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環保民企混改背後:期望值和現實之間如何找到平衡?

揭秘環保民企混改背後:期望值和現實之間如何找到平衡?

不過,這也並非易事。

7月2日,一位央企環保公司的負責人張政(化名)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央企跑步進場,基本上都已接觸到了頭部的環保企業,國資委也是有要求的,後面不是說誰都能進的來。目前混改的資源,可接受方並不太多。”

張政告訴記者,這些頭部環保企業基本都是由於前幾年投資過大,擴張太快,造成了一系列資金債務難題。其實博天環境一開始也是以技術見長的,碧水源的初衷是要技術引領,但後來又搞重資產,玩PPP去了,最後搞得活不下去。這就是路子走彎了。重資產不是不能做,現在可能更需要迭代的技術。

中廣核環保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雷霆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如果不抓住技術這個重點,這個行業就沒得救。好的商業模式加好的技術,再加上資本助推,才是行業的未來。”

環保企業要想找到理想的國資,完成混改,其實並沒有那麼容易,最終的決策,考驗著實際控制人。“無論是哪個環保企業,其決策壓力都很大,也會很難。而越到後面可能越難,期望值和現實之間最終要找到一個平衡。”張政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

在他看來,其實這個平衡點也很難找,但非要逼到那個份上,實際控制人也是會“割肉”的。如果沒逼到這一步,那實際控制人也是堅決不同意的。

這其中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對價條件。“實控人被迫出讓控制權,肯定會最後一搏,但實控人自己已經把大量股權質押出去了,實際債務很多,如果轉讓價格低的話,就相當於淨身出戶了。所以肯定會死咬。”張政告訴記。

不過,如果轉讓價格過高,還是會有一些風險。

張政分析,由於基本面的問題,上市公司股價有下行壓力。如果央企去購買,或去做定向增發,到時一開放,價格很可能下跌,那麼問題來了,在賬面上會直接體現虧損。所以這個決策壓力是很大的。鐵漢生態亦是如此,上市公司需要輸血拿到一筆錢,如果換一部分資產,再裝一部分資產,獲取控股權,但是不解決實控人的財務危機,估計與其意志不一。

經濟觀察報記者獨家採訪獲悉,中國節能對鐵漢生態的收購,目前仍處於國務院國資委的審批階段。一般情況下,批下來要兩到三個月,預計7月份會有結果。

一位接近鐵漢生態的知情人士向經濟觀察報記者透露,實際上審批相對是比較容易透過的,因為從整個金融市場監管層看,還是鼓勵實施混改的,政策比以前放的要寬。但國資委審批也會提出相關要求,比如整體負債率等。“而其實現在鐵漢生態的財務狀況比東方園林還要糟糕。它們現在已經幾個月沒發工資了,也是很迫切的希望國資的儘快進入。包括博天環境差不多也是如此狀況。”上述知情人士向經濟觀察報記者透露,與博天環境談過的企業包括央企有幾家,但真正有勇氣接它盤子的,可能也有點難度。深入去看,畢竟還是有很多財務上的問題和困難的。

中國節能在將國禎環保納入麾下後,再收鐵漢生態,是不是也面臨一些難題?

上述知情人士認為,最終雙方能不能談成,中國節能可能也不容易,因為深投控此前先入主的,都沒收成,而中國節能和深投控也未談成,與鐵漢生態談,也存在很多難點。主要還是看雙方的對價條件和一些戰略要求。“所以,如果實際控制人可能混改的預期太高,恐怕還是有問題的。估計沒有那麼容易談妥。”

在張政看來,中國節能的考慮是把鐵漢生態作為其戰略佈局的一部分,但是否一定要鐵漢生態,這也未必。它應該也有多種考量和選擇。如果併購的這筆錢不能產生效益,對其整體將產生影響。所以也不排除會放棄此項收購。國資委對央企減負債、減槓桿的要求也非常明確。中國節能應該也有壓力。

兩年多來,大量環保民企進行了“混改”,已有20餘家民企易主,環境商會預計直接資產交易額度超過200億。今年上半年逆向混改潮繼續,碧水源、國禎環保、鐵漢生態、博天環境等頭部民企先後出讓或計劃出讓控制權。

環境商會有關負責人表示,國資在環境產業頭部的勢力和引領作用日趨強勁,以國資主導投資、民企專注技術與運營的產業格局進一步形成。已接受馳援的環保企業在國資助力下成功打破融資困境,回血明顯。比如,清新環境2019年實現經營性淨現金流13.46億元,同比增長26.7%。

7月2日,清新環境總裁李其林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有了國資的支援,公司肯定比以前更加穩健了,包括資金、戰略、業務等各方面。我們和國資結合,有一個融合過程,一年多來,融合的還不錯。發揮國資平臺優勢,主要體現在融資、市場開拓、未來戰略佈局等方面。

“未來中長期看,我們希望繼續發揮平臺優勢,同時把市場化的機制發揮好,把所擅長的運營管理、技術創新等優勢保持下去。我們就有可能在一些新的方向上取得突破,再上一個臺階。”李其林告訴記者。

清新環境的身份在2019年發生了改變,現已是四川省國資委控股的一家混合所有制企業。

李其林對環保上市公司的“轉身”深有感觸。他對此輪混改的理解,一方面是上市公司的需求,另一方面環保產業發展到一個新階段,需要政府資源,做一些大的專案投資、區域化流域化的綜合性環境治理,單純由技術型民營公司去做,精力和能力都不夠。加上這幾年的產業週期影響,市場要素亟待整合。從大的邏輯和方向看,這是一個潮流,亦是優勝劣汰的過程。

他認為,民企在混改後如何用好這些體制機制,很關鍵。國資的背景、融資的資信及資源支撐,民企的核心技術優勢和市場化管理的能力和機制,這幾種要素具備就足夠了,但要形成合力。這就是融合的問題。

這本身也是一個很好的互補。

“其實混改反映的就是互補的概念,央企大舉開進,不是說帶著平臺、資金和資源,就可以做好,還要有核心技術、創新的價效比高的解決方案,才能真正做好產業。所以還需要尋求合作方,進行結合和優勢互補。”李其林告訴記者。

截至目前,已有半數央企進軍環境產業。全國省級環保集團達20餘家,已形成地方環保投資的一股新勢力。在李其林看來,央企對行業的衝擊也是現在可見的這種景象,談不上會更怎樣。

長江生態環境保護集團董事長趙峰說,“我們進來並不是跟大家搶利益、搶蛋糕的。希望大家不要把我們當做野蠻人對待。央企、國企以及社會資本各方,大家分工不同,履責也不一樣,各方專業人士做專業的事情。”

未來環境治理需要的是一個綜合效果,由分散的治理更多向區域化、流域化綜合治理轉變。這就倒逼企業具備更加綜合協同的能力。

李其林表示,我們希望依託國有股東進行綜合協同,做出一些示範和案例,探索一些新的商業模式。堅守核心主業,持續去做好煙氣治理這個老本行,主要是在運營、運維、技術服務等方面。尤其第三方運維,仍有存量空間。我們也會向很多工業行業延伸拓展,比如鋼鐵行業,也是大氣治理的重點。

在業務其他種類上,清新環境也做了新的佈局。如工業餘熱回收利用、固廢危廢綜合處置及迴圈利用等,未來也將逐步拓展。

據經濟觀察報採訪瞭解,頭部環保企業最密集的混改已進行的差不多了,很多企業走完了過程,後面就看誰做的更好。當然一些小的混改也可能在區域性上演。細分領域競爭也很激烈,但不少小而美的企業在專業領域始終堅持做精做好,也有飯吃,將來也可能與頭部企業進行互動或結合。

李其林將之視為一個比較理想的業態和格局。大企業在某些領域不可能做的那麼細,也需要與小企業進行互補。

他認為,產業相對弱勢的時期正在逐步過去,今年如果不是疫情影響,很多企業的資料應該會改觀。隨著疫情的穩定以及這輪混改的完成,基本就形成了一個新格局,國資與民資達成相對平衡。“與此前不同的是,今年可能是要看混改之後的變化和成效,比如應收賬款、融資、現金流是否改觀,營收、毛利等情況是否企穩回升。”李其林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未來幾年可能更多關注混改後,環保產業如何發展,是否有一些新的案例、新的企業在崛起以及新的商業模式在出現。

雷霆對未來行業的趨勢有著獨到眼光,他認定一個大方向是要突出以技術為主的、高質量發展的、資本助推的模式。而現在正好是一個轉向。

他說:“我們已從傳統環境治理的思維中跳了出來,不再追求量上的東西,更多的是在做技術引領。商業模式也要創新,模式不對,最後就會搞的歪歪扭扭。我們要做好的商業模式,要有技術引領來迭代做一些專案。我們不要量最大,但要做的最好。我們主要併購一些大的專案,包括資本市場上一些優質的上市公司。”

雷霆認為,如果不抓住技術這個重點,這個行業就沒得救。好的商業模式加好的技術,再加上資本助推,才是行業的未來。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322 字。

轉載請註明: 揭秘環保民企混改背後:期望值和現實之間如何找到平衡?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