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賣保險火了 營銷亂象恐踩監管禁區
在地攤經濟火熱、業內人士對“擺攤賣保險”討論增多之時,另一個緊追經濟風口的賣保險形式——直播賣保險已經火了起來,直播帶貨的物件已經延伸至保險產品。雖然這些“新風尚”利用網路渠道、搭上流量順風車降低了售賣成本,成為了傳統營銷渠道的補充,但該領域亂象也在迅速滋生,如個別賣保險的主播有無展業資格受到質疑,一些主播在直播間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等。近日,已有地方監管機構開始全面排查。
追逐直播風口
在金融行業,除了積極嘗試直播帶貨的基金公司,保險公司也漸成一股直播帶貨的新勢力。保險營銷越來越多地見諸於鬥魚、YY、抖音、快手等影片直播平臺。
一些險企高管紛紛試水。今年3月,信泰保險總裁譚寧在網路直播間亮相,釋出公司新產品。剛剛過去的5月,保險圈直播帶貨愈演愈烈。水滴公司創始人兼CEO沈鵬直播賣保險,吸引逾百萬人觀看,帶貨成果近1000萬元。華夏保險總精算師李建偉參與直播帶貨,圍觀人數超過90萬,預估銷售保費超過4億元。平安集團首席保險業務執行官陸敏參與直播帶貨,觀看人數也超百萬,預估銷售保費1.6億元。
除了公司高管,很多直播平臺上,一些保險代理人的身影也悄然增多。還有保險公司發力孵化保險領域的“網紅”。記者注意到,某全國性、股份制壽險公司就推出了“夢工廠紅人計劃”。
在直播成為風口的時代,保險公司和保險代理人等正在追趕風口,緊盯新的發展機遇。業內人士表示,受疫情影響,保險公司展業方式正在發生改變,線上營銷正在對線下營銷、熟人推介等形成替代,直播帶貨也在成為保費新的增長點。
“藉由網際網路,保險公司和代理人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接觸到以前沒被觸達、對保險沒有了解的客戶。”一位保險人士表示。
並非法外之地
作為金融產品,保險公司和代理人等帶的“貨”不同於日常消費品,存在一定的政策風險,也容易滋生出更多後續問題和亂象。記者瞭解到,個別賣保險的主播有無展業資格受到質疑,一些主播在直播間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等。
保險業直播帶貨並不是法外之地。去年底,銀保監會下發《網際網路保險業務監管辦法(徵求意見稿)》,為保險營銷劃定了紅線,要求僅持牌機構自營平臺可從事保險銷售。
保險工作人員必須“持證上崗”。監管規定,從業人員釋出的網際網路保險營銷宣傳內容,應由所屬保險機構統一製作。從業人員應在營銷宣傳頁面顯著位置標明所屬保險機構全稱及個人姓名、證件照片、執業證編號等資訊。而在各直播平臺,一些賣保險的主播並未按相關規定執行。
另據業內人士反映,直播賣保險中,也存在一些產品介紹不到位、誤導消費者等現象。
一位保險經紀人表示,“直播上的很多資訊都是片面的,有強烈誘導性,甚至是誤導的。買保險不是買白菜,沒那麼簡單。保險產品很複雜,不是在直播上可以說得清楚的。每個人身體情況不一樣,適合購買的保險產品也不一樣。”
保險產品是一種“慢決策”產品,“購買決策的做出不比一支口紅、一盒小龍蝦,”有分析人士表示。
監管開展排查
熱鬧喧囂之中,有監管機構潑出一盆“冷水”。針對短影片、直播等自媒體保險銷售誤導現象,河北銀保監局近日印發通知,要求各保險公司和專業保險中介機構對照監管要求,對履行主體責任、建立健全自媒體保險營銷宣傳管理制度、完善資訊監控和處置機制、加強從業人員合規教育等方面開展全面排查。
事實上,對於利用網路自媒體等平臺的保險營銷,監管也一直在排查風險。今年以來,多位保險從業人員因在微信朋友圈釋出的營銷資訊被地方銀保監局給予警告和相應處罰。
銀保監會此前釋出的風險提示指出,透過自媒體平臺釋出的誤導資訊包括飢餓營銷類,宣傳保險產品即將停售或限時銷售,如使用“秒殺”“全國瘋搶”“限時限量”等用語;誇大收益類,混淆保險產品和其他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如釋出“保本保息”“保本高收益”“複利滾存”等;曲解條款類,故意曲解政策或產品條款,如宣稱“過往病史不用申報”“得了病也能買”“什麼都能保”等。
日前,銀保監會下發《2020年保險中介市場亂象整治工作方案》。保險機構合作的第三方網路平臺的經營活動是否僅限於保險產品展示說明、網頁連結等銷售輔助服務,是否非法從事保險銷售、承保、理賠、退保等保險業務環節被列為亂象整治要點之一。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