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強大國內市場的基礎在“大”,關鍵在“強”。不僅要有龐大的市場規模,而且要有良好的成長性和創新性。需努力形成供求相互促進、創新驅動強勁、軟硬體環境完善、產業鏈供應鏈運轉順暢、與全球市場高效聯通的內需市場,更好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堅實強韌的市場基礎。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
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有利於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進民生福祉;有利於暢通國內大迴圈,實現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增強發展的活力和韌性;有利於為創新提供巨大的市場需求和豐富的應用場景,加快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變革;有利於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為實現供需動態平衡提供重要支撐;有利於增強我國市場的吸引力,凸顯競爭優勢,讓世界分享中國發展的成果,為促進全球經濟穩定增長提供動力。
面向未來5年乃至15年,《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強調“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並就暢通國內大迴圈、促進國內國際雙迴圈、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等提出進一步要求。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需圍繞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切實發力,抓住關鍵問題實現重點突破,不斷取得新進展。
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具備良好基礎
強大國內市場的基礎在“大”,關鍵在“強”。也就是說,國內市場不僅要有龐大的市場規模,而且要有良好的成長性和創新性,更重要的是形成供求相互促進、創新驅動強勁、軟硬體環境完善、產業鏈供應鏈運轉順暢、與全球市場高效聯通的內需市場,從而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堅實強韌的市場基礎。
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超大規模市場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比較優勢,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具備多方面的良好基礎。
我國消費市場持續擴張,提質擴容和模式創新的動力強勁。我國已穩居全球第二大消費國,2019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已達41.2萬億元。近年來,我國消費升級態勢明顯,服務消費、健康消費、文化消費、共享消費、綠色消費、數字消費等不斷湧現,消費模式創新層出不窮,為“十四五”時期全面促進消費、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奠定了良好基礎。
供給調整加速,新興領域投資增長顯著。2019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為56.1萬億元。其中,製造業投資規模最大,特別是高技術和新興產業投資快速增長。這不僅有利於“十四五”時期繼續拓展投資空間、最佳化投資結構,也將更好地發揮投資對最佳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
營商環境逐步向好,市場活力和創造力不斷迸發。隨著“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化、市場準入門檻持續降低和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斷下降,市場主體數量增長較快,其創新潛力也加快釋放,新興技術研發、應用和商業模式創新不斷湧現,數字化、智慧化等方面的創新已從探索期進入加快發展期,大量創新型企業快速成長。這些都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注入了創新動能,將逐步實現“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的目標。
市場吸引力不斷提升,在穩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我國擁有14億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的超大規模市場,其巨大的市場吸引力已經顯現出來。2019年,我國貨物、服務進口額分別為20771億美元和5006.8億美元,分別佔全球的10.8%和8.6%。同時,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對外投資國家,涉及製造業、服務業及基礎設施等領域,對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抓住關鍵問題實現重點突破
“十四五”時期是推動國內市場實現“由大變強”的關鍵階段。客觀地看,目前我國國內市場距離強大國內市場仍有差距,以強大國內市場促進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還面臨不少體制機制約束。特別是消費增長潛力釋放尚不充分,有效供給和中高階供給較為滯後,交通、水利、能源、公共衛生、生態環保、農業農村、防災減災等基礎設施建設存在不少短板和薄弱環節,制度型開放的步伐還需進一步加快,我國市場的國際化水平也需進一步提升,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和市場治理能力有待提高。
更好解決這些問題,就要進一步挖掘和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潛力和優勢,暢通國內大迴圈,完善有利於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相關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具體來看,需重點實現幾個方面的突破。
一是全面促進消費,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為目標,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著力促進消費品質提升,加快發展服務消費,鼓勵消費新模式新業態發展,促進消費向綠色、健康轉型;培育壯大中等收入群體,加快改善消費環境,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鼓勵消費創新和培育消費新增長點,開闢投資新空間,加快構建規模巨大、層次完善、創新活躍的強大內需市場。
二是暢通國內大迴圈,加快建設現代流通體系。以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建設物流樞紐為抓手,積極開拓城鄉市場,完善流通基礎設施,加快培育大型流通企業,打造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現代流通體系。打破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暢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國民經濟良性迴圈。重點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完善擴大內需的政策支撐體系,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三是最佳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適應消費升級和產業轉型的多元化供給體系,重點是促進製造業升級和加快服務業發展,大力發展既滿足人民生活質量改善需求、又有利於人力資本積累的服務消費。進一步放寬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的准入限制,支援社會力量增加有效供給。加強基礎設施系統化和智慧化建設,增強市場的韌性和抗衝擊能力。
四是營造寬鬆開放、激勵有效的發展環境。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市場治理的基礎性制度,加快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透過國內市場要素資源的高效配置,以及產業鏈、供應鏈的協同創新,促進國內大迴圈不斷邁上新臺階,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堅實支撐。
五是繼續擴大對外開放。對標國際先進規則,加大國內市場特別是服務市場的開放力度,促進國內外要素資源的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建立有利於在全球範圍配置和利用資源的規則體系,深化國內國際市場的接軌程度,努力把我國市場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市場”。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王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