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在新京報貝殼財經主辦的“中國經濟新格局:乘風破浪”夏季峰會上, 福耀玻璃集團董事長曹德旺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餘永定,就是否要以基建投資推動經濟增長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餘永定認為,要想讓今年的經濟達到2.5%的增速,投資需求應有比較大的增長。而曹德旺則認為,“即使沒有這次疫情,中國經濟有必要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了,不能再進行大規模無效的基建投資了。如果還大規模舉債進行投資,哪裡來的錢去投資?”
從經濟的三駕馬車來看,投資始終是經濟驅動的一駕馬車,也是比較重要的一個方面,以投資的驅動來促進經濟穩增長,尤其在疫情帶來的整體需求下降的情況下,這也不失是一個選擇的路徑。
但同時,我們需要考慮投資的效率,比如,在一些已經投資較為密集的領域,如“鐵公基”(鐵路、公路等),就沒有太大的必要。而在通常所說的補短板,包括一些產業園區的一部分基礎設施,部分邊境地區的基礎設施等,比如中西部地區產業園區建設汙水處理設施等,就能夠提高一定的效率,甚至在一定程度解決產業瓶頸,從而解決一些產業發展的問題,我認為還是需要的。
此外,一些民生工程實際上也沒有達到飽和的地步,一些區域的公路和鐵路機場建設相對飽和,但對於中西部地區依然有很大空間去改善。從這一角度來說進行投資拉動,是符合效率的。
從理論上說,社會經濟存在正常的波動,但從微觀角度來看,企業、個體很難承受巨大的波動,這個時候就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進行調節,這將對企業和個體帶來很大的影響。但調節也要以市場的規則、以效率的視角解決問題。我認為堅持以市場來配置資源的原則,對以最佳化投資拉動的效率、效益是有必要的。
基礎設施的投資分為舊基建和和新基建。新基建主要著眼於未來,可以進行投資,同時也要量力而行。一個國家就像一個公司,負債率太多,為未來的事情做的太多也是不行的,要按照財政績效評價等維度要調整好投資方式,也要引進民間資本,按照有效率的方式進行相互制約、相互促進,這樣建設效果也會好一點。
基建對經濟的推動有利有弊,一方面,基礎設施建設是整個社會經濟發展騰飛的基礎,一個地區在社會經濟發展起飛階段必須有完善的基礎設施,我們今天的經濟成果得益於舊基建,同時,我們也要立足於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基建,未來也有可能要依賴新基建的增長推動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發展。
另一方面,尤其到今天來說,一些傳統基建的邊際效益是遞減的,而且它轉換為消費拉動時存在一定的實質性損耗。市場上有聲音對基建投資邊際效益遞減的詬病,我認為主要歸因於沒有很好地進行財政績效或民生維度的評價。總體來說,我認為基建投資對於經濟的拉動是利大於弊的。
□盤和林(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張思源 編輯 趙澤 校對 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