儲蓄多、國家外匯儲備多好嗎?中美貿易爭端中誰受益了?

過去幾十年走過來,實際上中國在國際化中更多的是爭取到一個勤勞、辛苦的工作機會,最大的受益方應該是美國,試想今天我們和美國調換一下,我們也外債很多、貿易逆差、全球投資,美國人到今天還是住全球最大的房子、開最大的汽車、消費最多的能源和最好的食物。

那麼我們想,這個世界已經這麼亂了,我們還需要國際化嗎?對此也不必擔心,如今國際化的主要爭執起於某些國家出於一定政治目的發起的貿易爭端,但企業並沒有反對國際化和全球化。

國際化是企業自身價值鏈、產業鏈發展的自然過程,產業化意味著效率提升、充分利用資源和使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因此,這個階段的“逆全球化”只是暫時的,國際化、產業鏈是不會簡簡單單消失的,各自封閉是不可能的,人類不會那麼愚蠢,經濟也不會那麼萎縮,企業也不會那麼無能。

國際化的真正推動力來自於企業,就在最近,可口可樂在中國佈局的第20個工廠在貴州動工建設,耐克、寶潔、星巴克、ADM糧食公司等很多企業在美國以外的經營比例都超過50%。我們要相信商業的力量,中國也最具發展潛力。

在一場危機來臨之前,人類往往是容易忽視它,危機發生之後,又會過度的憂慮,從一開始不太認識情況到後來感覺過度害怕了,目前全球很大程度上都處於這個狀況。危機所消滅的是本來就應該被消滅的東西,新冠肺炎疫情加速驅動了數字化、遠端化、人工智慧的生產和發展。比如遠端會議,在確保工作效果的同時,顯著提高了工作效率。

中國“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有利於民生的,未來中國的國際化和擴大內需成果主要表現在改善民生上,是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為目的。

未來我們最希望看到的國際化不單單是企業的國際化,而是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中國的語言、資本、護照、教育等等在國際上有著更廣的使用範圍,這個過程是很長的,我們要加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