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熟!印媒給“抵制中國”戰略潑冷水

  參考訊息網6月23日報道 《印度斯坦時報》網站6月22日發表題為《“抵制中國”的戰略真的有用嗎?》的文章稱,印度有人發出呼籲抵制中國商品的論調,這是很不成熟的,這需要印度在國內或國際上找到此類進口的替代來源。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中國的經濟崛起與該國的出口導向型增長相關。正因如此,每當我們與中國發生衝突,都有人呼籲抵制中國商品。

  倡導此類想法的人認為,我們的抵制行動會在經濟上打擊中國。此類觀點充其量只能說是不成熟的。國家——尤其是印度和中國這種大國——之間的經濟競爭要微妙得多。這需要長遠的戰略眼光。外貿充其量只能是其中一個方面。此外,在經濟問題上,軍事和外交盟友可能不願提供幫助。

  任何有關中印經濟競爭的嚴肅討論都需要關注美中差距和中印差距。

  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經濟增長是絕無僅有的。但由於中國人口遠遠多於美國,所以中國的人均收入要低得多。

  中國勞動人口比例近年來開始下降,這意味著中國將不得不繼續提高人均附加值,以維持經濟增長和提高生活水平。這將需要轉向更注重技能的工作。在這個問題上,中國相對於美國和印度的處境如何?世界銀行提供了人均附加值的部門資料。直到2000年,與美國相比,中國和印度的人均附加值還差不多。在那之後,中國在製造業方面取得了快速進步,並且大大領先於印度。

  中國製造業領域的人均附加值大幅上升是其技術實力不斷增長的最重要證據。如果中國設法趕上美國和其他高收入國家的創新曲線,就可以取得快速的經濟和戰略進步。

  如何解釋中國在技術前沿追趕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能力?它在國內打造了一個生機勃勃的研發生態系統。這從中國專利申請數量的急劇增加就可以看得出來,中國的數量不僅遠超印度,也遠超美國。看得出來,印度目前無法影響這一競爭。

  任何哪怕只在一定程度上中斷對華貿易關係的戰略都必須仔細評估利弊。此舉會減少中國的一小部分出口收入,從而對中國造成損害。但這也需要在印度國內或國際上找到此類進口的替代來源。

  一份利用世界銀行資料撰寫的分析報告顯示,印度從中國進口的商品有50%以上不是資本貨物就是中間產品。貼著“中國製造”標籤的消費品所佔份額很有可能不到20%。雖然推動輿論的可能只是想要抵制消費品,但任何本能反應最終都會擾亂資本貨物和中間產品的供應,從而擾亂國內價值鏈。任何此類政策都應該透過同時發展能滿足進口需求的國內能力來發揮作用。這將需要獲得資金、技術和出口市場。

  印度能指望在此類嘗試中得到反華集團的支援嗎?讓我們以美國為例。印美戰略聯盟如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牢固。該聯盟的重要驅動力是擔憂中國日益增強的實力。然而,這種戰略上的一致性並未導致經濟事務上的趨同。這方面的最大證據就是印美貿易協議的持續僵局。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169 字。

轉載請註明: 不成熟!印媒給“抵制中國”戰略潑冷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