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希:“提質增效”“更可持續”要以人為核心

來源:人民網 原創稿

編者按: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3月23日召開的財稅工作座談會指出,要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有力有序做好各項財稅工作,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共同富裕、統籌發展和安全,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

隨著《關於2020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1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批准透過,主要收支政策和重點財政工作備受關注。針對2021年財政政策的規劃部署,人民網記者採訪多位業內專家,解讀積極財政的內涵與意義。

財政政策關係“國家賬本”,關乎國計民生。今年的政府報告中,“提質增效”“更可持續”成為2021年財政政策關鍵詞。從“更加積極有為”到“提質增效、更可持續”,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將立足新發展階段,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2021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如何實現“提質增效”“更可持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就要一以貫之地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劉尚希分析指出,2021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向沒有發生變化,但是更加強調“提質增效”“更可持續”,這實際上包涵三方面內容:一是要保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向,二是要“提質增效”,三是要“更可持續”,這是一個整體政策。

首先,“積極的”取向表明財政政策還要保持一定的對沖風險力度。劉尚希指出,儘管跟去年相比,公共風險強度有所下降,對沖需求有所減弱。但是,不穩定、不確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在這種情況下,政策只能考慮微調,不能大幅度調整。另外,從市場主體的期待和穩定預期的角度來看,也要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不能大調大動,也不能急轉彎。

其次,如何理解“提質增效”,劉尚希表示,一方面指資金配置和使用的有效性。從財政意義上理解,就是在經濟層面和社會層面把錢花在刀刃上。另一方面,指政策有效性。這裡涉及“財”和“政”,“財”是講資金,“政”可以理解為政策。財政政策不是簡單地拿錢、把錢用好,更重要的是實現政策的有效性。

如何更好地實現提質增效?劉尚希指出,不僅僅是把資金用到刀刃上,更重要的是穩定預期。從“財”上看,資金的宏觀分配及微觀使用要講績效;從“政”上看,政策的效果不僅僅是把錢花好,還要穩定預期,為市場注入更多確定性。

“市場主體可以自己謀劃、投資、研發等,眼前怎麼辦,以後怎麼辦,如何做長期打算,這就需要有可預期的宏觀政策,提供宏觀確定性。這一點,已經體現在今年的預算報告裡。”劉尚希說。

劉尚希認為,市場主體在做長期發展規劃前,需要有可預期的宏觀政策。在今年預算報告中,減稅降費方面更加強調繼續完善制度性減稅以及怎麼更好落地;進一步延續階段性的減稅降費政策;取消一些臨時性減稅降費政策,實施新的結構性的減稅降費措施來彌補等,這些這政策都體現了保持宏觀政策尤其是減稅降費政策的可預期。

最後,財政政策可持續,既要從微觀層面看,也需從宏觀方面考慮,財政政策措施是否會轉化為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和市場活力。如果實現了轉化,經濟增長質量更高,創新驅動力更強,財政政策可持續自然就有了基礎。

劉尚希解釋,從中長期來看,可持續發展還涉及到債務問題。債務資金的使用效率、效果決定了債務風險的未來趨勢是收斂還是擴散。債務管理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債務市場的建設,不僅包括髮債的一級市場,也包括二級市場的培育和完善,還要納入財政風險管理之中。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14 字。

轉載請註明: 劉尚希:“提質增效”“更可持續”要以人為核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