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海爾集團、海信集團、美的集團(000333)等知名企業提供換熱器等產品的供應商浙江同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同星科技”)上會在即。
但是筆者翻閱招股書後發現,同星科技在議價能力、研發水平、用工方式等方面尚且存在較多疑慮,公司或需給出更多解釋。
對下游客戶議價能力並不強、產品遭客戶降價又疊加原材料漲價後毛利率走低
同星科技主營業務為製冷裝置相關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包括換熱器、製冷系統管元件、汽車空調管路和製冷單元模組等。下游客戶主要包括海爾集團、海信集團、美的集團、LG電子、星崎電機、澳柯瑪(600336)、星星冷鏈、長安汽車(000625)集團等知名企業。
2019年至2021年(以下簡稱為“報告期內”),同星科技分別分別實現營業收入4.13億元、5.02億元、7.84億元,分別實現淨利潤4101.74萬元、4643.25萬元、6833.52萬元。
然而,報告期內同星科技主營業務毛利率持續走低,分別為26.2%、26.13%、22.99%。公司坦言產品遭遇客戶降價,長安汽車集團、松芝股份(002454)等客戶的部分產品價格存在年降的情形。
以前者為例,長安汽車集團主要在同星科技處採購汽車空調管路產品,報告期內均進入前五大客戶,採購金額分別為3296.07萬元、3699.34萬元、5956.19萬元。招股書顯示,2021年,公司應客戶降價要求下調當期部分系統管類產品售價,但未與原材料價格進行聯動,隨著鋁管、壓板等原材料價格上漲,該類產品單位成本上漲相對明顯,毛利率因而顯著下滑,從2020年的23.81%降至17.88%,減少5.93個百分點。
圖源:招股書
從此可見,同星科技對下游客戶或缺乏一定的議價能力,未來如果原材料繼續漲價,公司也很難將成本轉嫁給下游客戶,很大機率只能像其所言的自行消化不利影響,繼而進一步導致毛利率下滑,可持續能力令人擔憂。
另一方面,同星科技的弱勢地位還體現在客戶回款上。報告期內,公司應收賬款賬面價值分別1.37億元、1.91億元、2.31億元,佔流動資產比例分別為35.48%、39.79%、37.24%;應收票據和應收款項融資賬面價值合計金額分別為1.11億元、1.46億元、2.08億元,佔流動資產比例分別為28.68%、30.51%、33.48%。
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會佔用公司資金,若不能及時收回或者到期及時兌付,公司現金流將承壓。這一點同星科技已有體會。報告期內,公司經營性現金流淨額分別為4519.91萬元、356.86萬元、-1911.96萬元。2021年流入轉流出,便是由於公司給部分客戶的信用期較長,為3個月,且以票據結算居多。
4年沒有發明專利產出、研發人員佔比未達10%高新技術企業資質卻能續期?
儘管冠以“科技”之名,還有高新技術企業、浙江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等榮譽加身,但是同星科技的科技含金量究竟如何?
招股書顯示,同星科技於2020年12月透過高新技術企業複審,並享受15%的企業所得稅優惠稅率。按照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必須同時滿足“企業從事研發和相關技術創新活動的科技人員佔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比例不低於10%”“企業近3個會計年度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佔同期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最近1年銷售收入在2億元以上的企業)比例不低於3%”等要求。
報告期內,同星科技分別擁有85名、75名、94名研發及技術人員,佔員工總數的比例分別為9.73%、7.46%、9.38%,顯然,不管以哪一年作為評判起點,公司都沒有達到關於研發人數的10%標準線。這讓我們感到疑惑,公司為何能過高新技術企業複審?未來又能否保住高新技術企業的頭銜?
圖源:招股書
和同行業可比公司相比,同星科技不僅研發人員數量偏少,研發費用率也並不夠突出。報告期內,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1831.66萬元、1913.43萬元、2585.11萬元,研發費用率分別為4.43%、3.81%、3.30%,不僅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且最新一期指標也低於大部分的同行業上市公司。
同星科技表示,這一方面與公司規模相對較小有關;另一方面則由於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大多向行業上下游產業延展所致。
圖源:招股書
作為研發能力的體現與成果,截至2021年底,同星科技共擁有11項發明專利,然而最近一項發明專利的申請日期為2018年9月,也就是說公司已經近4年沒有新的產出了。同時公司的發明專利數量除了與宏盛股份(603090)相近外,均顯著低於其他上市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同星科技列出來的4家同行業可比公司均在主機板上市,而公司此番選擇的目標股票市場則是創業板。儘管創業板相較市場更加靈活、門檻更低,但是對於研發能力也有一定要求。2021年,創業板上市公司研發強度為4.6%。
2019年勞務派遣人數佔比超10%涉違規後,勞務外包費用激增至千萬
除了正式員工外,同星科技還存在勞務派遣、勞務外包、職校實習生等多種用工方式。
招股書顯示,同星科技2019年勞務派遣人數為138人,佔用工總人數的13.64%,已違反《勞務派遣暫行規定》關於“用工單位使用被派遣勞動者數量不得超過其用工總量10%”的規定。2020年4月起,公司逐步將部分輔助或簡單工序外包給勞務公司,並稱這是因為2020年下半年隨著中國疫情防控形勢的好轉以及海外疫情的蔓延惡化,生產供不應求,對生產人員的需求持續增長。而2020年、2021年,公司勞務外包人員數量也分別達到273人、344人,分別佔用工總人數的21.36%、25.56%,對應勞務外包費用分別為299.2萬元、1772.79萬元。
圖源:招股書
以勞務外包形式替代勞務派遣用工的,雖然形式合法,但在IPO稽核中同樣成為關注要點,這是由於越來越多的擬IPO企業透過 “假外包、真派遣”形式作為規避勞務派遣用工人數比例限制、並降低企業用工成本的重要手段所致。
而同星科技對勞務外包的需求激增,相關費用也水漲船高,就其所屬行業而言卻並非慣例。筆者翻閱可比上市公司2020年相關公告後發現,德業股份、盾安環境(002011)均不存在勞務派遣、勞務外包;宏盛股份2020年勞務外包支付的報酬總額為8.17萬元,遠低於同星科技所支付的千萬費用,且不存在勞務派遣;三花智控(002050)不存在勞務外包,但存在勞務派遣。
那麼,為什麼同星科技的用工方式顯著異於行業?公司又是否存在以勞務外包形式規避勞務派遣相關法律義務的情形?
此外,同星科技還被指或存在使用廉價勞動力的情形。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公司與當地中等職業學校簽訂協議,安排學生到公司實習,各期末職業學校實習生人數分別為58人、30人、94人,而公司各期員工總數分別為874人、1005人、1002人,據此計算職業學校實習生佔用工總數的比例分別為6.41%、2.9%、8.58%。
職業學校學生參加實習成為職業教育的重要環節,而製造業等勞動密集型行業企業也逐漸將招用實習生作為滿足用工需求的方式之一,與此同時,不規範使用崗位實習生的各類情形也隨之凸顯。而在過往實踐中,監管主要關注較大範圍聘用崗位實習生的擬IPO公司關於實習性質認定、實習用工的合法合規性、使用實習生對用工成本以及經營業績的影響等。對於這些,同星科技同樣未在招股書更進一步說明。
對於本文中的種種疑問,筆者曾傳送郵件至同星科技招股書所列郵箱,但截至發稿未得到有效回覆。同時,招股書所列的網際網路網址(http://www.zjtx.cn/)則提示“網站升級中,臨時關閉!”,也為投資者想要了解關於公司更多資訊而關上了一扇窗。
圖源:同星科技官網
關於本篇文章的更多報道,我們已在【和訊財經APP】上刊登,應用商店搜尋“和訊財經”,下載並參與猜指數活動贏取京東卡和萬元現金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