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顧學明:培育組合型市場 增強消費基礎性作用

  今年以來,在外部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明顯增多的情況下,我國穩外貿、穩外資和促消費等工作取得積極成效。面對依然嚴峻複雜的國際形勢,我國將如何繼續有效應對?記者就此採訪了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顧學明。

  穩外貿政策效應持續釋放

  記者: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壓力不斷增大給我國穩外貿工作帶來巨大壓力,目前來看,四季度乃至全年外貿將呈現怎樣的走勢?

  顧學明:今年前8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0.05萬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0.6%,降幅較前7個月收窄1.1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1.05萬億元,增長0.8%;進口9萬億元,下降2.3%。我國外貿呈現出V字形走勢,且已經開始走向V字形右側。

  一方面,我國穩外貿政策效應將持續釋放。一是減負政策不斷落地。例如,簡化對外經貿管理程式,加強出口信用保險支援,取消出口退稅最晚申報期,降低中小企業用電、用氣、物流成本等。二是外貿新業態新模式鼓勵政策持續推出。例如,我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已達105個,覆蓋了30個省份;增設了跨境電商9710和9810兩個海關監管程式碼,將跨境電商範圍拓展到企業對企業跨境貿易,推動更多傳統外貿企業實現貿易渠道的拓展。三是外貿交易平臺創新發展。例如,首次舉辦線上廣交會,為參展企業和採購商提供網上推介、供採對接、線上洽談等服務。四是貿易便利化政策不斷加碼。例如,商務部持續推動做好世貿組織貿易便利化協議生效後的各項工作,引導企業無紙化申領進出口許可證件,進一步提高通關效率,在檢驗檢疫、通關等環節提供更多便利。

  另一方面,我國外貿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態勢愈加明顯。一是外貿區域結構得到最佳化。中西部地區今年1月至8月出口增長6.8%,增速高於整體6個百分點,佔比提升1.1個百分點。二是外貿產業結構得到最佳化。雖然勞動密集型產品受疫情影響較大,出口相對疲軟,但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增長強勁。三是外貿市場結構得到最佳化。今年1月至8月,與東盟貿易總值增長3.8%,佔我外貿總值的14.6%,東盟成為我第一大貿易伙伴;與歐盟的貿易總值增長1.4%,佔我外貿總值的14%,歐盟成為我第二大貿易伙伴。四是外貿發展模式得到最佳化。跨境電商、市場採購貿易等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出口逆勢增長,增幅達兩位數以上。

  隨著我國穩外貿政策效應的持續釋放,四季度乃至全年外貿規模在實現恢復性增長的同時,外貿發展質量將進一步提升,外貿區域結構、產業結構、市場結構等都將呈現進一步最佳化發展態勢。

  保持戰略定力 提升開放水平

  記者:面對疫情衝擊,一些國家採取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的方式應對,嚴重扭曲國際投資和貿易流動,壓縮了全球投資市場空間,如何看待這種情況給我國穩外資工作帶來的挑戰?

  顧學明:面對深刻複雜變化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我們要保持戰略定力,透過進一步提升開放水平來做好穩外資工作。

  一是繼續強化對外商投資的開放力度。2020年版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進一步縮減了限制範圍,提升了服務業、製造業和農業領域開放水平。下一步,應抓好負面清單落實和實施,在保障經濟安全的基礎上研究進一步縮減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的可行性,放寬和取消清單外對外商的各種限制性措施;適時出臺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放寬金融、電信、網際網路、旅行、航運服務、專業服務等領域限制性措施。

  二是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開放平臺。依託自貿試驗區(港)、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等平臺,透過主動開放先行先試,在投資、貿易、金融、外商投資服務和管理、服務業擴大開放等方面探索創新,打造參與國際競爭的新優勢。落實“增加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相關任務,做好頂層設計等工作,為穩外資工作提供重要支撐。

  三是持續打造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全面貫徹落實《外商投資法》,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創造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政策,加強外資企業智慧財產權保護,形成有效的創新激勵機制;支援外資企業依法平等享受各種支援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營造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四是推動形成國內強大的市場需求。鼓勵消費新模式和新業態,創造和激發新的經濟增長點,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優勢,增強外商長期投資經營的信心,這也是國家現實發展和長遠利益的需要。

  培育“消費+進口+投資”的組合型市場

  記者: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加快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應採取哪些措施來落實有關部署,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穩住經濟基本盤?

  顧學明:鞏固提升消費在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是引領和驅動形成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保障。總體來看,我們要透過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持續釋放內需潛力。不過,釋放內需潛力,不能僅僅侷限於消費市場,而應著眼於培育“消費市場+進口市場+投資市場”的組合型市場,透過發揮強有力的國內市場優勢,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一是培育消費市場。增強居民消費能力,要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建立完善工資增長的長效機制,實現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者報酬和生產率提高同步,穩定消費預期。營造良好消費環境,依法懲治侵權假冒違法行為,讓城鄉居民放心滿意消費。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增強社會保障能力,促進居民即期消費。提高消費供給水平,增加服務性消費供給,引導消費者擴大旅遊休閒、文化創意、品牌體驗、資訊服務、健身娛樂等發展型、享受型消費需求,提升消費層次。

  二是培育進口市場。最佳化進口國家和地區結構,拓展從發達國家進口技術和商品範圍,注重從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進口。結合我國相關產業承受力,降低部分能源原材料的進口關稅,適當降低部分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活用品進口關稅,適時調整部分先進技術裝置、關鍵零部件進口關稅,進一步擴大優質商品進口。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削減進口環節制度性成本。

  三是培育投資市場。加強利用外資法治建設,進一步完善外商投資法治體系建設,全面推動《外商投資法》《最佳化營商環境條例》等的貫徹落實。清理涉及外資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檔案,與國家對外開放大方向和大原則不符的要限期廢止或修訂。完善外商投資管理體制。不斷最佳化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進一步實質性放寬國內市場準入,促進對外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馮其予)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687 字。

轉載請註明: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顧學明:培育組合型市場 增強消費基礎性作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