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吳斯悠
9月17日,在第十屆國際金融交易·博覽會(金交會)論壇,廣州市召開首屆灣穀風險技術高階論壇暨中大灣穀風險管理技術實驗室啟動儀式。
據瞭解,該實驗室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研究平臺,旨在為金融發展的終點領域提供風險管理技術支援,討論在經濟下行、外部環境複雜、實體經濟承壓、風險因子增多的背景下,地方金融數字創新和風險管控的具體舉措。論壇還從風險對沖的角度研究了廣州期貨交易所(下稱廣期所)的定位及產品設計思路。
地方金融數字化
地方金融是行業發展的新業態,風險管理方式也需推陳出新。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中大灣穀風險管理技術實驗室執行主任韋利堅表示,數字化創新是地方金融的出路。
資料的獲取和處理是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的核心。韋利堅表示,獲取資料是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的一大阻礙。地方金融機構在銀聯、央行等資料來源面前往往缺乏話語權,即便可以透過加大投入實現資料對接,但對中小金融機構而言又是不小負擔。
韋利堅表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於搭建一個地方性公共資料基礎設施平臺,解決廣州地方金融機構的轉型痛點。這是中大灣穀風險管理技術實驗室的努力方向之一。
今年上半年,廣州實現金融業增加值1225億元,同比增長6.5%,高於全國、全省的平均增速,佔GDP增加值的比重高達9.35%。截至8月,2021年廣州全市金融業稅收390億元,佔總稅收比重為9.4%。金融業已成為廣州第四大支柱產業和第三大稅收產業。
截至目前,廣州有小貸公司108家,典當行98家,融資擔保公司38家,融資租賃公司2080家,資產總額1989億元。
在論壇現場,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副局長徐秀彬指出,廣州地方金融數字化轉型面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局面。
徐秀彬指出,廣州金融發麵臨兩點挑戰:一是數字化轉型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及資金投入,地方金融機構較難負擔高額成本;二是人才,尤其是金融科技的複合型人才的缺乏。
助力廣期所創新期貨產品
中大灣穀風險管理技術實驗室,是在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推動下,由廣州民間金融街信用資料技術有限公司捐資1000萬元給中山大學設立,旨在依託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全國第一的工商管理A+學科,以及中山大學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的算力和資料優勢,對包括金融監管、金融科技在內的重大專案進行產學研成果轉化和開展示範應用。
期貨是對沖風險的重要工具,也是中大灣穀風險管理技術實驗室的重要研究方向。
中大灣穀風險管理技術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席由南京大學新金融創新研究院院長李心丹擔任。李心丹表示,在主持廣期所的定位與發展規劃專案中,始終堅持迴歸期貨的本質。期貨作為避險工具,應當實現風險管理、發現價值及資源配置的功能,而風險管理是另兩個功能的前提。
在產品設計上,廣期所產品要體現差異化優勢。目前,國內已有四大期貨交易所。李心丹表示,廣期所的期貨種類將從國際和國內期交所暫未開發的品種中選擇。
在具體產品開發上,李心丹表示將從核心產業上中下游產業鏈入手,聚焦關鍵上游基本的原材料、中游的核心商品以及下游應用場景中,尋找期貨價值的錨定物。
這些核心產業包括被卡脖子的重點產業和關係國家經濟總體安全的行業,包括新材料、糧食、金融、能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