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17日電題:開發海洋能源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新華社記者王立彬
減稅降費、鼓勵創新、金融扶持……政策措施落地實施,帶動我國海洋經濟全面復甦。特別是海洋能源開發利用快速發展,成為實現“雙碳”目標的“藍色途徑”。
(小標題)海風可憑:海上風電增速領跑全球
自然資源部最新資料顯示,上半年我國海上風電新增併網容量215萬千瓦,同比增長102%。江蘇、廣東、浙江加大政策支援力度,山東、海南、廣西積極謀劃海上風電開發。
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大海上風電市場。全球風能理事會最新資料顯示,中國海上風電新增容量連續三年領跑全球。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規模超過1110萬千瓦,海上風電總容量超過德國,僅次於英國。國際能源署預測,2040年中國海上風電裝機容量與歐盟相當,減排能力將進一步提升。
海上風能發電,用的是風,靠的是科技。海上風電機組研發向大兆瓦方向發展,產業鏈條進一步延伸。國內首臺自主智慧財產權8MW海上風電機組安裝成功,10MW海上風電葉片進入量產階段。海上風電場向智慧化方向發展,國內首個智慧化海上風力發電場在江蘇實現了併網執行。
據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副主任彭偉介紹,在漂浮式風電方面,我國也取得突破性進展:明陽集團、三峽集團聯合研製的全國首臺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三峽引領號”7月在陽江成功安裝,單機容量5.5兆瓦,最高可抗17級颱風,計劃年底投產。
中能融合公司自主研發的V型6兆瓦漂浮式風電機組,即將在青島藍谷小管島海域安裝執行,為浮式海上風電機組走向深遠海提供經驗。
(小標題)潮流堪用:潮流能總裝規模全球第二
目前我國潮流能總裝機規模已達3820千瓦,居全球第二位,僅次於英國。年內我國首臺兆瓦級潮流能機組將投運,從而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規模化潮流能開發利用技術的國家,在連續執行時間等方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據彭偉介紹,在財政部、自然資源部和浙江省政府支援下,杭州林東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出LHD潮流能裝置首期機組在舟山併網發電,連續執行超過50個月,累計提供超過221萬千瓦時清潔電力,實現二氧化碳減排約2000噸,目前總裝機規模達1.7兆瓦,連續執行時間和發電量均居世界前列。該專案可實現連續擴容,目前正在開展單機兆瓦級機組組裝,已完成總成平臺布放。
在波浪方面,我國波浪能應用領域不斷拓展,在深水養殖、遠海供電等方面實現成功應用,創造多項全球首次。我國5 0 0千瓦波浪能裝置“舟山號”“長山號”先後開展海試。氣動式波浪能供電裝置已在海洋觀測和航標燈領域商業化。
為推動海洋養殖向深遠海、綠色、智慧化轉型升級,中科院廣州能源所研製的半潛式波浪能養殖旅遊平臺“澎湖號”透過法國船級社認證,可提供1.5萬立方米養殖水體,具備120千瓦清潔能源供電能力,搭載自動投餌、魚群監控、水質監測等現代化漁業裝置。
據中科院廣州能源所研究員盛松偉介紹,“澎湖號”作為全球首臺半潛式波浪能養殖一體化平臺,已在漁業基地開展超過24個月的養殖示範並在多個省份推廣應用。該平臺作為海洋能與海水養殖結合的“綠色發展”成功案例,獲得多地企業訂單,帶動社會投資上億元。
(小標題)綠色轉型:海洋油氣開發量價齊升
上半年,我國海洋原油、天然氣產量分別同比增長6.9%和6.3%,6月末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比上年末上漲45.0%,海洋傳統行業全鏈條加快綠色轉型。
上半年首個海上“綠色油田”在渤海建成投產,引入了創新型環保裝置實現減排增效。與此同時,23000標準箱LNG和傳統燃油雙燃料動力超大型集裝箱船實現批次交付,助力海洋交通領域降低碳排放。福建全面推廣使用新型環保養殖設施,“振漁1號”“福鮑1號”等深遠海智慧化養殖平臺相繼投入使用。
作為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研發專案,國產自主天然氣水合物鑽探和測井技術裝備海試任務近日完成。中海油研究總院負責人米立軍表示,本次海試低成本、高效率獲得了高質量測井資料,驗證了國產自主深水技術裝備的可靠性,創下我國依靠自主力量進行海洋水合物鑽進作業深度和水深兩項紀錄。
據國家海洋資訊中心何廣順介紹,目前企業主體活力穩步恢復,上半年全國重點監測海洋行業新登記企業8843戶,同比增長15.9%,比一季度提高0.9個百分點;海洋領域融資大幅躍升,上半年海洋領域IPO企業24家,比2020年同期增加19家,比2019年同期增加18家;融資規模是2020年同期的12.6倍,2019年同期的4.4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