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界(ID:pedaily2012)10月16日訊息,近日,估值超過10億美金的美國健身預定平臺ClassPass宣佈其於10月15日被同行Mindbody收購。合併後公司會先發一輪5億美元的可轉債,領投方為美國知名PE Six Street。目前,具體交易條款並未披露,但 Mindbody 的執行長喬什·麥卡特 (Josh McCarter) 表示,這是一項全股票交易。根據ClassPass最新一輪融資的估值,Mindybody收購ClassPass有望成為全球健身行業最大的併購案之一。
資料顯示,作為收購方的Mindbody 成立於2001年, 其主營業務為健身房、精品工作室以及美業提供軟體管理服務,覆蓋包括中國在內的130餘個國家。簡單來說,企業可以使用 Mindbody 的軟體來執行、營銷和發展他們的品牌,而消費者使用 Mindbody 進行預訂。最近,Mindbody和線下連鎖美容店Blo blowdry bar達成全球性合作。
健身預定行業獨角獸企業
這家獨角獸企業有何來頭?公開資料顯示,ClassPass成立於2012年,與Mindbody的商業模式類似,ClassPass初期以與場館合作,以網上的團購課程、使用者導流從場館拿下極低的價格,同時用融資金額進一步補貼,為使用者提供了無法抗拒的價效比。ClassPass以每月訂閱費99美元、10堂健身課程的模式迅速佔領市場,同期門店直接購買課程的價格在幾十美金。
時間回到2015年4月,這一年,ClassPass收購Fitmob,奠定了北美市場的壟斷地位。次年,ClassPass著手改革與場館合作方式、改善利潤表,前者把降低場館課程價格轉為增長場館總營收。2017年6月,ClassPass完成7000萬美元C輪融資,中國私募股權投資機構黃浦江資本參與了此輪投資。
值得關注的是,自成立以來,黃浦江資本創造了超過35%的IRR,90%以上投資均實現上市或併購退出,且平均3至4年完成整體退出。黃浦江資本專注於投資多個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累計投資積體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網際網路、大消費領域獨角獸企業30餘家,是Angel List上唯一持有眾多獨角獸的中資基金,投資專案包括瀾起科技、屹唐半導體、地平線、位元大陸、Grail、藥明康德、北海康成、拼多多、Farfetch(發發奇)、騰訊音樂、Spotify、ClassPass、Flexport、Skyscanner(天巡網)、Terrafugia、Airbnb(愛彼迎)、Uber(優步)、超級猩猩、分眾傳媒等。目前,黃浦江資本參與管理了全球30餘支社保、養老、主權基金以及國內20餘個家族辦公室的財富,累計管理規模超過60億美元。
2018年初,ClassPass將會員制改為點數制,使用者充值獲得點數用以預約課程,完成了商業模式的重大改革。此次改革解決了課程成本問題、非高峰期課程銷售問題、場館席位開放程度問題。同年底,ClassPass上線智慧動態定價技術SmartRate,場館提供價格區間,ClassPass基於AI確定點數價格和課程名額。自此ClassPass由引流的約課平臺,變成客單分發平臺,重塑了行業規則。迄今為止,這個拿到定價權的成就,中國本土企業還未有一家完成。2019年1月,ClassPass收購亞洲地區最大競爭對手GuavaPass,並進入中國市場。一年之後。ClassPass完成由淡馬錫參投的2.85億美元E輪融資,估值達10億美元。
合併後將保持獨立品牌運營
值得關注的是,合併之後,ClassPass將繼續保持獨立品牌運作。"ClassPass將保持其品牌,沒有裁員或裁員計劃",ClassPassCEO弗裡茨.蘭曼(Fritz Lanman )曾告訴媒體,“但合併會帶來新的增長機會。”
具體的說,使用Mindbody的消費者將有機會透過註冊 ClassPass 預定健身房和工作室。同樣ClassPass平臺上的商戶將有機會使用Mindbody的企業管理軟體。蘭曼表示,ClassPass平臺上約1/3的工作室將有機會和Mindbody簽約。不過, 麥卡特和蘭曼均強調,ClassPass平臺上的健身房和工作室不會被要求強制使用Mindbody的企業軟體,反之亦然。
對此,蘭曼將這筆交易比作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的合併。“看看Instagram 和 Facebook,”蘭曼說。“當Facebook 收購 Instagram 時,它只是一家小公司,而 Facebook 憑藉其卓越的規模和服務優勢,真正推動了它的發展。”
蘭曼和麥卡特都認為,現在的最大的挑戰是要讓儘可能多的工作室、健身房和其他服務提供商能堅持到新冠疫情大流行結束。“目前對ClassPass業務擴張最大的阻礙是疫情,疫情對線下健身運動產業打擊很大。”儘管如此,蘭曼向媒體表示,“他們獲得的所有資料都表明,人們對面對面的健身課程和體驗有著巨大的潛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