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侯潤芳)10月26日,在騰景大資料應用科技研究院、熔冶鋼鐵工業研究院聯合舉辦的“鋼鐵行業數字化管理與碳管理峰會”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在演講中表示,從三大需求態勢看,四季度增速有可能不及預期。正常情況下,今年應該力爭8%以上的增速,明年再爭取不低於5%的增速。在這樣的經濟形勢下,劉世錦建議,擴內需、穩增長的立足點要轉到發掘中速增長期的結構性潛能。
劉世錦提出,當前經濟恢復基本符合預期,2021年宏觀經濟呈前高後低態勢。從三大需求態勢看,四季度增速有可能不及預期。房地產投資已進入下降通道。製造業投資回升是一個亮點,但很大程度上是去年降幅過大的回補,兩年平均增速尚未恢復到疫情前水平。出口仍然是超預期表現,但隨著全球經濟回暖,增速將逐步趨於常態。正常情況下,今年應該力爭8%以上的增速,兩年平均達到5%-5.5%。以此為基礎,明年再爭取不低於5%的增速。這是在我國目前已有的潛在增長水平下,透過跨週期調控可以實現的目標。
針對當前的經濟形勢下,劉世錦建議,擴內需、穩增長的立足點要轉到發掘中速增長期的結構性潛能。他提出一個以都市圈、城市群建設為龍頭,以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為主體、以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為兩翼的“1+3+2”結構性潛能框架。其中,“1”指的是以都市圈、城市群發展為龍頭,為下一步中國的中速高質量發展開啟空間。“3”指實體經濟方面,補上我國經濟迴圈過程中的三大短板:基礎產業效率不高、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大、基礎研發能力不強。“2”指以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為兩翼。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是橫向的、對全社會各領域都會發生影響的要素。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不僅為追趕程序提供支撐,也可為全球範圍內發展方式的轉型提供引領。“簡單地說,‘1+3+2’結構性潛能就是一個龍頭引領、補足三大短板、兩個翅膀賦能。”劉世錦說。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中國經濟還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如何圍繞雙碳目標有序合理地推動綠色轉型?
對此,劉世錦提出,中國實現雙碳目標,有兩個基本約束條件。“中國人均碳排放已達7噸以上,超過歐盟,儘管還有十年的達峰前時間,但這個空間不大。因為這是碳中和目標約束下的碳達峰,達峰水平越高,下一步碳中和的難度越大。目前中國人均GDP為1萬美元,2035年要達到3萬-4萬(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美元,此後還要達到6萬美元(前沿發達國家的水平)既要馬兒跑得快,又要馬兒少吃草、少排放乃至零排放。” 劉世錦說,30-60目標推動中國走上“第三條道路”,即低碳或零碳較高增長。“在雙重約束下,選擇採取低碳或零碳的綠色技術和產業體系,同時實現高生產率,力爭減碳和增長雙贏。一個超大型經濟體,在人均GDP1萬美元,有碳中和目標、巨大減排壓力下,仍要保持較高增速,不放棄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目標,未有先例。”
劉世錦還指出,碳中和對中國發展帶來產業、技術、發展方式的系統性變革,但需要協同推進。碳中和目標將會帶來一次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一個重大的技術創新和投資機遇,一場配套的制度變革和創新,一次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發展理念、發展方式的系統性重大變革。但從近期出現的一些情況看,需要認真探索、理解和尊重綠色轉型規律,處理好短期和長期、目標和手段、行政方式與市場機制等重要關係,圍繞雙碳目標積極有序合理地推動綠色轉型。
劉世錦建議,減碳不能“單打一”,減碳不宜單兵突進,而要推動降碳、減汙、增綠、增長協同推進。減碳不能“運動式”。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關鍵是用綠色技術替代傳統技術,是要減少碳排放,而不是減少生產能力,更不是在不具備綠色技術的情況下人為打亂正常供求秩序。減碳不能指標錯位。應加快創造條件,用碳排放的“雙控” 指標,即碳排放總量和強度控制指標,替代能耗的“雙控”指標,以更好地服務於實現雙碳目標。更重要的是,著力於綠色轉型“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重點推動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綠色技術和投資將會提供巨大的創新和增長新動能。綠色技術既做減法,更多的是做加法和乘法,形成百萬億級別的發展新動能。
校對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