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視點:科創板各方主體成熟應對 為股東減持壓力“減壓”

  張 歆

  嬰兒呱呱墜地,最初圍繞身側的一定是父母至親;長至少年,與更多志同道合者相伴而行;再至組建家庭新階段,則親朋關係更為廣闊複雜,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有人加入其朋友圈,也難免有人離開。人如此,科創板企業亦是如此,這可以說是成長的煩惱,也可以理解為蛻變的必然。

  7月22日,首批上市科創板公司限售股解禁;截至一週後的7月29日,共有12家科創板公司陸續釋出了股東減持或詢價轉讓股權的計劃,按照目前的估值,涉及總額最高不超過112.42億元。令人欣慰的是,從這一週科創板企業的二級市場表現來看,科創板各方市場主體對待減持愈發成熟理性,新老股東之間透過“市場語言”尋求共識。

  首先,科創板公司的老股東整體表現淡定,“解禁即減持”的股東大多是創投基金。

  從12家企業披露擬減持股東的型別來看,僅1家公司董監高參與,其餘大多數是持股低於5%的“小非”股東,且主要是創投基金領銜。

  投資各有分工,不同屬性的資金覆蓋企業不同的成長階段。其中,創投資金的使命就是陪跑企業的初創期,並在企業上市後實現退出,這也是創投基金對於基金投資人的承諾。換句話說,從科創板公司披露股權結構開始,已經向市場表達了股東結構未來調整的必然。比較有趣的是,這筆資金可能並未真正離開多層次資本市場,而是透過孵化或投資新企業,實現“江湖再見”。

  同時,更多科創板公司實際控制人、大股東和持股董監高面對解禁的淡定,也展示了在企業發展和儘快落袋之間的成熟選擇。科創企業的發展確實需要創始人、核心員工更堅定的陪伴,“繼續持有”本身就是一種態度。

  其次,從科創板公司股東減持手法、以及投資者的反應來看,各方主體對於減持規則的理解也更為成熟。

  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2020年“5·15全國投資者保護宣傳日”活動上強調,“資本市場是一個內涵豐富、機理複雜的生態系統,做好資本市場工作,必須統籌兼顧投資者和融資者、上市和退市、再融資和減持、新股東和老股東、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存量和增量等關係的動態平衡,求取最大公約數”。

  面對限售股解禁,部分科創板公司股東選擇了“嚐鮮”科創板詢價轉讓減持,這種類似於“以批發價格 To B”的轉讓方式對於場內中小投資者的直接影響更小。市場的反應也是比較理性和成熟的。7月23日起釋出實時行情的科創50指數顯示,近一週時間內,指數雖然經歷了明顯波動,但先抑後揚,市場信心逐步恢復。

  此外,監管端的規則供給也更為成熟。上交所此前表示,將持續評估科創板股份減持制度實施效果,努力構建更為合理的股份減持制度安排。從一線監管的表態來看,科創板減持制度的持續最佳化是可以期待的。

  第三,市場對於不同階段股東權利義務、持股成本的認定漸漸達成更為成熟的共識。

  過去,與“大小非減持”訊息相伴的,往往是一邊倒的對於老股東套現的指責,在測算其持股成本時也只考慮初始投資。但是,從近期市場的反應來看,更多的聲音能夠理解新老股東的權利義務,評估不同階段股東的貢獻特點,新老股東也用市場化的方式表達共識。

  在筆者看來,初始投資確實並不能代表老股東的全部付出和貢獻。以近期相對宣佈擬退出較多的創投基金為例,創投基金選擇在企業初創期進入科創企業,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支撐;而且,其投資的時間成本、機會成本、風險成本均未能反映於初始投資之中。與選擇離場股東儘快達成“估值理解”,不僅是新股東市場化投資理念的體現,也是科創公司攜手股東開啟新徵程的股權結構基礎。

  未來,科創板上市公司持續增加是一種必然,甚至將有更多規模更大的獨角獸企業登臺,科創板面臨的股東減持壓力自然可能相應增加。但是,筆者相信,經過歷練、更為包容的市場主體——上市公司、股東、投資者、監管部門,能夠以更成熟、更智慧的方式面對減持、規範減持,為“減持壓力”真正減壓!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53 字。

轉載請註明: 今日視點:科創板各方主體成熟應對 為股東減持壓力“減壓” - 楠木軒