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三大指數週一震盪下跌,美國通脹大幅飆升,仍令投資者擔憂美聯儲提前緊縮貨幣政策,但美股企業財報強勁,抑制了股市跌幅。恐慌指數VIX漲4.84%,報19.72點。
截至收盤,道指跌54.34點,報34327.79點,跌幅為0.16%;納指跌50.93點,報13379.05點,跌幅為0.38%;標普500指數跌10.56點,報4163.29點,跌幅為0.25%。
特斯拉“跌跌不休”
遭華爾街“大空頭”做空
知名科技股中蘋果跌0.95%;Facebook跌0.15%;亞馬遜漲1.52%;微軟跌1.2%;谷歌漲0.23%;奈飛跌0.9%。
捲入比特幣爭議的特斯拉一度下跌4.8%,最終收跌2.2%,每股報576.83美元,較1月下旬所創逾900美元的紀錄高位回落36%,近4個月時間市值蒸發311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萬億元,目前總市值5557億美元。
訊息面上,知名投資人、有華爾街“大空頭”之稱的邁克爾·伯裡(Michael Burry)在一份監管申報檔案中披露了針對特斯拉的空頭頭寸,其價值超過5億美元。
據伯裡旗下資產管理公司Scion Asset Management週一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的檔案顯示,截至第一季度末為止,他持有80.01萬股特斯拉股票的看跌期權,總價值為5.34億美元。在2008年的次貸危機中,伯裡是最早預測到這場危機、並從中獲利的投資者之一,他在當時押注於做空抵押貸款證券,並因此而一舉成名。邁克爾·劉易斯(Michael Lewis)的《大空頭》(The Big Short)一書以及隨後的奧斯卡同名獲獎電影都描繪了伯裡的形象。
看多特斯拉等創新類科技股的“牛市女皇”Cathie Wood旗下旗艦基金ARKK跌3.2%後收跌近1%,股價重新下逼100美元。
美國電信運營商巨頭AT&T剝離時代華納,將其與Discovery合併,新誕生的媒體巨頭市值或達1500億美元,將與奈飛、迪士尼等流媒體展開對抗。Discovery C類股一度漲超21%,收漲3%至一週最高。AT&T漲超5%後轉跌,收跌2.7%,止步兩連漲。迪士尼跌超2%,連跌兩日至1月29日以來的近四個月最低,盤中一度失守170美元。
中概股再度跑贏美股大盤,熱門個股多數逆市上漲,中國科技指數ETF漲1.4%。霧芯科技、塗鴉智慧漲超8%,高途漲超5%,陸金所漲3%,騰訊ADR漲約2%,百度、嗶哩嗶哩漲超1%。
加密貨幣大跌
23萬人爆倉140億
市值最大的加密貨幣比特幣在美股午盤重新跌破4.3萬美元關口或跌10%,美股尾盤重回4.4萬美元上方,24小時內一度觸及42102美元至三個月最低。市值第二大的加密貨幣以太坊也一度跌10%,交投3228美元一線,日低下逼3100美元關口,美股尾盤重回3300美元上方。
據比特幣家園統計,過去24小時加密貨幣市場共有23.4萬人爆倉,爆倉金額140億元人民幣,最大爆倉單達9000萬美元。
COMEX 6月黃金期貨收漲1.6%,報1867.60美元/盎司,盤中漲2%創5月7日以來最大漲幅。
現貨黃金連漲四日,週一盤中最高漲25美元或漲1.4%,日高衝破1868美元至三個半月最高,也是2月2日以來首次衝破1860美元整數位。現貨白銀最高漲2.9%並漲破28美元整數位。
WTI 6月原油期貨收漲1.37%,報66.27美元/桶;布倫特7月原油期貨收漲1.09%,報69.46美元/桶。
高瓴最新美股持倉公佈
重倉中國不變
高瓴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公佈了2021年一季度美股持倉情況。資料顯示,高瓴在美股市場持有91家公司的股票,總市值為101億美元,中概股依然佔據強勢地位,硬科技、醫藥醫療、消費仍舊是其重點投資行業。
2021年一季度13F資料顯示,高瓴持有的91家公司中,從持有市值來看,中概股佔比超60%;前十大重倉持股中,中概股包括百濟神州、拼多多、愛奇藝、京東、泰邦醫藥、天境生物,這也是高瓴長期重倉持有的公司。
進一步看,高瓴二級市場團隊在一季度繼續加大了對中概股的投資力度,在91只持股名單中,新進和增持的中概股有11家,包括貝殼、華住、網易等中概股。
一季度,高瓴二級市場團隊在美股市場上對京東、嗶哩嗶哩等明星中概股進行了調倉。此外,線上教育行業嚴監管背景下,高瓴二級市場團隊對教育中概股做了調倉處理,賣出了好未來和一起教育。
中概股外,生物科技、醫療製藥依舊是高瓴重點投資的方向,91個持股公司中,醫藥醫療領域的企業佔比近一半,多個季度位列前五大重倉股的百濟神州,在此次高瓴一季度持倉資料中,百濟神州的持有市值已經排在第1位。
去年四季度,新能源車股票在美股市場經歷了一輪大漲,高瓴二級市場團隊在四季度也對新能源車股票進行了大幅度的調倉,帶來了可觀的收益。今年一季度,新能源車股價調整,連續陰跌、甚至腰斬,高瓴二級市場團隊在今年一季度對小鵬等新能源車進行了新一輪建倉;此外,高瓴今年還在A股和港股市場投資了比亞迪股份、長城汽車。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綜合騰訊證券、華爾街見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